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思政多维融合教学体系构建与探索

作者: 张千 石乐义 李华昱 肖军弼 庞善臣

课程思政多维融合教学体系构建与探索0

摘  要:近年来,高校加强课程思政建设,探究专业课与思政课深度融合的教学体系是高校课程思政建设亟待解决的问题。该文以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线上线下混合式一流课程)——计算机网络原理为例,探索混合式教学融入课程思政的模式重构方法,从深挖思政元素、创新教学模式、完善协同育人机制和建设教学资源等几个方面详细阐述课程思政教学的融合路径,充分发挥专业课程的“思政”功能,以期为更多的课程实施融入课程思政的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改革提供示范。

关键词:线上线下混合;一流课程;课程思政;多维融合;协同育人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5)04-0034-06

Abstract: In recent years, universities have strengthened the construction of "curriculu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The integration of professional courses and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s is a key issue in the construc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his paper examines the integration of blended teaching into the curriculum'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using the national first-class undergraduate course (online and offline hybrid first-class courses)-Computer Network Principles as a case study. The paper explores the reconstruction method of integrating blended teaching by delving into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lements, innovating teaching models, enhancing collaborative education mechanisms, and creating teaching resources. The results of the study prove the effectiveness of online and offline blended teaching reform in integrating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a wider range of courses.

Keywords: online and offline mixing; first-class courses; curriculumideology and politics; multidimensional fusion; collaborative education

高等教育进入了内涵式发展阶段,随着“大思政”育人格局的逐渐兴起,思政润物无声的育人效果使高校更加重视课程教学体系的优化[1]。高校计算机相关专业因其与当前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紧密相关,故在其专业课中开展课程思政更加能够体现信息时代特征,发挥行业优势[2]。与此同时,计算机网络相关技术的发展历程是我国三十的年来科技高速发展的代表和缩影[3]。因此,更需要在授课过程中将科学精神、爱国主义情怀、职业道德等核心因素通过思政教育彰显和挖掘出来[4],将思想政治教育向下扎根落到实处,并推向高处和深处,助力高校人才培养。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作为行业优势明显的IT类人才培养基地,于2019年获批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计算机网络原理课程在学院开设已有30余年历史,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和软件工程两个国家一流本科专业的核心课程,培养了大量优秀的IT类人才。教学团队持续创新课堂教学模式、优化考核评价方式、深挖课程思政育人资源。2017年入选山东省首批在线开放课程,2019年教学团队入选“本科教学创新奖”;2019年入选山东省一流本科课程(线上线下混合);2020年入选学校首批课程思政标杆培育课;2022年入选第二批山东省课程思政示范课程;2023年入选第二批国家级线上线下混合式一流课程。

本文全面概述了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国家级一流本科计算机网络原理课程体系的教学设计和融合途径,包括更新教学理念,改进教学方法,探索思想政治元素的融入,设计有效的教学过程,开发有价值的教学资源,使思想政治教育自然贴切地融入专业教学的全过程中,使思政效果达到最大化[5]。本文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教学改革,特别是新工科背景下的思政教学改革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一  教学需求与问题

计算机网络原理课程涵盖了广泛的内容,包括适用于大多数人日常生活和工作的基础知识,它还深入探讨了更复杂的技术术语和概念,并探索了互联网相关知识的最新进展。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计算机网络已经深入到人们生活、工作、学习和社会交往的方方面面,而且在当前建设网络强国、维护网络空间主权的大背景下,开展计算机网络原理课程思政改革尤为必要[6],且课程的性质和在专业中的地位决定了在本课程中从事思政教育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课程支撑的毕业要求和对毕业生能力的要求与思政教育同向而行,课程内容研究的是原理、技术和方法论,易于与思政教育衔接,包含的思政元素往往具有现实教育意义,所蕴含的科学及哲学思想通常具有普遍性[7]。结合计算机网络原理“线上线下混合式”的特点,实施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将课程思政建设目标贯穿整个教学过程。

教学团队在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探索过程中, 逐渐认识到高校在课程思政实施中存在的共性问题,拟解决的关键问题归纳为以下三个方面。

(一)  课程思政教学体系不完善

要有效落实课程思政教学理念,关键是要解决教学内容中教育资源挖掘不足的问题。教师要对整个知识体系有全面、深刻的认识,明确其中蕴含的思想政治要素。通过探索专业知识点与思政元素的有机融合,实现知识传播与价值引导的无缝对接[8]。缺乏配套的教学流程设计以及考核方式的改进。应结合课程思政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式和考核方式,重塑教学流程,将思政元素融入课程建设全过程[9],贯穿于课堂授课、实验实训和考核等各个环节。

(二)  缺乏思政协同育人机制

针对课程有限的学时数与庞大的知识体系之间的矛盾,思政育人无法充分地在课堂教学中开展,且专业课程体系有其内在逻辑和结构,仅单独一门课程无法涵盖所有的思政元素,也不可能将思政的育人目标都堆砌到某一门课程中去。因此,在开展课程思政教学的过程中,要以整体协作为主要思想,将不同的思政元素贯穿到课程体系的不同环节中,从第一课堂延伸到第二课堂,分工协作,既不破坏专业知识体系的完整性,同时能更好地实现思政协同育人的目标[10]。

