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拟仿真技术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困境与优化
作者: 朱理鸿[摘 要] “思政课的本质是讲道理,要注重方式方法,把道理讲深、讲透、讲活”。实践教学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把道理讲深、讲透、讲活的重要教学活动和教学环节,也是学生通过亲身体验更好地感悟理论、践行理论的重要教学形式和教学环节。将虚拟仿真技术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具有顺应时代要求、重塑教学形态、厚植实践根基的时代价值,同时面临着教学思维僵化、学生感悟淡化、教学资源同质化等现实困境,须要加深思想认识、提升数字素养、建设教学平台、完善教学模式和管理体制,以实现虚拟仿真技术有机融入和有效优化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目标,提升教学实效。
[关键词] 虚拟仿真技术;思政课教学;实践教学;课程教学
[基金项目] 2021年度湖南省高校优秀思想政治工作者项目“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优秀团队建设项目”(湘人才发〔2021〕9号、27);2023年度湖南省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研究项目“虚拟仿真技术在思政课实践教学中的应用研究”(20D38)
[作者简介] 朱理鸿(1972—),男,湖南宁乡人,硕士,湖南信息职业技术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思想政治教育和网络伦理研究。
引言
“思政课的本质是讲道理,要注重方式方法,把道理讲深、讲透、讲活”[1]。要把道理和理论讲深、讲透、讲活离不开实践教学环节。学生要更深、更透、更活地理解掌握道理和理论,也须要借助实践教学活动。因受现实因素和实际条件的限制,思政课教师和学生不可能完全离开课堂到社会生活实践去亲身理解和领悟,这就须要借助一定的教学手段和教育技术开展实践教学。近年来,随着虚拟现实技术的兴起,特别是可视化思维、智能穿戴设备和三维沉浸式体验环境建设等,为教学改革带来了新的模式和路径。把虚拟仿真技术应用于高校思政课教学特别是实践教学环节之中,实践证明是可行的,也是必要的[2],有利于实现数字技术手段与思政课教学的融合。这不仅给学生带来了高度仿真体验式感受,有力支撑了课堂教学,拓展了社会大课堂和创新数字思政,也完善了思政课“理论+实践+虚仿”的教学体系,让思政课的实践教学具有更好、更生动的教学效果[3]。
一、虚拟仿真技术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时代价值
在新时代背景下,思政课实践教学强调传统优势与现代信息技术的融合运用,注重把虚拟仿真、人工智能等现代信息技术应用到思政课教学之中,以提升思政课教学实效。2019年,教育部在年度国家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首次增设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类别的虚拟仿真实验项目,之后建成了一批沉浸式虚拟仿真思政课体验教学中心,运用虚拟现实、人工智能、全息显示等技术,开展了VR思政课体验教学,有效提升了思政课的教学实效。将虚拟仿真技术融入思政课教学不仅是增强思政课教学吸引力和实效性的现实举措,也是思政教育创新改革发展的必然趋势和时代的现实诉求,具有重要的时代价值。
(一)顺应思政课改革,创新时代要求
《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实施方案》强调,要突出思政课教学的创新性,创新教学方法,推动思政课在改进中加强、在创新中提高。《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强调,要大力推进思政课教学方法改革,提升思政课教师信息化能力素养,推动人工智能等现代信息技术在思政课教学中应用,建设一批国家级虚拟仿真思政课体验教学中心。构建以学生为中心、以仿真为特色、以体验为源泉、以认同为旨归的思政课教学形态,运用虚拟现实等技术,打造集交互性、沉浸性、时代性和趣味性于一体的教学环境,实现虚拟仿真技术实现赋能思政课教学,以打造立体式实践模式,提高学生参与度和优化教学。
(二)重塑思政课实践教学生态
