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工科机械专业本科生“1+X”班导师协同育人模式
作者: 杨有良 李明帝 喻海良 湛利华[摘 要] 通过对机械类专业本科生班导师制培养模式进行探析,采用问卷调查与面对面访谈相结合的方法,总结了在新工科背景下机械类专业本科班导师制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创新性地提出了“1+X”专业正班导师与多元化副班导师组合的双班导师协同育人模式,构建了“1+X”双班导师工作机制、激励机制和评价与反馈机制。该培养模式通过促进班导师的多元化配置,推动了学生—班导师的双向选择,实现了新工科背景下机械类专业本科生的个性化与全面化发展。本研究为班导师制度的优化与完善提供了科学的数据支撑和理论支持。
[关键词] 新工科;班导师;协同育人模式;多元化配置
[基金项目] 2023年度中南大学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项目“工科博士学位论文质量评价研究”(2023IGB128);2022年度中南大学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未来成形制造技术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2022i036);2020年度湖南省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改革研究项目“工程类博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研究”(2020IGZX003)
[作者简介] 杨有良(1988—),男,江西上饶人,博士,中南大学轻合金研究院讲师,主要从事塑性加工研究;喻海良(1980—),男,湖南长沙人,博士,中南大学轻合金研究院教授,主要从事塑性加工研究;湛利华(1976—),女,湖南常德人,博士,中南大学研究生院学位办主任,中南大学轻合金研究院教授(通信作者),主要从事塑性加工研究。
引言
当前,机械专业本科教育如何适应新工科的发展潮流,培养出符合时代需求的高素质人才,已成为高等教育领域亟须解决的重大课题。在新工科背景下,班导师的重要性更加凸显,不仅须要引导学生关注前沿科技动态,培养学生的创新和实践能力,还须要关注学生的个性化需求,提供个性化的指导和帮助,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目前,班导师制已经成为高等教育改革的重要一环,但与此同时班导师制也面临许多问题,亟须在实践中探索和完善[1]。
本文在对我国班导师制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针对新工科背景下机械类专业本科生培养的“1+X”双班导师协同育人模式,通过拓宽副班导师的来源以满足学生的多样性需求,并深入探讨了该模式的优势及其实践情况[2]。
一、传统班导师存在的问题
本研究运用线上问卷调查与面对面访谈相结合的方法,以湖南某高校机械专业本科生为调查对象,探究了班导师的班级管理情况。问卷涵盖被调查者的基本信息、对班导师的认知程度、与班导师之间的沟通状况,以及期望班导师提供的帮助等方面,共回收有效问卷326份,分别来自机械类专业18个不同班级。在面对面环节,挑选了具有代表性的机械专业本科生及担任班导师的教师作为访谈对象,进行了深入交流。
(一)学生对班导师的了解情况
班导师与学生间的相互了解是班导师有效指导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前提。大学生对班导师的学历、职称和研究方向的了解与否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学生对班导师情况的熟悉程度。
在学历和职称方面,56%和35%的学生表示清楚班导师的学历和职称情况。在研究方向方面,对班导师的研究方向表示完全不了解和不太了解的学生分别占18%和41%。在对班导师岗位的了解方面,非常了解和比较了解的学生分别占被调查者的6%和22%。通过数据分析,可以明显看出,大部分本科生对班导师的了解程度相对有限,这可能会影响到他们与班导师之间的交流和互动。因此,如何增进学生与班导师之间的相互了解,成为班导师培养模式须要解决的首要问题。
(二)学生与班导师的沟通交流情况
学生与班导师的沟通交流是班导师实现专业指导和培养的重要基础。班导师在与学生的交流过程中,可以与学生建立深厚的信任关系,了解学生的学习进度、难点和需求,向学生提供职业发展信息和行业趋势,为其未来的职业规划提供参考。
