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源互联网现代产业学院建设路径探析

作者: 孙晓明 杨红

能源互联网现代产业学院建设路径探析0

摘  要:重庆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针对产业发展需求、结合自身优势特色,与合作企业共同组建了“能源互联网现代产业学院”,总结整个建设过程及其经验,该文对完整的建设路径进行深度探析。一是根据政策导向和产业发展,确定现代产业学院的目标定位;二是根据教育目标和育人规律,确定现代产业学院的发展思路;三是根据办学特色和功能定位,确定现代产业学院的建设内容;四是根据实际情况和校企约定,确定现代产业学院的保障措施;五是根据建设目标和预期成效,确定现代产业学院的评价指标。其中的内涵可为其他行业的现代产业学院所吸收、借鉴和拓展,因而具有良好的应用推广价值。

关键词:能源互联网;现代产业学院;建设路径;职业院校;重庆模式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5)02-0073-05

Abstract: Aiming at the industrial development needs and combining both the advantages and characteristics, Chong Qing Water Resources and Electric Engineering College cooperated with companies to construct the Energy Internet Modern Industry College together. With the summation of the whole construction process and the experience, this paper deeply explores the total construction path:firstly, according to policy orientation and industrial development, we determine the target location of the modern industry college; secondly according to educational target and teaching rule, we determine the development strategy of the modern industry college; thirdly according to school-running characteristics and function location, we determine the construction content of the modern industry college; fourthly according to actual situation and school-company agreement, we determine the guaranteeing measures of the modern industry college; fifthly according to construction target and expected results, we determine the evaluating indicators of the modern industry college. And the essence therein can be adopted, referenced and expanded by the modern industry colleges in other industrial fields, and thus possesses good application and promotion values.

Keywords: energy Internet; modern industry college; construction path; vocational colleges; Chongqing Model

2021年12月教育部公布了首批50所本科院校国家级现代产业学院名单,作为先行先试单位,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基于本科院校现代产业学院的建设经验,2022年上半年各省先后启动了职业院校省级现代产业学院的建设,为培育职业院校国家级现代产业学院做准备[1-2]。重庆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针对产业发展需求、结合自身优势特色,与合作企业共同组建了“能源互联网现代产业学院”,本文旨在对建设路径进行探析。

一  根据政策导向和产业发展,确定现代产业学院的目标定位

2016年2月24日,《发展改革委 能源局 工业和信息化部关于推进“互联网+”智慧能源发展的指导意见》(发改能源〔2016〕392号,简称《意见》)明确提出,“互联网+智慧能源”简称“能源互联网”,是一种互联网与能源生产、传输、存储、消费以及能源市场深度融合的能源产业发展新形态,具有设备智能、多能协同、信息对称、供需分散、系统扁平、交易开放等主要特征。《意见》确立2019—2025年的发展目标是着力推进能源互联网多元化、规模化发展:初步建成能源互联网产业体系,成为经济增长重要驱动力;建成较为完善的能源互联网市场机制和市场体系;形成较为完备的技术及标准体系并推动实现国际化,引领世界能源互联网发展;形成开放共享的能源互联网生态环境,能源综合效率明显改善,可再生能源比重显著提高,化石能源清洁高效利用取得积极进展,大众参与程度大幅提升,有力支撑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2020年的《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的“新型基础设施建设”(简称“新基建”,涉及5G基站建设、特高压、城际高速铁路和城市轨道交通、新能源汽车充电桩、大数据中心、人工智能及工业互联网七大领域),以及2021年10月24日《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见》(简称“双碳”工作意见)均对能源互联网建设及其产业发展进行了呼应。

根据以上政策导向和产业发展方向,重庆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与重庆源通电器设备制造有限责任公司(简称“源通公司”)合作组建了“能源互联网现代产业学院”,并确定了清晰的目标定位:彰显能源互联网行业产业的特色,打造一个集教学培训、科技研发、协同创新及就业创业等功能于一体的省级产教融合示范性人才共育实体,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重庆模式”“渝电模式”;创新双元办学体制、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培养能源互联网产业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和大国工匠,切实增强现代产业学院毕业生的适应性,为重庆技能型社会建设和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人才和技能支撑。

二  根据教育目标和育人规律,确定现代产业学院的发展思路

(一)  立德树人,育人为本

以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为出发点,推动职业院校人才培养供给侧与能源互联网行业产业需求侧岗位结构密切对接,加大能源互联网高水平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培养力度,力求形成职业教育与产业深度融合、联合发展的新局面。

