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把爱国主义贯穿在初中音乐教学中
作者: 田苡萱 姜丽霞[摘 要] 爱国主义教育是国家教育的主旋律,也是学校教育中的重点内容。初中音乐课堂在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方面具有优势,能起到将爱国主义精神内化的作用。主要以人音版教材为研究主线,结合在实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以初中音乐课堂为研究主体,分析了爱国主义曲目在教材中的分布和占比,进而深入讨论如何在音乐课堂中丰富和深化爱国主义。首先,阐明了爱国主义教育在音乐课堂中的重要性,为展开教材分析做铺垫;其次,陈述了爱国主义在音乐课堂的具象化,并整理了人音版教材中的爱国曲目,根据分类进行详细分析;最后,针对教材特点和教学现状,提出了问题及建议。
[关键词] 爱国主义教育;初中音乐课堂;人音版初中《音乐》教材
[作者简介] 田苡萱(2001—),女,湖北宜昌人,学士,武汉音乐学院音乐教育学院教师,主要从事音乐学(音乐教育)研究;姜丽霞(1975—),女,湖北武汉人,硕士,武汉音乐学院音乐教育学院副教授(通信作者),主要从事声乐表情研究。
引言
笔者在大四实习期间作为教师参与了初中音乐课堂的教学实践活动。通过深入课堂、课下与老师交流等举措,发现课堂中涉及爱国主义歌曲时,由于歌曲本身的时代性,学生无法真正领会其背后深刻的含义。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常常达不到预期效果。而爱国主义精神培养是初中音乐课堂中必不可少的一环,所以,研究初中《音乐》教材(人音版)可以更加优化教学,强化爱国主义精神培育。本文通过对初中《音乐》(人音版)教材中国部分曲目的研究,大致梳理出曲目分布脉络,以理解中华优秀音乐文化的精髓,结合教材对爱国主义教育进行详细分析与探究,使爱国主义教育在初中音乐课堂更加深入人心,得到更好的贯彻与实施。
一、爱国主义教育在初中音乐课堂的重要性
“教育”一词的溯源最早见于《孟子·尽心上》的“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1],其中的教育有指导、教诲之意。现代教育可分为广义和狭义。广义教育分为三种,分别是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狭义的教育一般指学校教育。本文对学校爱国主义教育的探讨主要集中在初中阶段。初中学段是小学到高中的衔接学段,正处于九年义务教育期。在此学段的学生心智尚未发育完全,个体身心发展因素具有顺序性、阶段性、不平衡性等特点。而音乐作为一门独立学科有其自身强大的感染力与普遍性,是最能打动人的艺术之一,音乐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弘扬真善美,塑造美好心灵。音乐教学是教师与学生共同参与的艺术实践活动,教师可以在教学中加入具有爱国题材的内容,根据音乐课程类型,引导学生细致分析作品基本要素和人文背景,通过关注音乐本体的特点,让学生对作品有更为清晰的理解与认知,进而达到知识与情感的融合。在初中音乐课堂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可以寓教于乐,让学生由被动学习转为主动学习。作为新时代背景下成长起来的教育者,正确引导该年龄段学生,培养其健全人格和塑造其正确“三观”是义不容辞的责任,爱国主义精神教育则尤为重要。
二、人音版初中《音乐》教材中有关爱国曲目的整理与分析
本文将人音版教材中可以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曲目进行了具体分类,通过深入课堂教学和研究教材后,将其按表演形式分为了五大类,分别是歌曲、器乐、戏曲、舞蹈、说唱音乐(曲艺音乐),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学段的划分。笔者认为学习中国优秀民族民间音乐能够更好地使爱国主义教育进入课堂,坚定学生的文化自信。根据上述对人音版教材中爱国主义教育曲目的分类,结合五大类体裁,进行如下分析。
(一)歌曲类
该类在教材中占比最大,主要以我国民歌和创作歌曲为主,其中民歌部分兼有汉族和少数民族民歌,体现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百花齐放的特点。学习不同民族的不同曲目,可以更好地让学生了解56个民族音乐的多样性,有利于民族团结和弘扬传统音乐。创作歌曲在三个年级分布较均匀,七年级以“歌颂”主题为重。例如,七年级上册的第一首曲目《彩色的中国》,该曲从中国地图入手,将宝岛台湾、长江、黄河直接纳入歌词,表达爱国主义情怀,有助于让刚升入初中学段的学生通过歌曲了解祖国大好河山。八至九年级则在“歌颂”的基础上增加了民族和流行色彩。例如,九年级上册曲目《重整河山待后生》就是以京韵大鼓为素材的主题歌,八年级下册“随心唱响”单元引入了流行曲《菊花台》《怒放的生命》等。
