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实验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作者: 周晓莹 张萌

医学实验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0

[摘 要] 培养社会需要的优秀人才是高等教育重点关注的问题,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是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重要方式。以医学实验技术专业建设为研究内容,分析医学实验技术专业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人才培养的举措,通过培养“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增加大学生实习实践基地建设、邀请企业参与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以及对大学生进行职业价值观教育引导,实现了学生创新创业思维的提升、就业水平的提高、社会责任感和综合能力的增强,以及专业创新创业实习实践基地的增加,最终提高了医学实验技术专业人才培养质量。

[关键词] 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医学实验技术;人才培养

[基金项目] 2022年度广西高等教育本科教学改革工程项目“基于校企深度融合的医学实验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2022JGA141)

[作者简介] 周晓莹(1982—),女,广西南宁人,医学博士,广西医科大学生命科学研究院医学生物信息与技术教研室主任,副研究员,主要从事医学实验技术专业教学与研究;张 萌(1991—),女,河南安阳人,管理学硕士,广西医科大学生命科学研究院辅导员,讲师(通信作者),主要从事大学生思想政治研究。

近年来,随着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高校毕业生数量逐年攀升,2022年,高校毕业生人数首次突破千万;2024年,高校毕业生人数预计达1 179万人,创历史新高。同时,受经济下行的影响,社会就业需求供给有限,导致人才供需结构性矛盾日益突出,高等教育所供给的人才数量充足,但是人才质量不能很好地满足社会的现实需求。因此,高校如何通过改变人才培养模式,主动适应区域经济发展需要,努力培养更多与社会需求相匹配的优秀人才,是当前我国高等教育重点关注的问题。

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是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重要方式,产教融合是经济产业系统与教育系统在科学研究、人才培养、科技服务等方面的深度合作[1],产教融合举措有订单班、产业学院、现代学徒制、产学研合作等实践教育形式[2]。国务院办公厅于2017年印发的《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以及教育部办公厅、工业和信息化部办公厅于2020年发布的《现代产业学院建设指南(试行)》等都更加明确了在高等教育中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校地企全方位合作的重要性,进一步增强了高等教育要提升服务经济高质量发展能力的政治导向。

一、医学实验技术专业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广西医科大学是全国建校较早的22所医学院校之一,2020年5月成为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与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共建的高校,2021年成为广西壮族自治区“十四五”规划重点支持建设国内同类一流大学的三所高校之一,具有医学、理学、工学、文学、管理学、法学、教育学等七大学科门类。广西医科大学医学实验技术专业隶属于医学技术类(10100)一级学科,学制四年,是生命科学研究院2016年成功申报新增设的专业,2017年至今该专业每年计划招生50人。医学实验技术是一门需要应用基础医学、临床医学等相关实验技能开展生物医学实验研究、生物制品研发等实践性较强的专业,旨在培养多能应用型技术人才。随着系统医学和精准医学时代的到来,医学科学研究快速发展,加速形成医学领域新质生产力,社会发展对培养高素质、创新型医学实验技术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医学实验技术专业于2017年首批招生,经过七年的发展,该专业已经形成了独特的培养模式和明确的培养目标,即对本科生采用精英化的学业导师培养模式,培养具有较高医学实验技术水平和科研素养的应用型人才。近年来,通过对专业实习就业企业人才需求情况的调查研究以及广西医科大学医学实验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对比分析发现,该专业人才培养模式面临以下一些新问题。

第一,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与市场需求缺乏有效衔接。师资队伍在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中具有关键作用,但是当前创新创业教师多为校内教师,他们的创新思维、创业经验及市场洞察力稍落后于企业教师,由此衍生出一些问题,导致高校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与社会市场需求之间存在一定的差距,专业创新创业教育中的校企协同育人内容不足。

第二,高校实验室设备更新速度与医药企业新设备技能需求速度不匹配。随着新时代的到来,医药科研领域技术发展日新月异,企业设备更新速度快,对操作设备所需技术不断提出新要求,高校的实验设备和教学能力无法满足企业与学生对前沿科学研究技术的迫切需求,现阶段学生对实习岗位技能适应能力不强的问题日益凸显。

第三,高校人才供给结构调整进度与社会人才市场需求变化速度发展不平衡。在疫情防控期间,高校供给的医学实验技术人才非常紧俏,学生就业率和就业专业匹配度均较高;在疫情过后,实验技术人员市场需求趋于饱和甚至过剩,医学实验技术人才供过于求,部分毕业生不愿从事非专业技术岗位,应届毕业生出现“慢就业”“懒就业”或“不就业”的现象。人才市场在专业技术与非专业技术岗位之间需求的变化速度较快,高校人才供给结构调整跟不上社会人才需求变化的速度。

二、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培养医学实验技术人才的措施

为适应新形势对实验技术人才的需要,从上述高校人才培养模式与社会人才需求发展出现的问题出发,通过对医科院校同专业及学生用人单位进行广泛交流调研,汇总凝练出广西医科大学在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中存在的问题,结合“医工融合创新”发展理念,提出基于产教融合、校企共育的解决思路,主要措施如下。

(一)校企一体,打造“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

校企合作打造医学实验技术专业“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一方面,选派校内教师到企业实践调研,与企业负责人对话,听取企业生产销售情况、人才培养需求、科研合作思路,返校后进一步完善人才培养体系,并鼓励教师参与创新创业和产学研合作项目。另一方面,选聘企业业务骨干、优秀技术管理人才担任学生实习实践导师,丰富师资队伍的专业背景和实践经验,开展校企导师联合授课、联合指导学生开展实践科研项目、联合指导学生参与学科竞赛,提升人才的创新创业意识和能力。

