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型高校教师赴企业挂职锻炼的探索与实践

作者: 刘雪婷 陈苗 王飞

[摘 要] 为了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综合素质,拓宽学术研究领域和应用视野,提升教师的专业指导水平,各高校普遍采取到企业挂职锻炼的办法,使“双师型”教师队伍不断壮大。探讨了高校专任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以及当前教师在企业挂职锻炼过程中存在的实际问题,分析了学校关于专任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的实施意见,结合挂职锻炼的实践经验,对教师挂职锻炼的意义和现状、挂职经验对教学的促进作用、应用型高校专业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的探索等方面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 本科院校;挂职锻炼;实践;探索;教学

[作者简介] 刘雪婷(1998—),女,辽宁沈阳人,硕士,沈阳城市建设学院土木工程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新型建筑功能材料研究;陈 苗(1983—),女,辽宁沈阳人,硕士,沈阳城市建设学院土木工程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新型建筑材料研究;王 飞(1982—),女,辽宁沈阳人,硕士,沈阳城市建设学院土木工程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新型建筑材料研究。

地方本科高校的应用型人才目标定位在学术研究性大学与职业技术学校之间,旨在培养兼顾学术研究与实操训练的复合型人才,这就确立了地方本科高校的人才培养须培养集前端生产、建设、服务、管理于一体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1]。应用型高校专业教师要达到这一目标,必须具备扎实的理论知识和过硬的专业技能,特别是须要具备“双师型”教师素质。实践证明,到企业挂职锻炼,对培养“双师型”教师是一种切实可行且非常有效的方法,对提高教师的业务能力和综合素质、拓宽其学术研究和应用视野、提高其实习指导水平都有很大的帮助。

近年来,沈阳城市建设学院每年都选派青年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加大“双师型”教师的培养力度。本文通过分析学校关于专任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的实施意见,结合笔者挂职锻炼的实践经验,对教师挂职锻炼的意义和现状、挂职经验对教学的促进作用、应用型高校专业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的探索等问题进行了探讨。

一、应用型高等院校专业教师赴企业挂职锻炼的重要性及必要性

(一)校企合作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分析

沈阳城市建设学院土木工程学院先后与上海建工等几家企业开展“订单式”教学。“订单式”教学是由用人单位发起,对毕业生提出“双证书”和“零适应期”的要求,学院根据企业“订单”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活动。“订单式”教学逐步将原来行业通用的教学模式,向满足企业个性化需求进行转变。因此,只有打造一支具有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和丰富的实践经验的高素质教师队伍,才能培养出企业所期望的“零适用期”人才。到企业挂职锻炼,对提高专业教师的业务素质、增强实践能力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是培养“双师型”教师的一条切实有效的途径[2]。

(二)民办应用型高校院校专业教师自身状况分析

从土木工程学院教师的年龄和学历分布情况来看,43%的教师为35岁以下的青年教师,81%的教师具有博士学位。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我院专任教师呈现年龄较低、学历较高的特点,这部分教师大多是从高校毕业后直接来校任教,具有“从校门到校门”的特点。这是国内民办应用型大学师资力量的普遍现状。青年教师理论知识较高,但缺乏社会工作经验和专业实践经验。因此,有必要选派青年教师到转岗到企业一线挂职锻炼。

(三)国家政策方面分析

《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等明确指出,增加具有企业工作经历的教师比例,安排专业教师到企业顶岗实习,积累实践工作经验,提高实践教学能力。由此可见,应用型高校选派专业教师外出挂职锻炼,不仅有助于加强应用型高校教师队伍专业实践能力建设,而且对推动学院教学工作向实用化方向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和意义[3]。

(四)企业挂职锻炼注意事项

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须明确任务和要求,这不仅有利于青年专任教师自身专业技能和教学科研能力的提高,也有助于其研究总结实际产学研需求,更合理地规划组织教学,使教学与生产实际相结合,进而更好地培养适应企业发展需要的应用型人才。挂职锻炼所从事的工作内容,须与专业教学、科研紧密衔接。一是岗位工作内容一定要紧密围绕专业本身。挂职锻炼的内容与教学相吻合,有助于提高自身专业水平,也有助于充实教学内容。岗位工作内容须具有一定的科研价值,或者可提供一定的科研素材和研究思路。二是岗位工作内容要符合学院的专业发展方向。挂职锻炼的岗位工作内容可能与学院专业不能完全符合,但要尽可能地符合学院的专业特色和发展方向,这样才能为学院专业建设提供宝贵的意见和建议。