(二)器乐类
我国国土面积广袤,民族众多,不同地域孕育下的器乐类型也多种多样。在三个学段中所介绍的器乐乐曲形式或体裁就达14种之多,在器乐体裁中,民族性是不可缺少的一点。我国的爱国主义教育深深植根于民族特点之中,而在音乐教育课堂上则是以民族曲目作为爱国主义情感的外化。例如,八年级上册的第五单元“国乐飘香”介绍了我国民间器乐合奏的三种类型:广东音乐、河北吹歌、江南丝竹,并将具有地域性的代表曲目作为欣赏课供学生聆听和感受,引导学生开阔视野,走向音乐世界,从而加深对祖国音乐文化的热爱和理解。
(三)戏曲类
作为我国的国粹级艺术,戏曲类曲目在教材中的数量并不多,主要集中在八至九年级。中国五大戏曲剧种均有分布,每学段有1~2首。我国的戏曲艺术种类繁多、历史悠久,对于戏曲音乐的学习与传承尤为重要。2022年,教育部颁布的《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中课程内容的“新三科”中就包含了戏曲类[2]。不仅如此,在原有音乐学科的课程内容中也多次强调要“学唱富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特色的经典民歌、戏曲唱段,欣赏戏剧(含戏曲)艺术作品”[3],这些都体现了戏曲的重要性,因此,戏曲类曲目的增加将是必然的结果。
(四)舞蹈类
由于中学音乐课堂场地的局限性,舞蹈类曲目多进行欣赏课教学而非实际舞蹈动作学习。笔者认为,应增加舞蹈类曲目的数量,通过开放音乐互动教室、提升教师专业水平等手段,使教师有所教、学生有所学。让教师与学生都能深入了解各个民族舞蹈的动作特点。《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音乐课程中的不少学习任务都要依托于舞蹈,如“编创与展示”“小型歌舞剧表演”板块。因此,笔者认为此类曲目也会在课程标准的指导下进行相应的添加与修改。
(五)说唱音乐(曲艺音乐)
说唱音乐在九年级上册的书中有涉及,曲艺的形式是京韵大鼓和苏州弹词。这两类是曲艺音乐的代表性曲种,都已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在教材中以欣赏课的形式介绍了京韵大鼓传统曲目《丑末寅初》和苏州弹词代表曲目《蝶恋花·答李淑一》。通过聆听与赏析,学生对该类型音乐有所了解,但所涉及的曲目较少。
三、在初中音乐课堂中丰富和深化爱国主义教育
经过上述对人音版初中《音乐》教材的整理与分析可以看出,大部分音乐体裁在教学中得以呈现。教材内容应契合当下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与新时代相接轨。传统课堂的音乐教学形式不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从而会影响爱国主义音乐教学在课堂中的实施。笔者针对这个问题提出如下三点建议。
(一)深入理解爱国主义作品的人文内涵
对于音乐学科而言,不仅要学习作品的体裁形式、表现要素等理论性知识,更要了解作品背后所蕴含的情绪情感及精神文化。要使爱国主义深入音乐课堂,就要在一堂课中融入其他学科的相关知识,使学生带着饱满的兴趣学习作品,即突出学科综合。例如,人音版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美声歌曲《多情的土地》,该曲作为一首抒情性强的美声作品,难度较大,不宜学唱,主要以鉴赏课为主。初中阶段的学生对于声乐体裁接触不多,了解不深,初听该类体裁会产生困惑、不解的心理。教师可以根据课型特点,在教学过程中适当引入历史背景,通过启发式提问、创设情境等模式,激发学生对作品的好奇心。通过实践,笔者发现七年级阶段的学生思维灵活、对歌曲的感知力较强,这说明作品所具有的时代特点、人文内涵对中学生的吸引力以及学科综合的重要性。根据该阶段学生的特点,教师在课上应以贴近生活的提问为主,减少陈述性回应。我国爱国主义歌曲的背景与历史、政治学科息息相关,这就对教育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为一名音乐教师,不仅要专业“精”,还要学科“通”,精于学科知识,通达科目之美,及时思考如何将一堂课最大限度地利用好。“艺术教育是美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核心在于弘扬真善美,塑造美好心灵。”[4]因此,教育者在课堂中不仅要传授音乐知识,而且要培养学生认识美、欣赏美的能力。
(二)引导学生加深对爱国主义音乐类型的兴趣