(三)  思政教学资源建设不足

专业课中的思政元素具有随机性及隐蔽性,需要密切关注与之相关的时事新闻及热点事件,同时需要深入挖掘实例。教师挖掘思政元素的能力参差不齐,且对课程思政内涵的认知存在局限性,加之当前选用的专业课教材普遍缺乏显现的、系统化的思政元素[11],导致相关示范教学资源缺乏,尤其是线上的思政教学资源,因此在开展课程思政过程中建立的真正优质的课程资源普遍不足[12]。

二  总体设计

在当前新工科建设的背景下,围绕计算机国家一流专业建设要求,对标“跨界协同、产出导向、需求牵引、反向设计”一流人才培养的核心理念[13],基于国家级一流课程的建设标准,结合计算机网络原理课程“线上线下混合式”的特点,科学制定课程,将思政建设目标定为:实现知识和能力培养目标的同时,深入挖掘课程中蕴含的科学精神、网络强国、人文素养和互联思维等思政核心元素,系统化地建立课程内容之间与思政元素之间的联系[14],寓价值引导与行为修正于知识传授之中,运用“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盐溶于水”般自然地传递给学生,使学生“听别人的故事,思考自己的路”,如同春风化雨润物无声,自觉产生共鸣,厚植学生守信诚实、坚韧不拔的工匠精神及科学精神[15],提升学生维护网络空间主权的使命感。

教学团队在探索课程思政建设的过程中,结合课程“线上线下混合式”特点,逐渐形成了“4321”总体设计思路,如图1所示。

“4个配套”包括提升教师思政素养、科学设计教学内容、构建协同育人机制和加强教学资源建设,促进课程思政教学改革;“3个环节”包括课前预习、课中学习、课后活动环节,构成了教学的全过程;“2个空间”为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共同构成课程思政教育主阵地;“1张规划表”是设计了 “思政育人规划表”,该表明确了思想政治教育的起点和要素,是课程化思想政治教育的着力点[16]。在此基础上,形成了包括教学目标、教学设计、教学流程、教学方法在内的“4321”教学体系和模式。采用多种方法和手段,融入思想政治元素,将知识传播、价值塑造、能力培养紧密结合,凸显思想政治元素在知识教育过程中的引导作用[17]。

三  多维融合教学体系

结合课程“线上线下混合式”的特点,教学团队经过多年教学实践,分步骤分层次实施“4321”模式的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将课程思政建设目标贯穿整个教学过程,培养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一流创新人才,课程实施总方案如图2所示。

(一)  挖掘思政元素,完善课程思政教学体系

深入挖掘课程中蕴含的科学精神、网络强国、互联思维和人文素养等核心思政元素,在章节的内容上自然恰当地接入思想政治的教育内容,系统化建立课程内容与思政元素之间的联系,寓价值引导与行为修正于知识传授之中,达到课程思政全程育人的目的[18]。

根据《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的要求,课程应将中国社会主义理论与计算机网络理论、技术和文化相结合。通过关注国内外热点话题,收集相关文献、新闻报道、视频资料等,进行深入探讨和研究。对课程内容进行深入的挖掘和整理,修订教学大纲,在课程知识体系中找到与思政元素的相应映射点,建立两者之间的有机契合关系[19],把思政元素融入到课程教学中,形成1张知识点规划表,设计课程思政教学案例,主要分为四大类:家国情怀、网络强国、价值导向和职业精神,并将思政教学设计融入到课程教案中。

(二)  贯穿“双通道三阶段多平台”,创新课程思政混合式教学模式

课程设置线下38学时,线上10学时,线上学习与线下理论、专题研讨有机融合,线上虚拟仿真与线下实验探究层次进阶。以学生为中心进行问题探究与拓展,并以立德树人为目标将思政元素贯穿于课程全周期。遵循“以学生为中心,知识能力素质全面发展”的理念,通过自主学习、理论教学、专题研讨和探究拓展四个步骤,实现线上与线下、理论与实践、专业与创新的有机融合。通过智慧树、石大云课堂、思科等在线平台,将线上教学覆盖课程。通过“线上精讲线下拓展,线下疑问线上实证”混合式教学,形成开放式问题探究教学模式。

线下环节包括32学时课堂理论和6学时实验,设置了5次专题研讨:网络数据通信专题、网络互联设备专题、IP网络互连专题、TCP工作机制专题和因特网服务专题。线上学时包括8学时理论和2学时实验,线上理论部分采用课程团队在智慧树平台上线的在线开放课程,线上实践采用思科、蓝盾、安恒虚拟仿真平台,提供基础网络训练和实践拓展。通过翻转课堂创新教学方法,在线视频课程重点针对经典问题和概念展开讲解,并精心设置线下的81个开放性问题,引导学生课前预习、积极思考和线上实证,形成研究性学习和开放性交流的课堂氛围。课堂教学注重案例分析、主题探究和认知深化。采用案例式教学、TBL、讨论式教学等多种教学手段,按照课前在线学习—课堂深化输出—课后内化巩固的递进式教学设计流程进行。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