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教融合+课证融通”人才培养研究与实践
作者: 何勰绯 禹涛[摘 要] 研究了在“1+X”证书制度下高职院校数字媒体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主要阐述了“产教融合+课证融通”的理念。在产教融合方面,数字媒体技术专业的特殊性要求高校与行业须建立紧密的合作关系,包括共同制订适应市场需求的课程计划、提供实习机会,以及邀请业内专家参与教学。在课证融通方面,数字媒体行业的发展速度之快要求高校须及时更新课程内容,以适应市场的变化。数字媒体技术专业的“产教融合+课证融通”人才培养模式是一种创新而有效的教育改革方向,有助于满足数字媒体行业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
[关键词] “1+X”证书制度;产教融合;课证融通
[基金项目] 2023年度广东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高等教育专项)项目“‘1+X’证书制度下高职院校数字媒体技术专业‘产教融合+课证融通’人才培养研究与实践”(2023GXJK860);2023年度广东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高等教育专项)项目“产业数字化转型背景下高职电子信息类专业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2023GXJK779);2023年度广州工程技术职业学院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基地学生创新创业团队项目“基于Unity3D渲染技术的护路巡防员(VR)实训系统开发”
[作者简介] 何勰绯(1981—),女,河北唐山人,硕士,广州工程技术职业学院信息工程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软件工程与计算机仿真技术研究;禹 涛(1978—),男,湖南邵东人,硕士,广东科贸职业学院信息工程系讲师,主要从事计算机应用技术与电子信息技术研究。
2019年1月,《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提出,将1+X证书制度作为院校建设与发展的重大工作,在专业设置、人才培养方案、课程标准、师资队伍建设、教学内容重构、信息化建设、培训场地设施等方面重新制定教学标准和毕业生质量检验标准,规范人才培养全过程,完善职业教育体系[1]。该方案明确指出,为深化复合型技能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在部分满足条件的高职院校中启动“1+X”证书制度试点工作,鼓励职业院校学生在获得学历证书的同时,参加各类职业技能培训,通过政府部门组织的考试后,可获得各类职业技能等级证书,从而打通职业院校人才培养与一线企业人才需求的瓶颈[2]。“依托企业办职校、办好职校为企业”是目前众多职业教育者和企业各界人士的共识[3]。
本文以广州工程技术职业学院数字媒体技术专业“1+X”证书制度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经验为例,介绍了数字媒体技术专业结合行业的发展趋势、需求,以及专业特点、人才培养模式,对“1+X”证书制度下高职院校数字媒体技术专业“产教融合+课证融通”人才培养研究与实践内容进行了阐述。
一、产教融合模式
为了深入研究产教融合模式,广州工程技术职业学院推出一系列校企合作制度以推动校企合作的深入开展。信息工程学院数字媒体技术专业加强与企业联动,与企业共建生产与实训基地,与企业共同制订人才培养方案和标准,“产教互兼”地建立校企互聘共用的“双师型”教学团队,“专兼结合”地开展专业核心课程教学,“校企合作、工学交替”地实施学生的专业实训实习任务。
(一)校企共建生产与实训基地
目前,广州工程技术职业学院信息工程学院与数字媒体行业相关的二十余家企业建立长期合作关系,为学生搭建了实习基地,提供了实际工作机会。这些基地涵盖数字媒体制作、编辑、设计、技术开发等多个领域,确保学生可接触到不同层次、不同岗位的实践。
在实施过程中,信息工程学院有计划地组织学生进入企业进行岗位课程实践,学生有机会在这些企业进行至少两个月的岗位实践学习,亲身参与真实项目。学生在深入企业一线进行岗位实习的过程中,可将在课堂上学到的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际项目中[4]。这种实践经验不仅为学生提供了宝贵的实践经验,让他们熟悉了行业流程和新技术,而且有助于学生熟悉行业工作岗位要求,提高动手能力,增强就业的核心竞争力。
(二)校企共同制订人才培养方案和标准
校企之间深度合作,通过校企共建,结合粤港澳大湾区人才供应需要,校企联合实施专业人才培养错位发展计划,培养有教养、有本领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在每学年,数字媒体专业都会邀请校、企专家共同开展专业建设论证,共同探讨专业人培方案、探讨专业课程体系建设的制订。
(三)“产教互兼”建立校企互聘共用的“双师型”教学团队,“专兼结合”开展专业核心课程教学
邀请行业专家授课。在每学期,学院邀请数字媒体行业的专家来校授课,分享他们的实践经验,介绍行业趋势,以企业真实项目案例融入课堂教学。这种形式丰富了课堂教学,让学生的认识进一步提升,清楚地了解到行业的发展方向、企业需求及就业方向。此外,学院可邀请数字媒体行业的专家来校讲座,分享他们的实际经验和行业趋势,使学生更好地了解数字媒体领域。建立“校企互训”制度。学院每学年派校内教师深入企业进行岗位实训和学习,通过在企业的学习积累实践经验,提升对学科知识的深入了解和应用能力,培养学术研究和实践能力。建立导师制度。学校建立行业专家导师制度,将专家与学生配对,提供一对一的指导。这种导师制度有助于学生更深入地理解行业,获得职业建议,并建立职业网络。
(四)“校企合作、工学交替”实施学生的专业实训实习任务
广州工程技术职业学院建设的仿真工作室是教育部认定的广东省虚拟现实公共实训中心,仿真工作室为数字媒体技术专业学生提供了课程实践场地、设备,由校内实训教师和企业师傅共同担任指导。仿真工作室为了更好地帮助学生亲自动手实践项目,真正学习到数字媒体工具和行业技术,在校内实施学徒制制度,鼓励大一、大二学生到校仿真工作室进行专业实践,通过承接校内外企业开发项目,如“高铁接触网虚拟现实仿真系统”“护路巡防员(VR)实训系统”等,不仅为省内交通部门提供了培训支持,而且为提升学生的技术水平奠定了基础。实践教育帮助学生将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际工作中,培养了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五)指导学生参与数字媒体竞赛
