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以学为主、双向并重”的研究生课程体系探讨
作者: 赵娜 文永勇 程福平
[摘 要] 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应确定“全面发展、终身学习”的毕业要求和“五育并举、硕博贯通”的课程体系,构建学校各个学科专业学位硕士、学术学位硕士、学术学位博士的分类人才培养方案。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的讲话精神,应立足基本国情,遵循教育规律,坚持改革创新,以凝聚人心、完善人格、开发人力、培育人才、造福人民为工作目标,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高校研究生培养应完善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的人才培养体系,构建“以学为主、双向并重”的研究生课程体系。
[关键词] 双向并重;五育并举;分类培养;学科交叉;硕博贯通
[基金项目] 2021年度四川省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和教学改革项目“基于产教融合的工程专业学位‘五位一体’一流人才培养的创新与实践”(JG2021-540);2020年度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学会项目“行业类(石油)高校工程专业学位‘产学研用’培养模式研究”(2020MSA265)
[作者简介] 赵 娜(1982—),女,四川成都人,硕士,西南石油大学研究生院培养办公室主任,助理研究员,主要从事研究生教育教学管理工作和数字化油气田管理及相关工作研究;文永勇(1962—),男,四川南充人,学士,西南石油大学研究生院副研究员,主要从事研究生教育教学管理研究;程福平(1970—),女,重庆人,西南石油大学研究生院讲师,主要从事研究生教育教学管理研究。
[中图分类号] G643.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9324(2023)10-0026-04 [收稿日期] 2022-09-23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要遵循教育规律,坚持改革创新,以凝聚人心、完善人格、开发人力、培育人才、造福人民为工作目标,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1]。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应夯实研究生教育的基础知识,增强专业理论知识,突出专业实践能力,彰显学科交叉创新能力,提高人文素养,构建“以学为主、双向并重”的研究生课程体系[2]。
一、“五育并举+分类培养”双向并重的课程体系
(一)建立“五育并举、硕博贯通”的课程体系
实施“五育并举”,将涉及研究生培养目标的关键内容作为课程设置或必修环节;夯实研究生教育的基础知识,增强专业理论知识,突出专业实践能力,提高人文素养;及时更新教学内容,将最新科研成果和前沿知识引入研究生课程教学;倡导“小班制”的互动教学模式,调动研究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在重视既有的石油特色德育和专业知识智育的基础上,课程体系中增设体育、美育和劳育课程,实践环节中鼓励“三助、学科竞赛、帮扶支教”等多种形式的“五育”教育,促进研究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二)课程设置体现博士、学术型硕士和专业型硕士各自特点,符合不同类别研究生培养目标
传统的观念是学生必须在本科阶段学习本专业领域的知识,进入硕博阶段也在相应的专业学习;课程设置方面,全日制专业学位基本还是沿袭学术学位研究生的课程设置内容,对学术学位课程进行简单的加工或者是把课程浓缩到较短时间来完成[3]。
围绕直博生、硕博连读生、博士研究生、硕士研究生、学术学位研究生和专业学位研究生的特点分类制订培养方案,丰富课程体系,增加课程学习范围。通过交叉学科方向课程引导学生找到自己感兴趣的研究领域,推进相关学科交叉,培养复合型人才;将“本—硕—博”课程体系贯通梳理,设计打造“本—硕—博”课程有机衔接、学术型专业型分类培养的课程体系,解决现有研究生教育中多学科知识缺乏、“本—硕—博”课程脱节、学术型专业型区分不明显的问题;贯通“本—硕—博”课程体系,重新设计培养体系,优化学科内、学科间课程体系结构和课程设置。
