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体系的构建与实践
作者: 高波 张建超 冯国杰[摘 要] 创新型人才培养对于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具有重要战略意义。构建契合自身特点的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体系,培育更多高素质、高质量的创新型人才,是时代赋予高校的重要使命之一。结合石家庄铁道大学的创新创业教育实际情况,对创新创业教育工作进行全过程、全覆盖、全链条的顶层设计,从管理机构与机制的建立、“课堂引领+实践训练+竞赛磨炼+科研锤炼”的组合式设计、创新创业平台的建设、信息共建共享平台的建设、教师创新创业教育能力的提升、创新创业氛围的营造、创新创业社团的组建、学生创新能力培养评价体系的构建等八个方面入手,以期构建一个以实践为导向的科学、系统、成熟的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体系,实现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高素质人才培育。
[关键词] 创新能力;工程实践;人才培养;体系构建
[基金项目] 2020—2022年中国交通教育研究会重点课题“石家庄铁道大学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体系的构建与实践”(JTZD20-13);2020—2021年度河北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项目“地方高校劳动教育体系建设研究与实践”(2020GJJG171)
[作者简介] 高 波(1973—),男,河北承德人,博士,石家庄铁道大学副校长,副教授,主要从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研究;张建超(1977—),男,河北唐山人,博士,石家庄铁道大学技术转移中心教授,主要从事高校成果转化与创新创业研究;冯国杰(1979—),男,河北邢台人,硕士,石家庄铁道大学电气与电子工程学院副院长,高级实验师,主要从事高校创新创业管理研究。
[中图分类号] G64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9324(2024)16-0173-04 [收稿日期] 2023-04-06
一、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现状
当前,我国正处于由高等教育大国迈向高等教育强国、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关键时期,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1-3]。其中,建立成熟的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体系是高校发展“双创”教育、培养创新人才的基石[4-5]。但从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实践情况来看,现有的创新创业教育存在课程设置单一、教学目标模糊;创新创业平台、资源不足;高水平创新创业教育师资匮乏等情况[6-8]。针对上述问题,高校须完善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体系,从而全面推进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目标的实现。
结合石家庄铁道大学的创新创业教育实际情况,对创新创业教育工作进行全过程、全覆盖、全链条的顶层设计,从管理机构与机制的建立、“课堂引领+实践训练+竞赛磨炼+科研锤炼”的组合式设计、创新创业平台的建设、信息共建共享平台的建设、教师创新创业教育能力的提升、创新创业氛围的营造、创新创业社团的组建、学生创新能力培养评价体系的构建等八个方面入手,系统地提出构建高校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体系。
二、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体系的构建
石家庄铁道大学的创新创业教育工作以科技创新为基础支撑,以深化改革为核心动力,以培养创新型人才为核心目标,自顶层进行全面设计,优化创新创业教育发展的体制机制,在专业教育中有机融入创新创业教育,变革创新训练模式,丰富创新创业实践形式,搭建完善的创新创业平台,提升创新创业导师的专业素养,逐步构建一个以实践为导向的科学、系统、成熟的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体系,培育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的高素质人才。