在校企合作的基础上,学生的技术能力不断提升,在数字内容制作、网站开发、应用程序设计等方面都有很大的进步。近三年,学生参加广东省各类技能竞赛获得各类奖项目达30余项。在科研方面,教师指导学生申报广东省科技创新战略专项资金(大学生科技创新培育)项目共计5项,广州市教育局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共计10余项。学生在参加竞赛和申请科研、创新创业课题的过程中能把所学知识付诸实践,亲自筹划、制作、展示,并参加评审。这种实际项目锻炼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此外,在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的共建下,学生的能力不断提升,积极参加创新创业竞赛,目前已获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广东省赛区二等奖2项,三等奖2项。参赛经历不仅锻炼了学生的技能,还提高了他们的自信心和竞争力。
产教融合模式的关键在于将教育与实际行业需求有机结合,通过实践经验和行业导师的支持,培养具备实际操作能力、行业适应力和创新潜力的数字媒体技术专业人才。这种模式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职业竞争力,并促进数字媒体行业的发展。
通过这一系列的运作,广州工程技术职业学院成功地将“1+X”证书制度下的数字媒体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落实到实际教育中,为学生提供了全面的教育体验,培养了具备实际操作能力和创新潜力的高素质人才,促进了数字媒体行业的发展和创新。
二、课证融通
在“1+X证书”背景下,广州工程技术职业学院数字媒体技术专业在实施课证融通时,主要通过调整数字媒体专业课程设置、专业课程内容、教师教学方式、完善基础设施条件、提升教师教学能力、优化教学评价与考核等措施,在专业建设和学生培养过程中实现了“产教融合+课证融通”的精准育人。
(一)积极与地方政府合作,获得政策支持
政府相关部门提供了资金支持,用于更新数字媒体技术课程、购置新的教育技术设备,并支持师资培训。这确保了教育内容的前瞻性和高质量。2020—2023年,广州工程技术职业学院信息工程学院获得央财、省财、市财的拨款一千余万元,对于整个系院以及数字媒体技术专业的总体建设有极大帮助。
(二)与数字媒体行业建立长久合作关系,共同研究解决行业问题的方案
这些研究项目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同时也促进了教育与产业之间的联系,确保教育体系跟上行业的发展步伐。学校与地方政府、数字媒体企业共同开展了多个研究项目。如为河源理工学院、广州众源科技有限公司等开发产品或提供技术支持,解决了行业内的实际问题,也为学生提供了参与科研的机会。项目研发得到了学校的支持和资助,加强了教育与产业之间的联系,推动了行业的创新。
(三)专业课程内容更新
课程设置与“1+X”证书内容相结合,通过课程的设置和优化,学生可以将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际工作中,有助于他们更好地契合数字媒体行业的工作要求。同时,鼓励学生参与创新项目,参加数字媒体技术领域的专业技术竞赛,以提高问题解决能力,培养创新思维。
通过“产教融合+课证融通”的模式,高职院校可以更好地满足数字媒体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需求,培养具备实际操作能力、创新能力和行业适应力的高素质人才,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同时促进数字媒体行业的创新性发展。
三、实践导向的教育
在“1+X”证书制度下,高职院校数字媒体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应以实践导向的教育为核心,旨在培养具备实际操作能力和创新潜力的高素质数字媒体技术专业人才。以下是关于实践导向教育的具体内容和方法。
(一)实验课程和工作室
1.实验室课程实施。提供丰富的实验室课程,让学生亲自动手,学习数字媒体工具和技术。这些课程可以涉及图像处理、多媒体设计、编程等方面的实际操作,使学生掌握必要的技能。
2.仿真工作室的学徒制。采取传帮带模式,由生生互助、实践教师指导、企业教师指导分层递进的方式,让学生参与真实项目和案例研究。仿真工作室通常由业内专家及校内实践指导教师共同组织,提供实际问题的解决方案,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和团队协作能力。此外,仿真工作室应定期举办技能竞赛,更好地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
(二)教学实践过程
1.项目驱动教学。鼓励学生参与数字媒体项目,例如数字内容制作、网站开发、应用程序设计等。学生可以在这些项目中应用所学知识,培养创新和实际操作能力。
2.优化教学评价制度和学生评估制度。建立健全教师的教学评价制度,优化教学结构。此外,为实习生、在校生建立评估机制,评估他们的工作表现和技能发展,帮助学生了解自己的强项和改进之处。
实践导向的教育形式强调学生在真实工作场景中应用所学知识,培养实际操作能力和创新思维。这种模式有助于学生更好地契合数字媒体行业的需求,提高他们的就业竞争力,促进行业的发展和创新。
结语
本文简述了将“1+X”证书制度实践在数字媒体技术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的心得。通过分析政策文件和实际案例,研究扩展了关于证书制度和产教融合的理论知识,强调了“产教融合+课证融通”模式在数字媒体技术专业的应用,为高职院校提供了创新的教育模式。本文重点突出了校企合作的重要性,其研究成果对企业界也具有应用价值。企业可以与高职院校建立更紧密的合作关系,参与学生培训和实践,优化课程设置,提高教育质量,共同推动人才培养工作,从而更好地培养学生。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关于印发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的通知:国发〔2019〕4号[A/OL].(2019-02-13)[2023-10-15].https://www.gov.cn/zhengce/zhengceku/2019-02/13/content_536534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