统计表明,53%的受访者表示他们与班导师的沟通是偶然的,19%的受访者从未与班导师进行过沟通,22%的受访者很少与班导师交流,仅有6%的受访者经常与班导师进行沟通。可以看出,学生与班导师的沟通交流频率普遍较低。另外,绝大多数学生(78%)每月与班导师的沟通交流时间少于1小时,2小时以上的学生仅有3%。这反映了学生与班导师之间的沟通频率和沟通时间相对较低,双方存在着沟通不足或不够深入的情况。59.2%的学生认为与班导师缺乏沟通主要是因为班导师工作繁重,没有时间与学生进行沟通。在面对面访谈中,担任某班班导师的D老师也坦诚地表示,作为专业教师,须要承担教学和科研的繁重任务,在此情况下同时兼顾本科生的指导培养工作必然会耗费大量的精力,一般都是学生主动过来找我才会进行沟通,因此面对一个班的学生很难做到与每个人充分地沟通交流。
(三)机械类专业本科生帮助需求情况
随着制造业的转型升级,机械类专业本科生所需的知识和能力结构也在发生深刻变化,除了须掌握传统的机械设计、制造工艺等基础知识外,还必须具备跨学科的知识储备和实践能力[3]。在受访学生中,68.7%的学生希望班导师能在专业方面给予帮助,64.4%的学生关注竞赛活动,60.1%的学生则希望获得更多的实践经验。此外,沟通交流(53.1%)、科研工作(52.5%)、选课辅导(52.2%)、考研升学(39.6%)和创业就业(46.3%)也是学生关注的重点方面。
然而,数据分析发现,总体和各个班级学生的帮助需求上表现出较大的差异。例如,在2314班,学生更加关注选课辅导、专业学习和竞赛活动,分别有76.9%、73.1%和65.4%的学生表示关注这些方面;而在2315班,学生则更加希望在创业就业(76.5%)和实践经验(70.6%)两个方面得到班导师的帮助;航天2301的学生更加关注专业学习(79.2%)、竞赛活动(75.0%)、科研工作(66.7%)等方面。由此可见,不同机械类专业本科班级的大学生希望班导师给予帮助和关注的方面均存在较大差异,机械类专业本科生的帮助需求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因此,探索适应机械类专业本科生的个性化培养模式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为了满足学生的多样化需求,学校须要关注不同班级学生的特点,提供个性化的教育支持和指导,助力兼具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机械类专业人才培养。
二、新工科背景下“1+X”双班导师协同育人模式及其优势分析
班导师制是一种高等教育阶段的培养管理模式。在此模式下,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而班导师则发挥引导和协调的作用,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在当前的高校教育体系中,班导师已经成为教育教学团队的核心成员,承担着学生与学校之间的桥梁和纽带作用。
(一)“1+X”双班导师协同育人模式的概念
随着新工科的建设与发展,机械专业呈现出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产业需求导向、多学科交叉融合的特点。本科阶段是培养我国未来机械专业人才的关键阶段,为此有必要针对机械专业的学科特点,积极开展顺应新工科潮流的培养模式革新。“1+X”双班导师协同育人模式是在新工科机械专业发展背景下对我国传统高等教育阶段班导师制的创新。
“1+X”模式中的“1”指的是正班导师,即班导师团队的核心,通常由具有较高专业水平的资深专业教师担任。首先,班导师通过其深厚的学科造诣和科研素养,可以让学生更好地掌握专业核心概念和原理,指导其建立扎实的学科基础。其次,班导师须要密切跟踪学生的学业进度,及时发现学生出现的学习问题,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为他们推荐适合的学习方法和技巧;引导学生探究学科知识,参与科研项目,撰写学术论文等,培养学生的学术素养和研究能力。此外,正班导师的职责远不止于专业指导,在传授学生专业知识的同时,要传授学生做人做事的道理,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1+X”模式中的“X”则指的是副班导师,其身份更加灵活多样,可以由优秀的研究生、高年级本科生,甚至校外企业从业人员担任。副班导师的角色定位是多方面的,作为学生发展道路上的重要引路人,副班导师须要及时关注和深入了解学生的发展需求,发挥自己的特长和经验,针对学生的自身情况和未来规划,为他们提供个性化的指导和帮助。重要的是,副班导师要能够发挥沟通润滑剂的作用,促进师生间的沟通和理解。同时,副班导师须与班级导师紧密合作,共同推进班级管理工作,通过与学生进行互动和交流,及时给予本科生解答和引导,帮助班导师切实了解本班学生的各方面情况,从而更好地解决问题。
