综合育人机制下高职院校课程思政建设研究

作者: 玉河

综合育人机制下高职院校课程思政建设研究0

[摘 要] 高等职业院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途径是课程思政建设。探索基于智能制造产业人才标准,开发“德技并修、工学结合、知行合一”综合育人机制下的高职院校课程思政建设路径。一是多导师协同跟进,构建校企协同育人新格局;二是搭建“三线相融、八匠五合”育人大场域,实施“全程全域”课程思政;三是创建“五型育人”长效可持续课程思政建设机制,以期为高职院校课程思政建设提供理论参考和实践经验。

[关键词] 课程思政;“五型育人”;“八匠五合”

[基金项目] 2023年度广西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课题自筹经费重点课题(B类)“1+X 证书制度下‘岗课赛证’融通机电类专业实践育人研究”(2023B334);2022年度广西电力职业技术学院教育教学改革项目“‘三全育人’格局下自动化技术新型人才协同培养研究”(2022JGZ02)

[作者简介] 玉 河(1984—),女(壮族),广西南宁人,硕士,广西电力职业技术学院智能制造工程学院副院长,副教授,工业机器人系统操作员高级技师,主要从事自动控制与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研究。

[中图分类号] G71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9324(2024)16-0165-04 [收稿日期] 2023-04-12

引言

2020年5月,教育部印发的《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明确指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必须将价值塑造、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三者融为一体、不可割裂。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就是要寓价值观引导于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之中,帮助学生塑造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是人才培养的应有之义,更是必备内容。”[1]这一表述,深入阐述了课程思政最为本质的内涵。

随着“中国制造2025”战略的不断推进,PLC控制技术成为企业转型升级的必备新技术。本文以“西门子1500工业控制技术”课程为例,就专业技能与课程思政的建设与实施开展相关的探索,以期为其他课程思政建设提供参考。

一、“西门子1500工业控制技术”课程教学研究现状

(一)课程思政研究现状

PLC为工业控制系统中普遍应用的机电一体化自动控制设备,近几年西门子PLC处于“改朝换代”的时期,逐步用1200、1500PLC替代之前的300、400系列,大部分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教师对于西门子1500PLC的编程软件博途V15、硬件组态、通信技术等技术缺少与时俱进的培训学习,对于“西门子1500工业控制技术”课程的授课内容、课程思政教学改革与实施研究较少。

(二)课程思政建设的不足

1.课程思政素材与教学内容匹配度不高。教学内容中的思政元素与专业知识点匹配度不高:一是没有规划性、系统性、针对性地挖掘课程思政点;二是知识点与思政元素之间没有很好的衔接;三是没有结合实际学习情境、区域发展建立对应的课程思政素材库,整体课程思政感染力不足。

2.课程思政融入较为生硬,未能做到润物无声。一些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任教师课程思政经验不足,缺乏系统性与逻辑性,素质目标与课程思政目标达成度不高。在实际授课中,大多通过案例引入、视频播放等较为单一的方式传递课程思政内容,较少结合专业知识进行课程思政教学,存在知识传授与思政教育各行其道的现象。

3.课程思政评价指标单一,未能体现思政目标。课程思政评价手段较为单一,未能体现过程性思政素质评价,难以在课程结束后对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延伸性进行考核评价。

二、“西门子1500工业控制技术”课程思政建设

(一)课程思政建设思路

围绕学校的办学定位,结合院系培养目标,根据企业调研结果及课程学期分析,提炼思政元素,明确本课的课程思政建设目标为将时代工匠、低碳绿色等科技素养及家国情怀等思政元素有效融入。课程对接岗位能力要求,重构课程体系,融入“1+X”证书等职业标准,围绕能力、知识、素质、价值观四个层面、从教学项目、教学方法、教学评价三个环节进行课程思政渗透教育,培养具备“爱国心、报国志、智造行”的绿色低碳、大国制造职业情怀,铸就“匠心智造”时代新人。课程思政整体设计流程如图1所示。

(二)围绕思政元素优化课程教学内容

以1500PLC基础应用(基础应用)、1500PLC中级应用(进阶训练)、1500PLC高级应用(创新实践)三个大项目展开教学。在传授新技术的同时,通过与技术相关的小故事大情怀、科技素养及家国情怀思政元素的融入,引导学生吸收最新的科学技术,找出攻克技术难题的方法,并养成良好的职业素养。

1.在课程标准中嵌入思政教学要求,顶层设计课程与思政融合架构。对标学习成果,反向进行教学设计,主要环节包括:一是根据三大项目知识类型,构思思政融入三大主线。二是把思政主线分解为多维思政类型,分别对应项目中的各任务知识点科技要素,将科技要素与思政元素相契合,增强课程内容与学习成果的关联性,并以创新作品为引导,以最新工业科技为兴趣点,提高学生学习的可见性和思政元素吸收的有效性,让课程思政如盐入水、润物无声。围绕以匠魂、匠德、匠情、匠艺、匠心、匠营、匠群、匠人“八匠”为核心的工匠精神等思政要点,融合典型企业、典型产品、典型场景、典型证书、典型竞赛“五型合一”实践教学育人大场域,进行课程教学整体设计(见图2)。

