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特色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的构建与实践

作者: 李俊良 聂国权 马喜龙

[摘 要] 结合行业特色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发展的实际情况,以石家庄铁道大学为研究和实践对象,构建了“‘双创’基础—专创融合—创业实践”依次递进、有机衔接的“双创”教育课程体系;采用校内校外、培训引进相结合的方式组建了“双创”教育师资队伍;紧密结合学科专业特色,建设了符合行业人才需求的立体化多元化的“双创”实践平台,最终构建了集课程建设、保障体系、实践平台与创新实践于一体的创新创业教育生态体系。该成果取得了较好的实践效果,对其他行业特色大学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 行业特色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平台建设;创新实践

[基金项目] 2020年度河北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项目“行业特色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的研究与实践”(2020GJJG180);2023年度河北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项目“‘劳思创’深度融合的工程训练课程教学体系探索与实践”(2023GJJG245)

[作者简介] 李俊良(1978—),女,山西运城人,工学硕士,石家庄铁道大学工程训练(创新创业)中心副教授,主要从事智能材料与结构、创新创业教育研究;聂国权(1973—),男,山西阳泉人,工学博士,石家庄铁道大学工程训练(创新创业)中心教授,主要从事压电材料、创新创业教育研究;马喜龙(1990—),男,黑龙江齐齐哈尔人,工学博士,石家庄铁道大学工程训练(创新创业)中心讲师,主要从事钛合金、创新创业教育研究。

引言

“必须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的重要论断为高等学校的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深化改革已经势在必行,目前,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主要面临以下问题[1-2]:创新创业教育理念未真正融入人才培养各环节;对于层次化、立体化的创新创业课程体系探索不足,专创融合深度不够;师资结构不合理;校园文化建设薄弱;等等。因此,系统构建新形势下的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既是高等教育服务国家需求的内生动力,也是青年学子全面发展的迫切要求。

行业特色高校是我国特定的历史时期发展形成的,具有显著的行业背景、专才型的人才理念等特点,在服务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历程中,为培养行业人才做出了突出贡献[3]。石家庄铁道大学作为具有行业背景的省属重点骨干大学,70余年来为全国铁路和交通基础建设行业及河北省区域经济发展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本文主要结合石家庄铁道大学的铁路行业背景和实际情况,从课程体系、师资队伍、实训平台和创新实践等方面探索构建了具有行业特色的“双创”教育人才培养体系。

一、行业特色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的构建原则

行业特色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的构建是一项复杂而又具有挑战性的任务[4]。构建时应坚持“以学生为中心、以实践为导向、以能力培养为目标”的教育理念,并遵循以下原则。

(一)紧密结合行业需求

行业特色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应根据相关行业的特点,深入了解行业的发展趋势和未来需求,及时获取新的技术、市场和行业动态,并将这些实践经验纳入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中,使学生能够学以致用。

(二)实践平台应多元化

高校应提供各种形式的“双创”实践平台,为学生提供学习和实践的机会。通过这些平台,一方面,可激发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提高创新创业能力;另一方面,学生可直接与企业、专家等进行交流和合作,拓展创新资源和市场渠道,助力学生创新创业。

(三)注重跨学科与团队合作

行业特色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应鼓励跨学科的交叉融合和团队合作,鼓励学生在不同背景和专业领域的合作中进行创新创业实践,提高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指导教师团队应注重不同学科的交叉融合,为学生提供具体的指导和支持,帮助他们更好地锻炼创新创业能力。

(四)促进行业与高校的合作

行业特色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须与相关行业进行紧密合作,建立学校与行业之间的桥梁与纽带。学校可以与企业、行业协会等建立合作关系,共建创新创业实训基地并开展实践活动,共享资源和经验,提供更好的实践环境和创新创业支持。

二、行业特色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的构建路径探究

(一)构建支撑行业人才需求的“‘双创’基础—专创融合—创业实践”依次递进、有机衔接的创新创业课程体系

课程体系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重要组成部分[5]。行业特色高校应遵循学生能力培养的核心要素,结合行业特色专业的特征统筹推进三个层面的课程建设。

1.“双创”基础:面向低年级学生,开设创新创业通识启蒙课程,以开阔视野、提高创业认知为重点,全面开设“大学生创业基础”“批判性思维”等通识选修课程,设定最低选修学分要求,激发学生对创新创业的兴趣,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业意识;同时,开设“工程实训与生产劳动”、专业“认识实习”等实践必修课程,旨在了解工艺知识、操作各种设备和常用工具、制造简单产品、建立感性认识、树立工程意识、训练实践操作技能和生产劳动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创业意识、劳动精神和工匠精神,增强其综合素质。

2.专创融合:基于行业特色学科专业的特性,探索“专业创新创业”新模式。根据不同学科专业的特点,挖掘其中的创新创业教育资源,通过调整专业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授课方式等,将具有行业特色的创新创业理念融入专业课程中,包括行业领域内的前沿科技、创新创业案例分享等[6],引导学生多从所学专业的角度思考创新创业,激发学生对专业学习的兴趣,培养建立专创融合的意识,有效促进专业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的深度融合。

3.创业实践:提升创新创业能力,检验创新创业教育效果。面向高年级学生,举办科创空间、创客训练营和创业训练营等创新创业实战训练,并邀请高水平创业导师开展创业路演和辅导,冲击高水平大赛奖项;鼓励学生参加大学生“互联网+”、学创杯、工程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大赛等各级各类创新创业比赛,并给予培训指导,让学生通过实践提升创新创业能力。