在思政课教学中,教师、学生、教学环境、教学手段和教学资源等多种因素相互影响、协调运行,共同组成了思政课教学生态系统。各个要素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是动态平衡的,它们是否协调有序、运行有效直接影响着思政课堂的教学进展和教学实效。虚拟仿真技术的融入在教学环境、教学手段和教学方式上打破了原有的教学生态。一是虚拟仿真技术改变了思政课的课堂教学方式,让传统的“灌输式”“填鸭式”“演说式”教学不再成为课堂教学的主流方式,让学生更多地参与互动与体验,增强学生的学习自主性,更有利于课堂教学目标的完成和后续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二是虚拟仿真技术拓展了教学环境和教学场景,使课堂教学活动不再局限于教室的空间和时间维度,有助于让学生在课堂学习过程中更主动、更投入地完成学习过程。
(三)厚植思政课教学实践根基
“用科学理论培养人,重视思政课的实践性,把思政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教育引导学生立鸿鹄志,做奋斗者”[4]。理论学习的最终目的是运用实践、指导实践。思政课教学在培育和养成思想品德、传授理论知识内化于心的同时,必须注重外化于行的实践和应用。在思政课教学中融合运用虚拟仿真技术,不仅可以有效丰富思政课的教学内容,而且能构建与理论教学内容相对应的实践教学场景,打破时间和空间的实践限制,让学生在虚拟场景中增强亲身体验和自我感悟,深刻体验真实情境和丰富内容,增强教学和生活的实践厚度,从而丰富思政课的实践教学方式,提升思政课的实践教学实效,有利于突破时空限制,克服传统思政课实践教学落实难、组织难的弊端,更好地增强学生在思政课实践教学中的体验感和获得感,提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实效性。
二、虚拟仿真技术融入思想政治理论实践教学的现实困境
(一)教学思维僵化且数字素养不强
思政课教学主要沿用传统的“灌输式”教学。在教学设计上,注重课堂教学的线性化程序和操作流程,特别是部分教学督导人员尤为注重教学程式,强调教学步骤和教学范式;部分思政课教师习惯于“满堂灌”教学,学生发言讨论也大都只是为了教学程序而偶尔为之,并没有从思想认识的维度来调整,改变其教学思维,也就造成在实际中不愿意去尝试运用虚拟仿真技术。同时,在传统教学思维束缚下,部分思政课教师认为数字素养只是辅助手段并不重要,也就没有提升数字素养的积极意识和主动要求,对数字思维的培养、数字技能的提升和数字思政的建设没有太多的热情,在数字化技术运用与思政课教育教学之间渐行渐远,对虚拟仿真技术等融入思政课教学也就进入了由漠然而远离、由抵触而放弃的怪圈。
(二)教学任务较重且创新意识不足
当前,思政课教师虽然人员数量总体规模比较庞大,但具体到每一名思政课教师来说,教学任务仍比较繁重,名义上的教学课时数往往在实际中成倍数地增加,并要承担课堂教学之外的理论宣讲、思政教育、兼职辅导员等工作,还要投入相当多的精力进行项目研究和其他非教学工作。教学任务和科研压力使得思政课教师疲于应付,部分教师在求稳心态驱使下不敢大胆尝试和使用新的教学手段,造成了创新意识不足的又一现实困境。
(三)学生感悟浅化且深度体验不够
思政课实践教学中的体验不能是简单的、走过场式的体验,应该是“走心”的深度体验,包含精准体验、多维体验和持续体验等多种体验形式,才能充分发挥深度体验的功能,真正彰显思政课实践教学的价值和意义[5]。然而,思政课实践教学普遍存在着“碎、散、浅、乱”的现象,与理论教学的同质化现象严重,学生对思政课实践教学的体验感和获得感不强,难以充分地调动自我感官,形成真切的亲身体会和感悟。同时,限于教学整体安排和教学运行的需要,思政课社会实践教学活动无法成体系地安排,只好由学生利用课外时间进行碎片化的实践活动,如自发性地以学习小组的形式参观一些红色基地、做一些志愿服务等,这往往是分散性、临时性的。在此过程中,一些学生仅以完成任务的心态来参与和勉强完成,主动体验和深度体验明显不够,停留在形式化的感悟和口号式感想的多,真正能够直击学生内心的少。
(四)教学资源同质且管理运营不善
教学资源的统一订制、市场采购导致的同质化,是当前虚拟仿真技术融入思政课教学中面临的重要现实问题。虚拟仿真实践教学所需的硬件设施和教学资源一般都是直接向市场统一采购的,虚拟仿真教学资源的个性化定制开发因人手、资金等多方面原因的限制,易导致同质化、简单化。同时,虚拟仿真技术融入思政课实践教学后如何提高教学资源利用率、如何满足全体学生在思政课教学中的应用需求值得深思,而且虚拟仿真教学资源的持续建设与升级更新,虚拟仿真技术融入思政课实践教学的考核评价等,是制约虚拟仿真技术融入思政课实践教学的主要因素之一。
三、虚拟仿真技术融入思想政治理论实践教学的优化路径