(二)“1+X”双班导师协同育人模式的优势
在“1+X”双班导师协同育人模式中,正班导师通常负责学生的管理培养和学术发展,确保学生在学术上取得进步,而副班导师则扮演着辅助与补充的角色,根据自身的实践经历和发展经验,为学生提供实践指导、职业规划建议等方面的帮助。两位班导师的合作并非简单的叠加,而是深度的融合。他们通过定期的交流和沟通,共同制订培养计划,确保学生在学术和职业发展上得到全面的关注与支持。
“1+X”双班导师协同育人模式构建了师生双向选择的桥梁,优化了师生间选择配对的方式。在传统班导师制中,班导师的选定通常由学校单方面进行指定。这种方式往往导致班导师与学生在初次接触时缺乏了解,双方难以建立起有效的沟通桥梁。班导师在不了解班级的情况下难以对学生进行有效的指导,学生也在不了解班导师的情况下不知如何求助。此外,这种相互间的不了解可能会引发一系列问题,如沟通不畅、指导效果不佳等,甚至可能产生误会和矛盾。“1+X”双班导师协同育人模式作为一种新颖的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教育实践,旨在打通师生相互了解的通道,构建班导师与班级学生之间的双向选择机制。此模式的引入,赋予了师生双方选择的自主权。通过公示班导师候选人员的简历,不同班级的学生能够根据自身需求选择最合适的班导师,进而在选择过程中更清晰地确定个人的学习目标和发展方向。班导师亦可借助人工智能和大数据等先进技术,根据班级的实际需求进行筛选,并且通过增进师生间的了解程度,为实现未来精准的指导培养打下坚实基础,进而提升整体培养质量。
“1+X”双班导师协同育人模式实行双班导师培养,拉近了师生距离,拓宽了师生沟通渠道。在传统的班导师制中,由于班导师同时肩负科研与教学双重任务,难以充分投入时间精力指导本科生,兼顾每名学生的需求。这就导致本科生和班导师之间的交流频率偏低,且交流时间无法得到充分的保障。“1+X”双班导师协同育人模式提出为每个班级增设一名副班导师,有效缓解了传统单一班导师制下班导师的沟通交流压力,为学生提供了更多与导师沟通的机会和方式,使沟通变得更加灵活。同时,高年级优秀本科生、本专业优秀研究生等群体加入副班导师队伍,有助于拉近班导师团队与学生之间的距离,克服传统班导师制中学生不敢讲、不想讲的问题。班导师和副班导师共同构成了师生沟通的支持网络,从不同维度扫除了师生间的沟通交流障碍,实现了更加有效的班导师—学生沟通机制。这种多渠道的沟通方式,不仅解决了班导师与学生之间沟通不足的问题,还有助于建立更加和谐的师生关系。
“1+X”双班导师协同育人模式多元化班导师配置,实现机械类本科生个性化培养。在新工科背景下,机械专业本科生须具备跨学科思维和创新实践能力。传统的班导师制显然已经无法满足新工科背景下学生多样化的学习需求。鉴于此,我们对传统班导师制进行了变革,提出了“1+X”双班导师协同育人模式,拓宽了副班导师的来源。在这一模式下,班导师主要负责学生的专业学习和学术领域培养,而副班导师则负责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这样的配置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选择空间和自主权,允许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发展方向,灵活地选择班导师配置,为其学习之路注入了更多的个性化和自主性,提供了更加多元化的知识和视角。这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还有助于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从而更好地契合新工科背景下机械类专业的发展需求。
三、新工科背景下“1+X”双班导师协同育人模式的实施策略及实践
为契合不同班级学生的差异化需求,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满足新工科建设的新要求,“1+X”双班导师协同育人模式在高素质人才培养工作中具有重要的意义。为保障“1+X”双班导师协同育人模式的顺利实施并进一步优化完善该模式,工作实践中探索了相应的实施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