(二)校企联合,共建大学生创新创业实习实践基地

通过校企联合,高校与生物科技公司建立大学生创新创业实习实践基地,安排该专业学生在第4学年赴大学生创新创业基地开展为期10个月的实习实践,通过实习使学生在仪器使用、实验技能、创新创业等方面得到锻炼和提高。校企联合培养人才模式力图实现学校、企业和学生三方共赢[3],一是解决学校教学经费不足、学生实习和实际工作脱节的问题;二是帮助企业在教学过程中提前选拔优秀的后备人才,降低新员工培训成本;三是帮助毕业生快速实现学生向社会人的角色转变。

(三)校企协同,完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以企业需求为导向,完善修订医学实验技术人才培养方案,深化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的有机融合。一方面,优化第一课堂的课程设置,增设校企合作的专业课程(如行业培训课、就业指导课等),让学生在校内接受企业培训;另一方面,创新开设专业第二课堂,积极打造基础性实验训练模块、创新创业比赛模块的实训课程,使第一课堂得以进一步延伸。基础性实验训练模块是开设“细胞生物学实验技术”等8门实验实训的必修课;创新创业比赛模块是鼓励学生参与创新创业比赛,通过参与项目比赛对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质量进行实践检验。

(四)校企共育,加强学生专业思想政治教育

当前,大学生就业问题已成为我国面临的主要社会矛盾之一。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实施就业优先战略,这为进一步做好就业工作指明了方向。实习作为大学生过渡到职场的重要阶段,对职业价值观有着重要影响,广西医科大学安排该专业学生在第4学年前往企业开展10个月的实习,帮助学生在毕业前走进企业、了解企业,使学生的职业价值观从校园走进职场、从理想走进现实[4]。通过实习,学生了解了当前的就业形势,建立了合理的就业期望,帮助了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引导了学生将个人成长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

三、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培养医学实验技术人才取得的成果

(一)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业能力提升

通过校企合作模式,鼓励学生在学校与企业导师的共同指导下参与科研项目,使学生有机会接触到新的科研成果和实践案例,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业能力。学生在创新创业比赛中尝试用新方法解决新问题,并在比赛中荣获佳绩。近三年,即2021—2023年,100%的学生参与校级以上的科研竞赛或项目,科研竞赛项目的获奖数量增长了48%,具体数据见表1。

(二)专业实习实践基地增加拓展

通过校企联合培养,学生的实验技术操作能力和创新意识明显增强,为其未来从事相关行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近4年,校企合作项目以及大学生创新创业实习实训基地的数量逐年增加、领域逐年扩展,2021年广西医科大学与4家医疗器械企业合作开展实验技术专业人才培养项目,到2024年这一数字增长至13所。大学生创新创业实习实践基地名称、地域、研究领域等信息见表2。

(三)学生就业率稳中求进,校企合作基地中学生签约率提升

通过校企合作,学生前往企业实习,可以提前获取到实习转正的就业机会。实习经历使学生能够在读书期间建立广泛的人脉和工作经验,为毕业后的就业打下良好基础。校企联合培养对学生就业率产生了积极影响,2021—2023年,广西医科大学医学实验技术专业应届毕业生就业率分别为89.6%、93.7%、95.7%,学生就业率近3年稳中求进。同时,应届毕业生留在校企合作基地中的签约率显著提升,2021—2023年,学生在校企合作基地由实习生转为正式员工的签约率分别为16.6%、27.1%、33.3%。

(四)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综合素质增强

通过校企共育,该专业80%的学生走进企业,以实习、实践、参与项目、为社区提供医疗服务等方式接触到社会实际问题,并在企业导师指导下参与解决问题方案的探讨和实施,这种经历增强了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使他们意识到如何运用所学知识为社会发展做贡献。同时,通过团队合作解决问题,提高了学生沟通协调、统筹兼顾等方面的综合素质,有利于学生快速地适应工作中的挑战。综合素质是雇主非常看重的,也是提升就业竞争力的关键因素之一。

结语

综上所述,学校与企业深层合作有利于更好地培育医学实验技术专业人才。针对广西医科大学在该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基于产教融合、校企共育的解决思路,着重通过培养“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增加大学生实习实践基地建设、邀请企业参与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及对大学生进行职业价值观教育引导,实现了医学实验技术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更好地为新质生产力在医药科研领域发展提供人才保证和智力支持,并开创了企业、学校、学生三方共赢的良好局面。

参考文献

[1]冯正茂.职业教育产教融合的建设模式和实践探索[J].现代职业教育,2024(10):13-16.

[2]彭贤杰,孙晓楠.“双一流”大学的产教融合实践模式转型、挑战与路径[J].中国高校科技,2024(1):27-34.

[3]林伊利,窦晓兵.医学实验技术新专业校企联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J].中国卫生检验杂志,2017,27(11):1668-1669+1672.

[4]张欣.后疫情时代医药卫生类高职学生职业价值观现状调查与对策建议[J].卫生职业教育,2023,41(6):53-56.

The Exploration and Practice of the Training Mode of Medical Experimental Technology

Professional Personnel

ZHOU Xiao-ying, ZHANG Meng

(Life Sciences Institute, Guangxi Medical University, Nanning, Guangxi 530021, China)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