(一)管理机构与管理机制的建立
1.管理机构的设置。学校成立创新创业教育工作领导小组,由校长担任组长,本科教学副校长担任常务副组长,领导小组定期组织召开创新创业教育专题会议,并在全校范围内部署创新创业工作。由教务处统筹创新创业教育的组织和实施、教学和研究、管理和服务,协调学生处、校团委等部门,依托校级大学生创新创业中心和各院系创新创业平台,根据各单位特色明确任务分工和工作职责,制定切实可行的管理办法和配套政策,形成合力,全面推进学生的创新创业教育工作。
2.管理机制的建立。确立创新创业教育的规划和实施方案,从学校层面进行科学统筹,制定创新创业教育任务、目标、奖励、基地建设、团队组建等细则,由二级单位具体落实,管理部门协调配合,建立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机制、激励举措和测评体系,主要包括:学分管理、竞赛管理、平台管理、项目管理、学生社团管理、考核机制、激励措施等,形成有计划、有落实、有检查、有考核、有奖励的闭环管理机制。
(二)“课堂引领+实践训练+竞赛磨炼+科研锤炼”的组合式设计
课堂引领与实践训练是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两条最为基础、最为重要的教育路径,竞赛磨炼与科研锤炼则是对培养方式的升级,以实现人才培养的全面性与重点性相结合、创新创业与专业教育相交融。
1.课堂教学的引领。基于大学生的学业发展规划,对创新能力培养体系进行科学化设计,把创新创业教育纳入通识教育课程体系,将“大学生创业基础”列入全校核心通识课中,配合“批判性思维”等课程,涵盖了创新创业基本概念、意识培养、价值观树立、实现过程等内容,还包括创新潜质挖掘、破解定式思维训练等创新能力培养,以及创业评估、机会把握、项目构思、计划制订、团队建设、风险控制、经营管理和人际关系等创业能力培养的内容,从而实现将创新创业思维植入学生对大学期间及未来职业生涯的规划中。
2.实践课程的训练。将“双创”实践与石家庄铁道大学特色的科研项目、竞赛等环节打通,丰富实践内容,调动学生的参与积极性,不断培养“双创”意识和思维。通过优化整合现有的实践训练课程内容、补充完善相关实践课程,拓展实践课程体系的梯度,将实践课程分成通识类、提升类、综合类和创新类四种层次,构建一个多层次、多元化、开放的创新实践训练体系,将创新创业教育贯穿学生在校学习的全周期。
3.科技竞赛的磨炼。科技竞赛为学生提供了理论联系实际的平台,以赛促学,以赛促教。学生在学习理论知识和专业知识的基础上,通过参加科技竞赛,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应用自身所学的基础知识、专业知识及专业技能来实现自己的设想与创造。科技竞赛可以锻炼大学生的逻辑与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的实用技能和实际动手操作水平,增强团队合作意识,磨炼良好的意志品质,在磨炼中提升技能,在竞赛中展现风采。
4.科研项目的锤炼。深入推进创新能力教育与科研实践相融合、与跨学科专业交叉相融合,进一步加大各类科研基地、实验平台向全校学生的开放力度,使学生能够早进教师科研课题组、早进创新创业团队。将学生能力培养与教师科研项目相结合,让学生通过参与科研项目,体验科研乐趣、培养科研意识、遵守科研道德、养成科研习惯,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团结协作的能力、专业知识的应用能力等。学生参与科研项目的方式灵活多样,如参加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参与开放性实验、到企业实践等。
(三)创新创业平台的建设
将新建成的科技实验楼第七层作为新的校级科创实训空间投入使用,由创新团队工作室、科创协会活动室等组成,配备了多功能研讨室、多媒体等设施,营造便于学生学习、创新设计和交流讨论的创新活动环境及氛围。同时,依据创新活动的需求,在第六层和第八层增配小型机械加工设备、激光切割设备和3D打印设备,为学生的创新设计与制作提供更加便利的条件。鼓励各学院开放实验室,建立二级单位创新制作室,给学生提供丰富的第二课堂机会。进一步依据学科专业特色建立创新创业综合实践平台和创新孵化平台,支持大学生创意激发与创意实现,为学生提供各类创新活动支持,辅助学生将创新活动成果孵化和转化,为今后的创业奠定基础,推进创新教育与实践的紧密结合。
(四)信息共建共享平台的建设
采用模块化设计组建信息共建共享的平台,使其具备发布信息、即时通信、成果展示、人才推介、事项处理等模块。在平台上,企业和大学生可以双向选择,实现供给侧和需求侧的对接。在实际的项目运作上,以具有可营利性为纽带,结合大学生创新创业的项目和企业的需求,成立由学生与企业员工构成的项目团队对项目进行孵化评价,并定期对项目进度进行考核。在平台上,广泛分享创新创业成功人员的经验,激发学生的创新创业热情,为学生提供交流的平台,积极协助解决学生创新创业过程中的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综合能力。
