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农史研究的“植物水分生理”课程思政设计与实践

作者: 韩占江 王鹤萌 韦晓薇

[摘 要] 植物水分生理是研究在供水条件下植物所进行的生命活动规律及其调控的综合性学科,是为本科生和研究生开设的一门专业选修课程。“植物水分生理”课程是在系列基础课、专业基础课相关知识基础上的进一步深化。通过该门课程的学习,学生可以认识到水分与农林业生产最为紧密结合的植物水分生理的基本内容,了解本学科研究的热点领域和新动态,理解植物水分生理研究分析技术的原理,扩展学生的知识面,为专业课程的学习、科学研究、论文写作打下坚实的基础。根据上述课程特点和农史研究成果,设计了“植物水分生理”课程的思政教学内容,探讨了教学方法,并分析了教学效果,初步达到了“植物水分生理”课程思政教育的目标。

[关键词] 课程思政;植物水分生理;农史;课程设计;德育

[基金项目] 2023年度塔里木大学高等教育教学改革项目“应用生物科学专业课程思政数字化教学体系建设研究”(TDGJSZ2304);2022年度塔里木大学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项目“基于‘农史’的植物水分生理课程思政研究”(TDETR202214);2023年度首批兵团高校课程思政示范课程“植物生理学”(22000034378)

[作者简介] 韩占江(1979—),男,黑龙江绥棱人,博士,塔里木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教授,应用生物科学专业负责人,植物生理学/植物水分生理课程负责人,主要从事植物资源与逆境生理生态研究;王鹤萌(1990—),女,山西朔州人,博士,塔里木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植物抗逆研究;韦晓薇(1996—),女,新疆伊犁人,硕士,塔里木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实验师,主要从事荒漠植物抗逆性研究。

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1]。2018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再次强调,“我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这就决定了我们的教育必须把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根本任务,培养一代又一代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奋斗终身的有用人才”[2]。2019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又一次指出,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要坚持“八个相统一”,其中包括“要坚持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挖掘其他课程和教学方式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3]。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我们要坚持教育优先发展、科技自立自强、人才引领驱动,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着力造就拔尖创新人才,聚天下英才而用之”[4]。习近平总书记的这些讲话表明:对大学生、研究生进行价值引导,并不仅仅要依靠思想政治理论课,专业课中的课程思政也是培养学生的重要阵地,但这方面的建设还远远不足,亟须高校大力推动课程思政建设。

一、“植物水分生理”课程思政改革的初衷

植物水分生理是从植物生理学中脱颖而出的重要分支学科,是研究在供水条件下植物所进行的生命活动规律及其调控的综合性学科,也是为本科生或研究生开设的一门专业选修课程。“植物水分生理”课程是在系列基础课、专业基础课相关知识基础上的进一步深化。通过该门课程的学习,学生可以认识到水分与农林业生产最为紧密结合的植物水分生理的基本内容,了解本学科研究的热点领域和新动态,理解植物水分生理研究分析技术的原理,扩展学生的知识面,为专业课程的学习、科学研究、论文写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植物水分生理”课程已经开设多年,现今的教师队伍是在老一辈教授的基础上传承和建设起来的,除了秉承原有的教学特色和风格外,一直坚持课程思政的改革和探索,在前期的教学实践中,我们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准则,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深入挖掘“植物水分生理”课程的思政元素,并以润物无声的方式融入该课程的理论教学中,以期通过课程思政教学培养学生优良的工作作风和严谨的科学态度,使学生热爱“三农”并有志于服务“三农”,成为有担当的新农科、新工科人才。

在教学中,我们想将思政教育与专业知识教育有机结合。在教学准备工作中,发现《氾胜之书》《陈旉农书》《王祯农书》《齐民要术》《农政全书》《中国科学技术史》等闻名于世的农史著作中记载了许多古代中国劳动人民关于水利工程、水分利用、植物开发的智慧[5-11],当今所采用的现代化技术几乎在我国古代都早有孕育,我们应为之骄傲,好好继承,并加以利用,进而坚定我们的文化自信。