(三)强调分类培养,以“学术学位更学术、专业学位更专业”为导向
明确专业学位研究生在课程体系、专业实践、学位论文等方面与学术学位研究生培养的区别,加强专业学位人才培养与行业需求和职业标准的对接[4]。根据研究生课程硕博一体化、学科多元化、专硕学硕差异化、全日制非全日制实质等效化等目标,形成了基于“五育并举、硕博贯通”课程体系建设的分类人才培养方案。打通硕博贯通机制,营造创新人才的成长氛围,以基础扎实、能力卓越、全面发展为目标,培养和造就一批高水平拔尖人才。
学术学位推进“探讨式+互动式”教学,倡导小班教学,更加强调研究生教学中的“学术导向”;专业学位推进“案例教学+模拟实训”教学,促进企业专家主讲课程建设,更加强调研究生教学中的“职业导向”;强调教学内容与学科前沿、职业发展、培养目标相结合,基于明确分类要求,开展分别侧重研究生学术研究能力和工程应用能力的启发式教学。
二、“基础知识+学科交叉”双向并重的教学内容
(一)构建跨学科的“高—新—精”研究生课程体系
结合已发布的研究生核心课程指南对课程体系进行整合重构,打造新的“四类模块+十四大类型”课程体系,如图1所示。大力推行基于需求的跨学科课程修读,满足拔尖创新型人才所需的思政素养、专业知识、前沿知识、跨专业知识和科技人文素养要求。
1.在知识体系、能力体系构建的基础上,以“科教融合”的理念,构建了“四类课程体系、十四大类课程”组成的研究生课程体系。在专业课程体系中大量融入国内外学科建设、科学研究及现场工程技术发展的最新成果。
2.强调基础课程为专业课程服务的功能,专业基础理论课程着重讲授学科前沿理论方法和发展趋势,专业核心课程注重讲授本学科与基础学科的交叉渗透关系以及与其他学科专业的联系、研究的思路和研究的方法。
3.依托校级、省部级教改项目,建立紧扣学科建设需求及发展趋势的课程淘汰机制和以确保课程质量为核心的新开课审核制度;以优质(核心)课程建设,带动课程内涵建设;以国际化课程(国际化的教学理念、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建设,拓宽研究生的国际视野;以课程互补性原则,打通本硕博课程和跨学科课程通道;以学科竞赛为契机,促进二课建设。
(二)发挥学科综合交叉的生态优势
在分类人才培养方案确立的基础上,结合原有的学生与政府、学校、社会、企业、科研机构、用人单位“1+6”的协同育人机制,形成了配套的引育并举的多元化招生模式、学科交叉的团队式指导模式、以研为本的研究型教学模式、知识融合的跨学科学院学校修读课程模式和持续改进的闭环式督导模式,保障培养创新型研究生人才的生源基础、师资条件、思维训练方法和质量监控体系。
1.引育并举,促进优质生源多元化。通过在推免生、直博生、国际交流、奖助体系等方面和招生、培养、就业等环节制定一系列政策,鼓励跨学科报考,吸引优质生源。实施本科生学术导师制,充分发挥专家教授在本科人才培养和研究生招生宣传中的作用,支持本科生参与开放实验、创新创业训练、学科专业竞赛等,加强培育优质生源。
2.学科交叉,实施团队式指导模式。通过传帮带学习机制、定期报告管理机制、项目导向培养机制、动态奖励激励机制等完善学科交叉的团队式指导模式。注重高端人才培养主体的多元性、培养过程的非线性和培养资源的整合性,注重打通多主体间的体制机制桎梏,从根本上解决影响研究生教育内涵式发展的关键瓶颈问题,大力整合政产学研优质教育资源,不断深化科教融合、产教融合、“三全育人”。
3.以研为本,实施研究型教学模式。采用“小班制”教师团队教学形式,推行“教师引导、学生参与的启发式、讨论式、案例式”的开放式教学方法和线上线下结合的混合式教学方式,学生课前调研总结、课上交流互动、课后自主研学,教师由“教”转“导”,学生由“学”变“研”,让研究生成为教学主体。科研成果进教材,研发装置进实验,企业导师进课堂,研究生人人入队,实验室全天候预约开放,充分体现教学的“研究”特质。
4.知识融合,开启跨学科、跨学院、跨校修读课程模式。培养方案明确选修课体现跨学科和个性化培养,将专业课纳入跨学科课程模块,公共选修课涵盖科技素养、人文素养和体育美育劳动教育课程,拓宽人才培养视野、丰富人才培养内涵。多手段促进学校与国内外高校及科研机构之间的教育合作,鼓励研究生积极参与联合培养,制定相关管理办法和制度。