上述课程体系已经在2020级学生中全面实施,并取得了良好效果。

(二)组建专兼结合、优势互补、结构多元的创新创业教育教学团队

优质的教师队伍是推进创新创业教育工作的重要保障[7]。各高校可通过制定相关政策、优化师资结构、加强师资培训、举办专家讲座等多项措施打造优质教师队伍。

1.具有行业特色的“双创”基础课程教学团队。团队的工作重点是普及创新创业基础教育。目前,学校的“双创”课程教学团队共10余人,专业背景涵盖了土木、机械、电气和管理等多个行业特色专业。

2.与教师发展中心合作开展专创融合的相关培训,定期组织骨干教师参加不同层次的培训研修项目,在专业课程教学中融入“双创”理念,深化专创融合;对公共基础课程教师进行创新创业知识的培训,将创新创业教育理念融入基础课教学的全过程,通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多角度的创新来影响学生,潜移默化地传播创新创业的基本理念。

3.在创业实践指导层面,一方面,从学校“双创”师资团队中培育国内、省内知名创新创业导师,发挥导师在创业实践方面的优势,提升“双创”成果水平;另一方面,聘请行业企业中具有丰富经验和理论知识的专家、学者及优秀校友等担任创新创业项目导师,在此基础上组建行业特色高校的创新创业导师人才库,以优化完善创新创业的师资结构。

目前,学校拥有国内、省内知名创新创业导师4名,行业特色高校创新创业导师人才共150余人,单位涉及中国铁建、中国中铁、北京铁路局等55家超大型企业。

(三)紧密结合学科专业特色,建设符合行业人才需求的立体化、多元化创新创业实践平台

行业特色高校的平台建设须立足行业、定位准确,符合学校人才培养目标的需要。学校主要以工程训练(创新创业)中心为基础,以各院系的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平台为支撑,以各董事企业单位和校外实习、实训、实践教育资源为延伸,打造了覆盖全体学生、全过程的跨院系、跨学科交叉融合的创新创业教育“普惠”实训平台[8]。

1.制造技术实训平台。该平台定位于学生的各种制造技术的理性认知和操作技能培养,包括传统制造、先进制造和智能制造等模块。面向全校学生开设了“工程实训与生产劳动”等课程;面向机械类和近机类专业学生开设了“金工实习”课程。为使学生掌握更多的先进设计与制造工艺,适应快速发展的工控自动化和智能技术,增设了增材制造、智能制造等模块,更新传统制造教学内容,使制造技术实训成为激发学生创新意识的重要平台。

2.机电技术实训平台。该平台服务于全校学生的工程实践类课程教学,包括电子工艺、电子表面贴装、教育机器人等模块。本模块面向创新意识较强的学生,开设了“工程创新实训”等课程。为使学生了解更多的先进机电技术和人工智能系统,机电技术教学内容须紧跟时代发展,有力支撑创新训练和学科竞赛。

3.铁道创新实训平台。该平台服务于全校学生的工程认知类课程教学,包括高铁演练、高铁模拟驾驶及铁道信号实物仿真等。开设了“铁道知识实训”课程模块,每年参与实训的学生超过5 000人,建成了有力支撑创新创业平台的行业特色模块,使铁道创新实训平台成为深化产学结合、培育创新项目的特色平台。

4.大学创新创业平台。更新了原有的大学生创新创业平台,建成更能体现开放创新、协同创新、大众创新、产教融合的共享型“双创”训练平台。目前,已建成“创业之星”综合模拟创业平台、创新创业训练营和路演系统等平台,升级改建了科创空间,实现了科创空间的远程智能监控;逐步完善了众创空间架构,为创业学生提供良好的工作空间、社交空间和资源共享空间;建设了创业孵化园,为创业学生提供服务与指导,积极利用了社会资源深化产学合作,促进创新创业成果转化;新建了展示厅宣传优秀创新创业成果,激发学生敢闯会创的精神和意识。

5.创新训练与竞赛资源平台。以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申报、“互联网+”创新大赛等各类创新创业比赛为牵引,激发更多学生参与创新创业实践。依托校院两级科创空间和专业实验室,推进专业与“双创”一体化训练模式,努力构建国家—省级—校级三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体系,提升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和科学研究素质;建立创新创业导师库、学生库和项目库,组织跨院系、跨专业的综合性工程训练和创新创业竞赛,实现100%的学生接受“双创”训练,10%的学生有“双创”成果。另外,充分发挥教师科研成果和社会服务的牵引效应,抓牢铁路行业特色,遴选优势特色科研团队入驻科创空间,实行动态管理,优存劣汰,培育创意新、创新强、创业实的“三创”团队和项目,面向TOP300重要赛事奖项;鼓励团队成员参与创新训练教学工作,拓展教学实训模块,面向学生开课。

目前,学校建成引领性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平台6个,其中创业孵化园1个、科创空间1个、众创空间4个。通过创新创业训练平台建设,不断提高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

6.与行业相关的企业共建创新创业实践基地。企业实践基地是行业特色大学搭建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平台的重要途径之一,不仅可为学生提供亲身参与企业生产、管理的机会,丰富实践经验,而且可为师生提供良好的交流氛围,为学生提供更加全面、完善的创新创业指导。

目前,学校已建成100多个校外实践基地,并与中国铁建股份有限公司、太原铁路局联合建成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等。这些实践基地,每年承担并完成了学生的认识实习、生产实习、毕业实习等多项任务,为学校的创新创业教育实践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

结语

本文研究构建的具有铁道行业特色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已在石家庄铁道大学创新创业教育教学中进行了实践,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学生的工程实践和创新创业能力得到了很大提高。后期,可在河北省内其他行业特色高校实施推广,凝练总结取得区域性的共性成果,为更多行业特色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的搭建提供参考,使之更具普适性。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