(五)教师创新创业教育能力的提升
1.确立石家庄铁道大学创新创业教育师资的培养目标,构建一支专业基础理论扎实与创新实践能力较强的“双师型”教师队伍,指导和鼓励各专业教师、教辅人员等开展理论及实践研究,定期组织相关教师进行培训交流,提高教师的理论及创新创业实践水平。
2.制定政策以鼓励教师、科研团队等积极参与社会行业的创新实践活动,有计划地支持创新创业教育教师到企业实践锻炼,支持教师指导大学生开展与专业相关的创新创业实践,将相关的创业经验应用到实际的教学工作中。
3.明确指导教育师资的遴选标准,积极从社会各界聘请企业家、专家学者等专业人士作为兼职教师加入石家庄铁道大学创新创业教育中,逐步构成一支专兼职相结合、人才完备的高素质创新创业教育的师资队伍。
(六)创新创业氛围的营造
1.积极营造良好的创业环境与氛围,积极宣传并贯彻落实国家、省、市关于创新创业的文件精神,制定相关政策,确保各项创新创业政策落实到位,积极争取上级政策资金的支持。
2.加强校园创新实践文化建设。通过校报、宣传栏、电子橱窗、校园广播、微博、新媒体等多种形式大力宣传创新实践文化,广泛宣传典型事迹,用好榜样的力量,激励其他学生向他们学习。
3.加强校园宽松学术氛围建设。学校各类的示范性教学中心、重点实验室、开放实验室等要向学生提供实验场地及仪器设备,构建良好的科研、学术氛围,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形成强有力的推动作用。
(七)创新创业社团的组建
在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中,组建创新创业社团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有利于在校园中形成全面覆盖、全员参与的良好创新创业教育氛围。依托于工程训练中心的大学生创新创业平台,联合学校相关部门,引导学生创建多种类型的创新创业社团,如志愿服务、创业教育、创业竞赛等,所有进入创新创业中心的社团,由创新创业中心统一提供场地、技术、软硬件资源的支持。
(八)创新能力培养评价体系的构建
从评价价值、评价范围和指标体系三个方面探究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评价指标,构建科学多元的创新创业教育评价体系,并将其作为保障创新创业课程教学效果和质量的重要手段及检验方式。主评价主体是学生,并将校友、用人单位、专业课教师、辅导员等与学生息息相关的群体作为次要评价主体,提高评价的客观性和多维度。将评价结果与创新创业教育实施相关联,形成创新能力培养体系设计、实施、评价的“闭环”,推动学校教育改革发展,完成教育目标,培养出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专业人才。
结语
以石家庄铁道大学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体系构建为例,提出了在制度、项目、团队、课程、队伍、保障、文化、管理等方面的具体措施,将专业教育有机融入创新创业教育中,变革了创新训练模式,丰富了创新创业实践的形式,搭建了完善的创新创业平台,提升了创新创业导师的专业素养,构建了以实践为导向的科学、系统、成熟的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体系。本研究可为高校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体系构建,以及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的高素质人才培育提供一定的参考。
参考文献
[1]姚春艳,李娜.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19,3(2):121-122.
[2]陈至立.从高等教育大国迈向高等教育强国[J].国家智库,2012(1):28-32.
[3]陈劲,叶伟巍.新时代中国式创新型国家理论的核心机理和关键特征[J].创新科技,2022,22(1):1-10.
[4]郭涛,赵玉新.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体系构建的探索与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8(9):12-13.
[5]彭春华,漆华妹,林立新.以学科竞赛助力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探析[J].工业和信息化教育,2022(3):5-8+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