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叉课程的学习绩效及影响因素分析
作者: 余璐 徐升 王莉 陈运山 洪亦卿 向国春
摘 要:交叉课程学习对学生的综合能力要求较高。不同专业背景的学生学习交叉课程的绩效可能受社会发展水平、教师、学生和高校教学环境等多个方面因素影响。该研究以卫生经济学课程为例,基于全国26所高校的问卷调查数据,通过方差分析、倾向得分匹配和多元线性回归等方法,探讨不同专业学生交叉课程学习绩效差异及其影响因素。结果显示,专业间交叉课程的学习绩效可能被高估,不同专业只在统计上显著影响学习满意度,但对知识掌握度的影响不显著;学习动机是影响绩效的主要因素,教学方式和考核激励影响满意度,实践教学和课程设置影响知识掌握度;地区和学校对交叉课程学习绩效的影响可能被夸大,性别影响较弱。为推进交叉课程建设,应关注专业特点,鼓励跨专业交流,优化实践教学和课程设置,以激发学生兴趣,提升学习绩效。
关键词:交叉课程;卫生经济学课程;学习绩效;专业差异;问卷调查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5)04-0086-06
Abstract: Cross-disciplinary learning is a significant domain of higher education reform aimed at cultivating students with well-rounded capabilities. However, students from diverse academic backgrounds engaging in cross-disciplinary coursework often encounter challenges arising from societal development, teaching faculty, student dynamics, and institutional contexts. This study takes the health economics course as an example and utilizes methods including analysis of variance, propensity score matching, and multiple linear regression based on questionnaire data from 26 universities to explore the differences and influencing factors in cross-disciplinary course learning performance for students from various majors. The results reveal that the performance of the cross-disciplinary course learning model might be overestimated. Although cross-disciplinary course learning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ly influences satisfaction levels, its impact on knowledge mastery is not significant. Learning motivation emerges as the primary factor influencing performance, while teaching methods and assessment incentives affect satisfaction. Practical teaching and curriculum design impact knowledge mastery. Regional and institutional factors significantly influence satisfaction, while gender has a weaker impact. To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cross-disciplinary courses, we should pay attention to the characteristics of different majors, encourage cross-disciplinary communication, optimize practical teaching and curriculum design, and stimulate students' interest and improve their learning performance.
Keywords: cross-disciplinary courses; Health Economics; learning performance; academic specialization differences; questionnaire survey
高等教育中的学科交叉与跨专业合作在如今的人才培养中扮演着越发重要的角色,成为高校教育改革的重要领域之一。交叉学科为学生提供更加综合和多样化的学习和研究视角,有利于培养学生解决复杂问题的综合能力。探究学生在不同专业交叉学科中的学习绩效差异及影响因素,对于提高教育质量和增强学生学习体验至关重要。
近年来,交叉学科的学习绩效引发广泛关注。已有研究更多关注学习绩效的界定及其影响因素,较少有文献量化比较交叉学科专业间的学习绩效[1-4]。卫生经济学采用经济学的分析方法研究卫生领域问题,是典型的医学类和经管类课程的交叉学科,提供了一个考察不同专业背景学生学习绩效差异的研究条件。本研究旨在通过对卫生经济学课程学习绩效的综合调查和分析,深入探讨不同专业学生在交叉课程学习中的表现及影响这些差异的关键因素。通过较全面的数据收集和相应的统计方法,力求为高校教育改革和教学质量提升提供实证依据。