(二)  服务产业,优化结构

面向重庆市能源互联网产业,打造2个不同层次的产教融合型专业,建立密切对接教育链、产业链、人才链和创新链的能源互联网专业体系,提高教学培训、协同创新与产业发展的契合度,重点解决职业教育人才供给与行业产业岗位需求的结构性矛盾,不断推进专业设置与行业产业对接、课程教学标准与职业能力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实训基地与工作现场对接、专业师资与技术骨干对接。

(三)  协同发展,合作共治

发挥校企双元办学主体作用,探索和创新资源共享、合作共赢的联合办学模式,构建贴近能源互联网产业、契合电力行业标准、突破传统电力专业界限和产学研深度融合的人才培养共同体,实现校企师资共培、专业共建、标准共融、教材共编、基地共享及人才共育。

三  根据办学特色和功能定位,确定现代产业学院的建设内容

(一)  制定多元协同育人机制,打通育人与产业需求间“最后一公里”

建立5个企业深度参与的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新机制,在开设专业中开展分类招生改革试点,根据能源互联网产业人才培养需求,设立分层次的单独招生计划。现代产业学院招收高职(含单独招考)、中高职衔接、专本贯通的学生及技能培训、技能鉴定的企业学员,条件成熟时,还将招收“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留学生。

协调推进企业和院校双主体之间的开放合作,整合双主体要素和资源,凝练产教深度融合、科教有机融汇的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优化重构课程体系和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创新引入校企协同“混合人才培养模式”:混合使用学校主导的“课堂教学+实训项目”、企业主导的“任务驱动+真实项目”人才培养模式。

(二)  加强服务产业专业建设,提升专业对能源互联网产业适应性

围绕能源互联网产业升级和技术变革趋势,健全对接产业、动态调整、自我完善的专业群建设发展机制,打造紧密对接教育链、产业链、人才链和创新链的能源互联网专业体系,覆盖“发电、输电、变电、配电、售电、用电”全产业链[3],提升所开设专业对能源互联网产业的适应性,专业设置与产业匹配度不断提高。

紧扣新一代信息通信、新能源、高端制造业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建设支撑能源互联网产业高水平发展的2个不同层次的产教融合型专业:电力系统继电保护技术、供用电技术、发电厂及电力系统3个高职专业,其中供用电技术专业还是中高职衔接专业。

学院教师深度参与电力行业标准、生产技术标准的制定,并根据所制定的电力行业标准、生产技术标准,积极开展专业认证,以标准化指标指导评估专业建设。

(三)  共同开发产教融合课程,加快课程标准更新和教学内容迭代

通过5个企业深度参与能源互联网专业课程教材的开发和课程建设,加快课程标准更新和课程教学内容迭代,建设5门高质量校企合作课程、5部新型教材和1份案例集。

以5个企业技术革新项目为依托,紧密结合能源互联网行业产业的实际,创新教学模式、手段和方法,增加综合型、设计性实践教学比重,引进5个企业的培训课程,借助5个企业的真实生产现场等环境开展切身体验式实地、实景、实操、实岗教学,提升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和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

(四)  共建校企实习实训平台,构建符合产业需求的实训实习环境

基于5个企业的产品、技术和生产流程(比如35 kV及以下变压器、高低压成套设备、箱式变电站和充电桩等智能化变配电装置),共同构建对接能源互联网产业发展和符合行业创新需求的实践教学和实训实习环境。

采取引企驻校、办校进企、校企一体的方式,共建集教学培训、产品研发、技术创新和技能大赛等多功能于一体的实习实训基地,为学生和企业员工提供工学结合的实习实训条件。

通过“双基地”、产教融合实训基地、虚拟仿真实训基地等基地建设,将源通公司最新技术和真实项目有机融入能源互联网专业教学,协调兼顾课程内容和生产环节,共同构建优化实践教学体系,在互惠互利的基础上,充分利用校企双方资源,共同开展电力行业社会培训、企业员工技能鉴定。

(五)  共建高水平“双师型”队伍,提升“双师型”教师对专业教师的占比

以能源互联网现代产业学院为产教融合人事制度改革的试点部门,设计灵活、双向的人事制度[4],创新构建选聘产教联盟、行业协会、科研院所和公司企业等业务骨干、技术骨干和管理骨干到学院兼职任教的有效途径,实施产业导师、产业教授特设岗位计划,完善兼职教师的灵活引进、认证、考核和管理机制。

建设示范性教师企业实践流动站、“双师型”教师培养培训基地,实施“双千双师”交流计划、“双导师”特聘计划[5],推动高技能人才和教师在校企之间双向流动,不断提升“双师型”教师在专业教师中的占比。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