2.挖掘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完善课程内容,改革教学方法。根据课程标准,明确学习成果,挖掘对应思想政治教育资源,融合校企文化,重塑课堂教学育人生态。重点围绕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怀、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强服务区域经济的意识和能力,建立职业理想,弘扬工匠精神,具备质量意识、责任意识、规范意识、安全意识的职业素养,激发创新意识、科学探索精神,开展企业文化教育,提升追求卓越的职业精神。以主流媒体制作的《辉煌中国》《超级工程》等纪录片,广西工业发展史,五菱、柳钢、玉柴等优秀企业案例,广西工匠感人事迹和成就,工程事故案例、技术应用人员国家职业标准,创新创业典型事迹、样例、创新作品为引导,依托学院“广西工匠培养示范基地”,邀请广西工匠、技术能手、学院优秀毕业生自述成才故事,邀请行业专家学者讲述行业发展趋势等。

(三)课程教学实施

1.多导师协同跟进,构建校企协同育人新格局。组建“支部书记双带头人+党员教师+广西工匠+企业导师+思政教师”“五型育人先锋”课程思政教学团队,依托产教融合实践基地、校企共建“智能制造产业学院”,打造支部书记双带头人、思政教师政治引领,一、二课堂党员专任教师科技与素养、文化与传承渗透,课程实训广西工匠榜样示范,创新实践企业导师工匠传承的学生成长多导师校企协同育人新格局。

2.搭建“三线相融、八匠五合”育人实践教学大场域,实施“全程全域”课程思政教学。依托全国党建样板支部育人平台、国家级生产性实训基地平台、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基地平台、产教融合平台、工匠精神培育示范基地平台,结合“五型合一”教学实践育人大场景,将广西工业发展史包含的爱国敬业的责任担当、安全规范的职业准则、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勇于改革的创新精神等思政元素,分层次、有计划、潜移默化地贯穿课程教学全过程,形成“党建育人、思想引领—‘五平台’—‘双创’教育、榜样力量”“三线相融、八匠五合”的育人模式。

课程以超星学习通为教学平台,围绕思政教学目标,优化课程教学内容,采用线上线下混合、教学做一体化、校企协同多元考核评价的教学模式,将“爱国心、报国志、智造行”等包含的思政元素潜移默化地融入教学。思政素材紧扣目标,体现“匠心智造”新时代工匠的精神内涵。“全程全域”课程育人如图3所示。

在“西门子1500工业控制技术”课程教学和实施一体化教学过程中,结合国情,围绕“四史”,重构课程教学内容,融入思政元素。

3.建立校企联合多元专业思政考核评价体系。围绕职业岗位能力,制定校企联合多元考核评价模式,如图4所示。

课程教学以专业思政成效作为考核要点,要求学生在收获专业知识技能的同时,思想上与时俱进,达到德技并修的目的[2]。因此,各教学模块构建以育人为核心的“知识(20%)+技能(50%)+素质(思政)(30%)”三维考核评价体系,既注重了教学过程评价,又能了解学生的价值趋向,从而提高学生的专业思政素质。

结语

贯彻落实“德技兼修、工学结合、知行合一”的职教新理念,探索“西门子1500工业控制技术”实施课程思政的有效途径,系统化地开展专业思政建设。在尊重科学知识认知规律的基础上,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挖掘提炼适合课程专业知识和技能的思政元素,联合行业企业实际岗位需求[3],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做到融会贯通,实现专业技能教育、思想政治教育、人文素质教育携手并进,落实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的通知:教高〔2020〕3号[A/OL].(2020-05-28)[2023-03-12].http://www.moe.gov.cn/srcsite/A08/s7056/202006/t20200603_462437.html?eqid=b04748c500024fb1000000036447884a.

[2]张大良.课程思政:新时期立德树人的根本遵循[J].中国高教研究,2021(1):5-9.

[3]张芳.新时代高职院校课程思政路径研究[D].株洲:湖南工业大学,2022.

Research on Curriculum Ideology and Politics Construction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under the

Comprehensive Education Mechanism: Taking “Siemens 1500 Industrial Control Technology” Course for Example

YU He

(School of Intelligent Manufacturing Engineering, Guangxi Electrical Polytechnic Institute, Nanning, Guangxi 530007, China)

Abstract: The important way for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to carry out the fundamental task of building morality and cultivating talents is curriculum ideology and politics construction. This paper explores and puts forward the talent standard based on intelligent manufacturing industry, to develop the curriculum ideology and politics construction path of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under the comprehensive education mechanism of “combining moral and technical training, combining work with study, integrating knowledge and practice”. First, multiple tutors cooperate to follow up to build a new pattern of collaborative education between schools and enterprises. The second is to implement the “whole range” curriculum ideology and politics. The third is to create a long-term sustainable curriculum ideology and politics construction mechanism of “five types of education” to provide theoretical reference and practical experience of curriculum ideology and politics construction for vocational colleges.

Key words: curriculum ideology and politics; “five types of education”; “eight concepts and five-in-one model”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