遗憾的是,通过调研发现,学生对理论和技术的认知主要基于现代知识,甚至部分学生存在“现在的文明是西方创造的”偏见,因此,我们有意识地在开展正常的教学活动的同时,有机地将农史中我国古代农业中的优秀智慧予以展示,挖掘其中的思政元素,与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有机结合,旨在引导学生,在学习现代文化知识的同时,加强对伟大祖国农史的认知,使学生对中华文明更加有自豪感,增强学生文化自信,进而坚定道路自信。

二、“植物水分生理”课程思政的教学设计

在“植物水分生理”课程的各章节中,课程组结合相关内容设计、渗透了不同思政案例,现将其总体归纳为三类。

(一)农史中植物水分生理基础理论层面思政元素的挖掘

结合课程教学大纲、教学内容中关于植物水分生理重要理论的讲解,从农史中挖掘与中国古代相关的科学论述,并加以述评,肯定其历史价值和当代借鉴意义。

《氾胜之书》的区种瓜法载:“以三斗瓦瓮,埋著科中央,令瓮口上与地平。盛水瓮中令满。种瓜瓮四面,各一子。以瓦盖瓮口。水或减,辄增常令水满。”[6]35在地里埋一个瓦缸,透过瓮壁水分源源不断渗入土中,既可保持供水,又不致水分过多,用水经济,这种“保泽”方法,是渗灌的最早雏形,现代的农田地下渗透灌溉法其原理与此一致。通过此案例的分析,一方面,学生加深了对古代灌溉技术的了解;另一方面,增强了学生对中国对世界科技有重要贡献的认知,进而使其坚定了文化自信。

(二)农史中植物水分生理技术层面思政元素的挖掘

从农史对中国古代农耕文明优秀经验的总结中,挖掘中国古代农业生产技术中的现代文明因素,并加以述评,肯定其历史价值和当代借鉴意义。

《氾胜之书》载:“始种,稻欲温。温者,缺其塍,令水道相直。夏至后,大热;令水道错。”[6]73说明中国在西汉时就知道了水稻是喜温喜水的作物,对环境温度有较严格的要求,过冷、过热都不利于它的生长,并创造利用水道直或曲的方式调节水温的技术和方法。水稻起源于中国,在两千多年前,中国古人就创造了简单实用的技术,迄今为止,无论水稻栽培技术如何发展,此技术仍在沿用,足见其先进,我们应为之自豪。

(三)农史中植物水分生理哲学层面思政元素的挖掘

从农史中挖掘中国古代优秀的哲学思想,如“和”“气”“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等,并加以述评,肯定其历史价值和当代借鉴意义。

“和”是中国哲学中一个很重要的概念,是中国哲学中的一种理想境界,包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用现在的话讲就是“和谐”的意思。《氾胜之书》开篇的“凡耕之本,在于趣时,和土,务粪泽,早锄早获”[6]7,强调了时令、水分、肥料的重要性和三者之间的有机联系。不赶上时令,便不能使土壤状态最佳,也没有可供植物所需的水和肥力;没有最佳状态的土壤,不会有可供植物利用的水和肥力,就是赶上时令也没用;状态好的土壤,不在相当的时令中,仍不能满足植物的需求。总结起来,这三条原则强调的是人类尽量创造最适当的生长条件:土壤结构、土壤含水量、土壤温度等各方面协调,即“天时”“地利”“人和”。《氾胜之书》中多次提到的“和”,其实是受先秦哲学思想的影响,尤其是《道德经》。老子在《道德经》中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讲的就是万物是在阴阳二气交互适合的状态中产生、发展的。这里面提到的“和”是目的,是结果,是状态,是“和谐、平衡、均衡、和平”的意思;“冲气”就是实现“和”的过程或方法。