为更好地发挥虚拟仿真技术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的时代价值,消解和克服当前的现实困境,须要从思想认识、数字素养和平台建设等路径进行优化与探索。
(一)加深思想认识
虚拟仿真技术融入思政课实践教学必然会给目前的思政课实践教学模式带来一定的冲击甚至是颠覆性的改变,也会给思政课教师带来相应的教学压力。因此,为推进虚拟仿真技术更好地融入思政课实践教学,须加深教师对其的思想认识,消除抵触情绪,真正从思想上重视、从行动上探索虚拟仿真技术融入思政课实践教学的规律,构建相应的教学模式;认识到虚拟仿真技术是进行思政课实践教学改革的重要抓手,是坚持“八个相统一”中理论性与实践性相统一的有效方式;主动融入和使用虚拟仿真技术,更好地寻求解决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瓶颈和困境的办法,更好地构建虚拟仿真技术融入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场景和教学模式,真正促进思政课教学“三教”改革,真正有效地提升新时代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实效。
(二)提升数字素养
虚拟仿真技术教学手段的运用、思政课程的数字资源库建设、教学的有效运行及协调合作等,都建立在较高的数字素养基础上,需要教学参与者具有较高的数字素养,也就是数字获取、制作、使用、评价、交互、分享、创新、安全保障、伦理道德等方面的综合素质与能力。《提升全民数字素养与技能行动纲要》指出,提升全民数字素养与技能,是顺应数字时代要求,提升国民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战略任务。因此,要把数字素养的培育提升作为思政课教师和学生的日常任务,加强数字思维的培养、数字技能的提升和思政课数字资源的建设,并以极大的热情和积极的行动投入思政课虚拟仿真实践教学中。
(三)建设教学平台
虚拟仿真技术融入思政课实践教学须要相应的实践教学平台做支撑,即思政课虚拟仿真体验教学中心。这就需要有专用的虚拟实践教学场地,融合“互联网+”现代信息技术,在配备高性能计算机、服务器、VR设备、各式传感器、展示屏等先进设备的基础上,搭建“人—机—人”交互仿真性高、虚拟性强、便捷好用、富有趣味的思想政治理论课虚拟实践平台。对于思政课虚拟仿真实践体验教学中心的建设,要以《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等文件精神为指导,更好地推动人工智能、虚拟仿真技术等在思政课实践教学中的应用。目前,已经有一大批思政课虚拟仿真实践体验教学中心建成使用,但在实际中也有更多的问题须要完善解决。为更好地促进虚拟仿真技术融入思政课实践教学,须更好地明确思政课虚拟仿真体验教学中心的功能定位、建设原则和实施路径,厘清思政课虚拟仿真体验教学中心的建设思路、管理机制,既为思政课教学注入新的教学手段,又为思政课虚拟仿真体验教学中心的建设推广做好理论准备、应用设计和实践探索。
(四)构建教学模式
虚拟仿真技术融入思政课实践教学要求改变原有的实践教学模式,并重构与之相适应的具体可行教学模式,以更好地服务和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目标。这种教学模式重在构建沉浸式的教学环境、体验式的教学情境和交互式的教学过程,在对相应理论内容进行学习温习的基础上,明确虚拟仿真实践教学的教学目标、重点内容和具体要求,更好地引导学生借助虚拟仿真技术经过场景再现、事件呈现、亲历表现等环节,并进行相应的交互反馈和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以多种形式组织开展虚拟仿真特色实践教学活动,让学生真正置身于虚拟场景中进行体验感悟和参观学习,从而更好地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吸引力,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教学经验和理论总结。
(五)完善管理机制
管理机制是思政课实践教学的重要保障,特别是虚拟仿真技术融入思政课实践教学时,在教学组织、教学方式、资源建设和教学保障等方面都需要明确的管理机制支持。因此,须要构建一套虚拟仿真实践教学管理和支持机制体系,包括思政课虚拟仿真实践教学资源体系、虚拟仿真实践教学管理制度体系、虚拟仿真实践教学考核评价体系等,把机制体系建设贯穿实践教学全过程,更好地促进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开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