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背景下农林高校科研育人探索与实践

作者: 蒋永 褚娜 范立维

摘  要:国际经济与政治环境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深刻变革,我国也步入新的发展阶段。在这一宏大的历史背景下,教育服务国家战略的能力得到显著提升,社会对教育赋予更高的要求和期待。科研育人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有效途径,对提高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具有重要意义。农林院校科研育人的特殊性,可通过剖析有组织科研活动得到展现。实施科研育人,应加强党对教育事业的全面领导,构建以学生为中心的科研育人体系,促进科教融合,构建优良的科研育人环境,建立优秀导师团队,分类分阶段地进行科学指导。通过新时代背景下农林高校科研育人,培养拔尖创新人才,将为国家的经济社会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

关键词:科研教育;农林高校;研究生导师;创新人才;新质生产力

中图分类号:C96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5)02-0162-04

Abstract: The international economic and political environment is undergoing unprecedented profound changes, and our country has entered a new stage of development. Against this grand historical backdrop, the ability of education to serve national strategies has been significantly enhanced, and society has placed higher demands and expectations on education. Scientific research and education is an effective way to develop new quality productive forces and is of great importance in improving the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capabilities of university students. The particularity of scientific research and education in agricultural and forestry colleges can be demonstrated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organized scientific research activities. To implement scientific research and education, we should strengthen the comprehensive leadership of the Party over education, build a student-centered scientific research and education system, promote the integration of science and education, create an excellent scientific research and education environment, establish an outstanding team of mentors, and provide scientific guidance in a phased and categorized manner. Through the scientific research and education in agricultural and forestry colleges under the new era background, we aim to cultivate top-notch innovative talents who will make greater contributions to the country's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Keywords: scientific research and education; agricultural and forestry colleges; graduate advisors; innovative talents; productive forces of new quality

国际经济与政治环境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深刻变革[1]。随着我国社会经济发展步入全新阶段,科教兴国、有组织科研等国家战略政策持续深化实施;教育在服务国家战略、培育拔尖创新人才方面的作用愈发显著;新时代对农林高校科研育人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和要求,迫切需要我们积极地进行探索与实践。

全球格局深刻调整的背景下[1],强科研育人的紧迫性尤为凸显[2]。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基础研究更要应用牵引、突破瓶颈,从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安全面临的实际问题中凝练科学问题,弄通“卡脖子”技术的基础理论和技术原理[3]。面对国际形势的复杂多变,加快构建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的战略布局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科研育人正是要通过培养具备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推动科研成果的有效转化和应用,为国民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提供坚实的支撑。

我国步入了新的发展阶段[1]。为确保经济持续稳定增长,需要转变为创新驱动模式,需要技术创新和知识传播的支撑,需要培养大量的创新型人才,需要不断发展新质生产力[4]。新质生产力是在现代科技革命推动下形成的先进生产力形态,它涵盖了具备高素质的劳动力资源、高科技含量的劳动资料,以及边界不断拓宽的劳动对象。而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在于培育和壮大新质劳动力。

教育服务国家战略的能力显著提升[5]。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高质量发展,科技是关键,人才是基础,教育是根本[6]。党的十八大以来,教育服务国家战略的能力显著增强,成为支撑经济社会发展的坚实力量。2022年, 教育部印发了《关于加强高校有组织科研推动高水平自立自强的若干意见》[7]。有组织科研紧扣国家、行业的重大战略需求,致力于解决前沿科学问题和关键技术难题;整合学术资源、提高学术资源利用率[7];发挥社会主义制度优势,推动关键核心技术攻关[8];是化解“卡脖子”风险隐患的关键途径[9];是服务国家战略的重要形式[10]。

教育承载着更高的要求和期待[1]。高质量发展离不开科技进步的推动,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高质量教育的支撑[11]。当前,教育的发展正迎来新的历史机遇和严峻挑战。教育资源日益丰富,便捷性、灵活性和持续性不断增强,大学更加开放,与企业的合作也愈发紧密。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推进教育数字化”。党的二十大明确指出加快建设教育强国。在新时代背景下,需要进一步深化人才培养供给侧改革[12],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11]。

一  科研育人的重要性

19世纪初期,洪堡提出了“科学与教育相融合”的先进理念。党的二十大报告进一步明确“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2019年印发的《教育部关于深化本科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意见》中明确提出了“推动科研反哺教学,强化科研育人功能,推动高校及时把最新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内容”的要求[13]。科教融合,既体现在国家科技事业与教育事业的宏观融合上,也体现在科学研究职能与人才培养职能的中观融合,以及科研要素与教育要素的微观融合上。其目标是通过教育促进科学进步,以科学引领教育发展,将科研成果转化为人才培养的优质资源,形成教育与科研协同发展的良好局面,为高校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供更多实践路径[14],从而更好地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15]。

科研育人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有效途径[4]。大学,其首要任务便是培养大批具备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新质劳动者。通过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大学能够产出前沿科技成果,并通过技术转移等方式,促进科研成果与产业界的有效对接,从而推动科技成果转化为企业手中的新质劳动资料。此外,大学内部多学科交叉融合的研究氛围,也有助于拓宽劳动对象的定义范畴,为社会发展注入更多活力。