二、应用型高等院校专业教师赴企业挂职锻炼的现状

(一)国内应用型高职院校的普遍做法

目前,大多数应用型高校已经意识到“双师型”教师队伍培养的重要性,通过多种方式提高专任教师的实践工作能力[4],如在职进修培养、第二职业方式或到企业挂职锻炼方式等。其中,外出挂职锻炼这种方式在目前来说还处于刚刚兴起的阶段,前提条件是学生先到企业进行顶岗实习,而后教师借助考察企业的机会顺便到企业进行参观学习,在制度上大多数学院还不够完备。

(二)校企双方互兼互聘的合作模式

考虑到企业发展实际需要,高校在教学改革推进过程中,逐步探索出校企双方互兼互聘的合作模式。这种模式是深化校企战略合作的一项重点举措,体现了学院在创新教学形式、培养应用型人才的过程中,更加重视推动教学与产业发展需求相适应,着重培养应用型专业人才的导向。同时,这种校企合作模式为教师提供了稳定的锻炼场所,对于加强教师的实践能力培养、拓展教师的知识结构和前沿性学科知识、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和学院的办学质量具有较大帮助。

沈阳城市建设学院重视教师实践能力的培养,每学年选派专业教师到企业公司挂职锻炼12个月。针对专业领域,在不同公司适合的岗位上,在任职期间参与公司的生产和管理,以及调研、选型、产品的验收等工作,真正深入企业内部,主动践行。同时,学院吸收企业专家作为外聘教师,参与专业内部的教学与管理工作,制订和实施各项教学改革方案,包括人才培养方案、专业课程建设方案等,并根据自身工作经验,对专业教师进行业务培训,多方位参与学院教学管理,进一步强化了校企双方互兼互聘的合作思想。

(三)挂职锻炼中存在的共性问题

目前,专业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仍是一种新兴的教学改革模式,还处于起步和摸索阶段,在具体实施过程中也面临着一些挑战。主要问题包括部门教师缺乏积极性、企业不愿意接收,以及学校对挂职结果不满意等。目前,我国尚未对企业接收教师挂职制定硬性指标,教师能否到企业挂职主要依赖于双方以往的合作关系。因此,应用型高校面临着关联企业不足的问题,无法有效满足各专业教师的挂职需求。为此,政府有关部门应该构建一个互利共赢的校企合作平台,不断优化制度,完善挂职锻炼管理机制。这样既有利于提高师资队伍的综合学历水平,也有利于帮助企业解决一些实际困难,提高企业参与的积极性,进而更好地推动地方经济发展,实现良性循环。

三、高等院校专业教师赴企业挂职锻炼的作用

(一)赴企挂职锻炼可促进实现教学改革目标

应用型高校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尽可能多地输出应用型人才。应用型高校的教育教学要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紧密结合,有的放矢地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因此,要促进教师整体实力水平的提升,采取提高专任教师的市场实践参与度,组织教师对市场相关知识进行深入学习,及时掌握学科前沿技术等方式。教师到企业挂职,可以在积累实践经验的同时,加强自身的管理水平和能力,进而使教学改革更上一层楼,达到更好地服务学生的目标。

(二)赴企挂职锻炼应以改革课程结构为主线

应用型高校教育教学的知识传输主要依靠课程设置,因此,应用型高校在课程改革中的基本出发点是不断优化课程体系。专职教师通过挂职,可以在优化课程结构中加入新技术、新理念,不断完善工学结合的课程模式,加速课程改革。通过挂职进而使课程内容更加实用、课程结构更加科学、课程教学更加合理。