5.持续改进,实施闭环式督导模式。开展线上线下督导,结合原有的“激励、评价、考核、管理”四位一体质量保障体系,强化课堂教学、实践教学、学位论文质量、学生指导与(管理)服务、招生及生源质量、就业与发展质量等专项评价,将“以学生为中心、持续改进”的理念贯穿于人才培养各环节,形成了针对全员、全程和全方位的“评价—分析—反馈—改进”的质量督导闭环。
(三)交叉学科的不断发展大大推动了科学进步,体现了科学向综合性发展的趋势
鼓励学科交叉,重构基础知识、专业知识、跨专业知识、素质知识“四大模块”和“十大类型”课程体系,大力推行基于兴趣和需求的跨学科选课修读,打通跨学科、跨学校、跨国家课程学习和学分认定的制度屏障。按一级学科和交叉学科设置包含学科前沿选讲的必修课组模块,研究生根据研究方向和兴趣选修。增设科技类、社科类和人文类等拓展类选修课组模块并规定最低学分要求,研究生按需选修相应课程。将实践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纳入课程,设置科研实践、生产实践、社会实践、创新创业实践等培养考核环节,强化研究生实践创新能力,促进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三、“打造‘金课’+个性定制”双向并重的课程改革
研究生阶段是培养研究生开展研究自主学习的关键时期。打造具有研究生教育典型特色的“金课”,对提高研究生的培养质量显得尤为重要,研究生从入校开始接受高质量的课程学习,为后面的科研和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依托“2+2”项目打造研究生课程的“金课”
第一个“2”——优质课程项目和全英文课程项目。依托项目建设,丰富传统教学方式,实现“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教学方式,完善基础理论知识,灵活应用知识点,激发研究生课程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提高研究生科技英语水平和国际学术交流能力,培养与国际接轨的高素质人才,加快研究生教育的国际化进程。
第二个“2”——教改教研项目和案例库项目。教改教研项目的推进,利于培养和建设优秀师资队伍,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将理论与实践密切结合,以案例为切入点引导学生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实现经典案例教学资源共享。
“2+2”项目的推进,创新了“研教融合”教学模式。采用“小班制”教师团队教学形式,推行教师引导、学生参与的探究式教学方法和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方式,教师由“教”转“导”,学生由“学”变“研”。
(二)以学生为中心改革教学管理模式
实行弹性学制,研究生可根据自身创新创业和实际需要在适当时间灵活进行课程修读;开展数理类等基础课程的“菜单式”教学,建立英语类课程“必修+选修+免修”制度;引入市场机制,推进“金课”上架和“水课”下架;推进非全日制研究生线上教学等;帮助研究生选到优质课程,使高水平授课教师“冒出来”。
(三)持续推进“2+2”项目,推出“金课”,淘汰“水课”
以“宽口径、厚基础”为原则,设立实施研究生优质课程、教研教改、全英文课程、专业学位案例库建设等多类质量工程建设项目,合理增加课程难度、拓展课程深度、扩大课程的可选择性。用“宏观保留”的方式重构课程内容,让教学回归现实,让研究生教学过程进入良性循环。
四、“核心课程+特色营造”双向并重的教材建设
(一)围绕研究生教育特色和学科优势,打造“核心为主、基础配套”的研究生教材建设
按照“四类模块、十四大类课程”进行的研究生教材建设,保障研究生培养质量,提高学校研究生教学水平,推进“双一流”建设与发展总体规划的落实与实施。
(二)保持优势特色,打造研究生课程的优秀教材和典型案例
将案例库建设作为专业学位教育综合改革的重要抓手,出台专门措施、以“项目立项”形式推进案例库建设工作,在案例编写、案例教学、案例培训等方面进行有效指导,推动专业学位案例库建设与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质量的提升,有效提高进案例库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