笔者认为,要加深学生对爱国主义音乐类型的兴趣,应从两个角度出发:一是作品,二是学生。在音乐课堂上,好的作品就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纽带,可以促进学生与作品产生跨时代的共鸣。音乐学科是一门听觉的艺术,实现音乐教育最重要的便是作品本身。而在实际音乐教学中,仅通过简单的学唱歌曲并不能做到让学生深刻理解并内化爱国主义情感。将富有时代气息的中国作品纳入教材的同时,教师要思考如何使学生在学习音乐相关要素的同时,潜移默化地加深对爱国主义音乐的兴趣。学生只有从感兴趣到加深兴趣,才能最终内化为对中华优秀传统音乐文化的热爱。以大型声乐套曲《黄河大合唱》为例,作品传唱度高,因此,教师须要转变教学方法,运用更新颖的素材,比如将该套曲第七乐章《保卫黄河》与流行乐相结合等方式进行教学。通过多听、多选取不同演奏形式和不同版本的作品,了解作品曲式和旋律的精彩之处,加深学生的印象,让学生容易产生兴趣和学习的愿望。同时,在传统的音乐实际教学中并没有将爱国主义渗透到作品进行剖析和学习。例如,在学习民歌时,只流于表面的知识传输,并不能深挖为何有不同的民歌体裁类型,是否和地理因素、历史背景有关。当学生被动地聆听、演唱时,他们的思考也就停滞了。
(三)运用各种新型数字化模式进行教学
2023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数字中国建设整体布局规划》指出,要推进数字化建设在各个领域的深入融合,有力支撑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因此,可以看出在教育行业,数字化模式教学将是未来的重要方向。良好的教学设施可以带给学生全新的音乐体验,反之,教学环境的落后一定会导致教学的困难。数字化类型可分为传统媒介和新媒体形式两种,传统媒介是指电脑、图书、音像影片等现如今已经大规模存在于中小学课堂的形式,而随着数字化进程的加快,交互性更强的产品逐渐涌现,如VR、多媒体、三维建模等。交互性的增强既能提升受众的体验感,又能扩展受众的思维空间,无疑能给音乐教学带来巨大的优势。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以在中小学音乐课堂尝试运用虚拟现实技术(virtual reality, VR)、三维、交互式新媒体展示的形式进行教学。虚拟现实技术是以计算机技术为主,借助VR眼镜等设备产生一个逼真的三维视觉、听觉、嗅觉等多感官综合的虚拟世界。随着5G时代的到来,加快了教育行业的改革与发展,VR技术的日渐成熟,使得未来的教育模式将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在传统的音乐课堂教学中,所存在的媒介较落后,主要以教师口述辅以书本、影音为主。而现在,则可以尝试利用VR技术远程教学,还原真实的教材场景,将虚拟的人物、背景融入真实的课堂,让学生身临其境地全方位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做到与知识“对话”。例如,在学习到中国音乐史时,教师可以运用VR技术创设逼真的虚拟场景,使学生与历史人物面对面,既可与中国古代音乐大师伯牙、子期跨越时间交流,又能感受春秋战国时期古编钟的宏伟鸣响。通过视听结合的方式,激发学生的爱国热忱。而三维、交互式新媒体形式则是通过三维建模的方式,将知识与图、文、音、像结合,动态地展示知识整合后的效果。例如,在讲述到我国五声调式的演变时,教师可以事先做出立体时间轴,加入不同时期的人物及代表作品,辅以文字演说。在课堂上播放时,学生可以感受到知识的流动,不只是点对点的学习,而是整合的知识模块。这样既可以加强学生对知识的记忆深化,又始终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上述两种教学形式各有不同的优势,在音乐教学课堂中都能起到较强的交互作用。
结语
爱国主义教育是一个国家基础教育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也是民族精神和文化的融合与体现。本文的课题范围集中在对人音版初中《音乐》教材的研究上,以笔者在实习过程中总结的经验与遇到的问题为依托进行展开。笔者认为,爱国主义教育在初中音乐课堂中的具体表现为学习中华优秀的民族民间音乐,只有认同本民族与国家的文化,才能做到真正地弘扬爱国主义精神。本文将教材中的中国曲目筛选后分为了五大体裁:歌曲、器乐、戏曲、舞蹈、说唱音乐(曲艺音乐),通过分析每类体裁的分布和占比,结合《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内容,对爱国主义教育在中小学音乐课堂中的有效实施提出了三点建议。由于笔者目前教学实践经历较短,教学经验还有待丰富和提升,因此,论文中的实际教学案例和实践还须要积累并完善。笔者将在今后的教育经历中不断丰富自己的教学经验和知识体系,继续为中小学音乐教育努力和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