(三)赴企挂职锻炼最终目的是提高教学质量

高校教师在挂职锻炼过程中,须加强与企业管理者、生产者的沟通与交流,为教学改革提供动态参考,并将在培训过程中接触的新工艺融入教学体系中,加快应用型教育改革的发展,在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同时,提高动手能力。教师完成企业挂职后,要认真总结挂职期间学习到的实践技术经验,并分享到所在专业教研室,也要汇总整理在挂职期间获得的职业新理念,并融入日常教学改革中,如深化学校的人才培养方案制订、专业课程设置、就业方向指导等。

四、应用型高等院校专业教师赴企业挂职锻炼的探索

(一)正确处理企业、学校、教师之间的关系

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既涉及企业经营发展,又与学校人才培养模式的制定和教师自身的成长息息相关,因此,要处理好企业与学校、学校与教师、教师与企业间的关系,打造好协同发展、长期合作的互惠共赢合作模式。学校要借助教师到挂职企业锻炼的机会,逐步加深与企业的合作,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将企业发展成为在校生就业实习的重要基地和毕业生就业的重要去向;教师要珍惜到企业挂职锻炼的机会,重点要提高业务素质,注意言行举止,并作为校企双方沟通学习的一座桥梁,助力校企合作更加深入;企业要借助教师挂职锻炼的机会,利用教师的专业学术能力,在技术改造、疑难问题攻关等方面,与教师共同进行研究,力求高效解决疑难问题。

(二)搭建互惠互赢的校企合作平台

首先,学校要通过有效的合作机制,与企业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加强产学研合作,为专业教师到企业开展挂职锻炼提供有效的通道和路径。其次,专业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也为校企合作搭建互惠互利平台提供了有效的连接。企业接收高校教师,并为其提供合适的岗位,教师在技术攻关中反过来为企业提供理论支持,双方协同合作,相互促进,最终实现共赢。

(三)建立并不断完善挂职锻炼的管理体制

合作开发,制度先行。健全教师挂职锻炼管理制度,是规范教师挂职锻炼行为、保证教师挂职锻炼质量的前提,必须建立相关制度并不断完善,通过强化制度约束,进一步推动校企间合作。

1.明确教师挂职锻炼的目的。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前,各部门应召开挂职教师动员会,统筹考虑挂职教师的研究方向以及教师本人填写的《挂职锻炼申请表》上的各项内容,明确每位教师挂职期间的主要目的、工作方向和重点任务,做到有的放矢。

2.严格日常管理制度。教师在进入企业挂职后,须要服从企业安排,积极参与企业的管理、生产、技术研发、科研攻关等各项工作。同时,要严格按照企业管理规章制度和技术运行安全规程进行日常工作。挂职教师深入企业一线后,要及时掌握本专业发展动态和实际应用情况,充分了解企业对业务流程、岗位素质、知识技能方面的实际要求,努力提高专业技能水平。如挂职教师团队进驻企业,最好指定组长和副组长各一名,负责日常出勤、校企联系等管理工作。挂职教师按实习内容每月进行总结考核,并记入日志或周志,交学院教务处存档。学院可成立教师挂职锻炼专项工作督导小组,通过定期走访企业,现场了解挂职教师的实际工作情况,并针对其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对其进行督导。

3.做好挂职总结。挂职锻炼期满,教师本人要填写《专业教师赴企业挂职锻炼考核表》,由挂职单位进行考核评价,并报学院教务处备案。此外,挂职教师还要总结在企业的实践经历,撰写实习实训等内容的专题报告,提交考核工作日志以及挂职锻炼个人总结。为相关教师和学生做专题培训,并参与撰写人才培养、课程建设等教学改革。

4.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首先,要保障挂职期间教师待遇,如挂职期间的校内岗位津贴、各种奖金、福利等,挂职锻炼可折合成上课学时,学校对挂职教师给予适当的交通补助。其次,将专业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纳入教师继续教育评价、职称评定、职务晋升等相应的考评依据范畴。同时,与年终教师考核、评优挂钩。挂职锻炼教师在年终考核时可适当加分,在评选优秀教师、骨干教师、评选学术技术带头人等方面优先考虑,充分调动挂职锻炼教师的积极性。对于考核结果不理想的,学院可采取一定负激励方式,以达到约束挂职教师日常行为、提高挂职质量和效果的目的,如适当降低挂职锻炼所折合的工作量等。上述政策有助于使挂职锻炼的教学模式走上良性循环的轨道。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