科研育人是提高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重要途径。创新驱动发展,时代呼吁高等教育培养大批创新创业人才[16]。创新创业教育是衡量高校高质量发展的核心指标之一[17],其目标是培养出具备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创业能力的高素质人才[18]。

二  农林院校科研育人的特殊性

农林院校肩负着保障国家生态安全和粮食安全的神圣使命[19]。面对新一轮科技和产业革命的蓬勃发展,特别是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面对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的新挑战,需要培养农林专业人才、攻克农林关键科学问题、发展农林关键技术等方面取得新的突破。

新时代的拔尖创新人才应具备坚定的家国情怀、深厚的科学基础、交融的知识体系、宽广的人文素养和卓越的创新精神[20]。各类高校都承担着不同的责任,应积极探索育人新模式、新理念,建立有利于特色拔尖创新人才脱颖而出的培养机制。

以有组织科研为例,我们可以更具体地理解农林院校科研育人的特殊性。当前,高校有组织科研主要以顶尖综合性高校为代表,形成了多种组织模式[21]。与综合性大学相比,农林院校在有组织科研方面的研究切入点有所不同[22],主要采取区域导向型研究,以应用型基础研究为主,重点关注农林业的重大科学前沿问题。农林院校开展有组织科研,应以学校特色为立足点,以农林行业背景下的国家战略需求为导向,依托特色学科优势,明确攻关方向。

以笔者所在的福建农林大学为例,该校近年来在有组织科研方面取得了显著突破。作为一所以农林科学、生命科学为优势和特色的地方性农林院校,福建农林大学聚焦国家和区域现代农业产业发展的重大需求,构建科技创新链条,聚焦菌草、蜜蜂、番茄、兰花、杉木、水稻和甘蔗等生物学基础研究,生态防控、生态治理、生物质利用等应用研究,并持续取得连续突破,在《Science》《Nature》《Cell》三大顶级期刊上发表了20余篇高水平论文,充分展示了农林院校在有组织科研方面的实力和特色。

三  农林高校科研育人的实施路径

加强党对教育事业的全面领导。应深刻全面地认识党领导教育事业所取得的历史性成就,从更高的政治站位出发,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11],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根本宗旨[5]。对于农林院校而言,加强学生对农林行业的理解与认同,培养知农爱农的情怀显得尤为重要。例如,笔者所指导的研究生,若未能深入研读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关于“大食物观”的核心理念,则难以全面理解微生物电化学污水资源化技术背后所蕴含的深远价值。这不仅会阻碍他们从服务国家重大需求的政治视角出发,去领悟聚焦污水低碳处理与绿色生物制造交叉前沿的重要性,将不利于形成坚定的文化自信和宽广的全球视野。

构建以学生为中心的科研育人体系[23]。这一体系打破了传统以资源为中心的模式,鼓励学生主动规划设计研究项目,使教师、企业、空间等资源围绕学生配置,将学生置于科研育人的主体地位,建立起新型的师生合作关系,充分激发学生的创造性和能动性,凸显兴趣的牵引作用[24]。

促进科教融合[25],鼓励高校青年教师以育人的理念进行科研,以学术的态度进行教学[26],突出科研成果在课堂教学、教材建设中的先导作用,科技竞赛中的牵引作用[27]。通过69所高校908位教师的调查数据,发现有科研成果的教师的学评教成绩更高,实证了科研对教学的反哺性[28]。在福建农林大学,笔者主讲的给水工程为环境工程专业选修课,其2021—2024学年的推荐教材为张晓健、黄霞主编的《水与废水物化处理的原理与工艺》。尽管该教材的内容、结构、难度均与本门课程的定位高度契合,是任课教师在比较了包括严煦世、高乃云主编的《给水工程(第五版)》等多本教材后做出的慎重选择。然而,该书出版于2011年3月,虽然给水工程各处理单元的基本原理早已成熟,但是应用实例分析相对老旧。在课程教学中,为了使学生接触到最新的技术和研究成果,笔者在授课时特别注重将本领域的研究前沿融入或渗透于教学活动中。以离子交换一章为例,在介绍了软化与除盐概述、离子交换原理、离子交换软化、离子交换除盐、离子交换器和离子交换处理工业废水等基础知识后,笔者会进一步介绍阳离子交换树脂作为固态电解质在CO2捕获和利用上的最新进展[29-30],并提出一系列启发性的问题,如“为什么相关研究多采用强酸性阳离子交换树脂,而不是其他的树脂类型?”“强酸性阳离子交换树脂的颗粒大小如何影响CO2捕获和利用的效果?”“为何在电化学装置中加入中间的离子交换树脂层后,整个装置的电压会增高,而部分电流密度会减小?”,这些问题旨在考察学生对基本原理的掌握程度和应用技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索欲,引导他们进行深入的思考和探究。为了充分发挥科技竞赛的牵引作用,福建农林大学实施了一系列创新举措。包括实施覆盖范围更广的本科生科研资助计划,鼓励学生参与科研项目;依托科研平台资源,建立实验教学第二课堂;将产业前沿或企业实际问题转化为科研项目,并将最新科研成果融入课堂教学;强化校企协同,打造校企双主导科教融汇育人共同体,为学生提供更广阔的实习和就业平台。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