《国语·郑语》记述了史伯关于“和”的论述:“夫和实生物,同则不继。以他平他谓之和,故能丰长而物归之;若以同裨同,尽乃弃矣。”[12]认为“和”是不同元素的结合,阴阳和而万物生,完全相同的东西则无所生。不同、差别是“和”的前提,这样的“和”才能长久,“和成”的物才能“丰长”。如果“去和取同”,那就离灭亡不远了。可见“和”中包含了不同事物的差异,矛盾多样性的统一,才能生物,才能发展。这是中国对世界文化的贡献,也与世界普遍认同的多样性有异曲同工之妙。

“和”应用到社会上,成为作为社会规范的“礼”的基本要求之一:所谓“礼之用,和为贵”。这里的“和”即恰到好处的意思。“和”应用到土壤上,则是指土壤整体性状的一种理想状态。土壤以松紧适度、形成团粒结构者为好,古人虽无团粒结构的概念,但对此已有所认识,而用“和”这样一个模糊的概念来表达这种认识。“和”将抽象模糊的哲学概念和具体细致的感性经验相结合,正是中国古代农学的特色之一,也是我国古代哲学思想的精华所在,亦契合今日我国所倡导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

三、“植物水分生理”课程思政设计的教学实践

(一)备课——广泛阅读、重点精读

主讲教师广泛搜集相关农史著作,精读、摘录、注释、理解、讲解。通过阅读和思政设计,在每一个章节中均可找到契合度很高的思政内容,但“植物水分生理”课程不是思政课程,思政内容在本课堂中的比例不宜过高,否则课程性质就改变了。为了解决这一问题,主讲教师首先应将相关思政内容归类,精选典型案例,重点突出的精读、精讲,以点带面。

(二)课堂研讨——典型案例+问题导向

主讲教师在课上将思政元素应用到“植物水分生理”教学之中,选取典型案例,同学生互动研讨,加深学生对相关知识和历史的理解。同时,引导学生关注自然、关注农业、关注水资源利用,发现身边的植物水分利用问题,带着问题,从讨论、争论中探讨问题解决方案,整个过程遵循实践—理论—实践的规律,引导学生主动将理论和生产实践相结合,为科学献身打下良好基础。

(三)取经学习——博采众长

向农史专家学者请教、学习,通过研讨,汲取更多的精华,为自己所用。教师也要充分利用学术交流的机会,到内地的校史馆、农史馆参观,深入学习。

四、“植物水分生理”课程思政设计的评价

(一)学生对“植物水分生理”课程思政的反馈

通过实践“植物水分生理”课程思政教学,塔里木大学相关专业学生对植物水分生理、中国农史有了新的认识和看法,更加对中国古代农书感兴趣,并积极从中找寻先祖先贤的智慧,乐于探讨、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自己所用。学生的文化自信明显增强,充满了对中国农史、农学家、劳动人民的敬畏,极大增强了社会责任意识。学生开始主动做中国农史文化的传承者与传播者,体现了“植物水分生理”课程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使命。

(二)导师对学过“植物水分生理”课程学生的评价

部分学生学习完“植物水分生理”等课程,进入课题研究阶段,继续与任课教师保持联系,探讨毕业课题设计思路和有关技术问题,通过探讨,学生对课题的意义、实施方案有了更明确的认识。该学生的指导教师对我们的课程教学效果表示赞扬,并称学生学习了“植物水分生理”课程之后,理论基础扎实了许多,试验设计有理有据,有继承,也有创新。由此可以看出,“植物水分生理”课程教学,尤其是课程思政实践效果不错。

“植物水分生理”课程组积极探索“植物水分生理”课程思政教学效果的长效作用评价。在国家大力提倡课程思政教育和课程建设的良好环境下,如何在讲授专业知识的同时,通过课程思政提高德育水平,并使其润物无声、喜闻乐见、真抓实效,是我们共同努力的目标。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 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 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12-09(1).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