一 文献综述
(一) 交叉课程的学习绩效的不同研究维度
学习绩效在交叉课程学习中是衡量学生学习成果和学习绩效的关键指标。绩效从语义学角度来解释,既涵盖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行为表现,也包括学习过程的结果,是学习过程中的成绩和绩效的综合体现。学者们对学习绩效的内涵存在不同看法。如Jane等[5]认为学习效率(Learning effectiveness)取决于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参与行为、认知能力与专业技术的获得和学习过程的满意度。王冬[1]认为学生学习绩效,是指学生在一个既定时间内通过学习活动所产生的学习行为和素质发展的一系列的变化,它包含三个维度:素质维度、行为维度和时间维度。张桂敏[6]认为学习绩效是学习活动的结果及与之相应的效能评价。郝建春[7]认为学习绩效是指学生经过良好的学习情境、满意的师生互动过程,使学生知识水平得以提升,获得高度的学习成效。郑立坤等[8]采用学习满意度、交往能力、学习成绩、专业拓展和投入产出比五个维度测度学习绩效。刘娜等[9]将学习绩效归纳为学习行为、学习绩效和学习态度三个维度。在本文中,学习绩效被概括为学生学习过程中的满意度和知识水平提升,使用学生满意度指标和知识掌握度指标进行测度。
(二) 交叉课程学习绩效的影响因素研究
不同专业背景和学习目标的学生在交叉课程学习中,可能会面临不同的挑战和困难。学生对交叉学科有不同的理解和掌握能力,学习动机、学习策略和学习风格等因素也可能影响其在交叉课程学习中的表现和成绩。教师的教学态度、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技能和教学绩效,以及教学环境也是影响学生交叉课程学习绩效的重要因素[2-3,10-11]。此外,中国不同省份存在经济社会发展差异明显,不同专业的学科办学水平和生源质量差异也较为明显,这些因素对学生学习体验的影响同样显著。
已有研究对交叉课程学习绩效和影响因素有初步研究结果,但对不同专业、不同区域高校学生对交叉课程的掌握情况及其影响因素差异的研究较为有限。同一门交叉课程,不同学校因地域不同、生源质量等对学习绩效及其影响因素和影响程度的差异,研究尚显不足。本研究旨在全国医学和综合类大学普遍设置的卫生经济学课程为切入口,探讨同一交叉课程在不同专业、不同区域学生之间学习绩效的差异,并考察学生、教师和环境等因素是否对学生在交叉学科的学习绩效产生影响,为完善交叉课程学习绩效研究视角和研究深度有借鉴意义。
二 研究数据与方法
(一) 数据来源
本研究利用2022年开展卫生经济学教学的26所高校线上发放的卫生经济学课程绩效的问卷调查,深入分析不同专业学生对该课程的学习绩效差异。问卷包括学生的基本信息、学习情况、课程设置、教学方式和学习支持等维度,共回收916份。涉及专业包括临床类、公共卫生类、管理类和经济类四大类,理学类仅8人。删除有关键值缺失的样本和理学类样本,获得有效样本907份,有效率为99.02%。问卷以李克特五级计分法为主,运用克伦巴赫信度系数估计问卷的内部一致性,总体信度系数为0.82,满足开展研究的问卷信度要求。
(二) 关键变量
本研究以学生的学习绩效为因变量,选取课程满意度和知识掌握度作为学业指标进行考察。根据问卷中的问题“您对卫生经济学这门课程的总体满意程度”和“通过学习,您对卫生经济学课程内容的了解程度”这两个指标进行测度。
学生的学习绩效受到多种因素影响。根据调查问卷中相关问题的Bartlett球形检验P值为0.000,KMO统计量为0.815,表明本研究可以采用主因子分析方法,提取出五个主成分作为解释变量。
由表1可知,前五个主成分的累积贡献率达到0.829 1,经过旋转,分别解释了学生学习动机、教学方式、考核激励、实践教学和课程设置等对学习绩效的影响情况。为了更好地控制其他可能影响学生学习绩效的因素,将性别、学校和学校所在省份作为控制变量进行分析。相关指标的描述性统计见表2。
综合以上数据来源和关键变量,本研究将从学生满意度和知识掌握度两个维度探究学生学习交叉课程的绩效差异,进而了解学生、教师和环境等因素是否对学生在交叉学科的学习绩效产生影响。通过细致的数据收集和合理的统计方法,旨在为高校教育改革和教学质量提升提供实证依据。
(三) 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用倾向得分匹配和多元线性回归,考察不同专业大类、不同地域学生在卫生经济学课程学习绩效上的表现,以及影响学习绩效各因素的差异;探索不同专业大类和不同区域学习绩效的影响因素;在回归的基础上采用Blinder-Oaxaca分解技术,分解不同专业和不同区域影响学生卫生经济学学习绩效各因素的重要程度。其中,回归模型设定如下
yi=β0+β1 factori1+β2 factori2+…+β5 factori5+β6CV+εi ,
式中:yi代表第i个个体的学习绩效,由学生满意度和知识掌握度两个维度测量。factori1~factori5是第i个个体对应的解释变量,为表1提取的5个主成分因子,即学习动机、教学方式、考核激励、实践教学、课程设置等。CV是控制变量,包括性别、学校、省份等。β0是截距,βi是各个自变量的系数,εi是误差项。
三 研究结果
(一) 不同专业学生交叉课程学习绩效存在差异
从均值看,经管大类学生的绩效略高于医学大类学生。方差分析结果表明全样本满足方差齐性要求。全体样本的课程满意度的均值为4.21,其中医学大类为4.16,经管大类为4.24;课程掌握度的均值为3.56,其中医学大类为3.47,经管大类为3.58。图1是按照专业大类划分的满意度和掌握度的分布图。从图1中可以看出,经管大类优于医学大类。值得注意的是,与课程满意度相比,课程掌握度的得分明显偏低,均值仅在一般与较满意之间。这部分反映出课程学习绩效欠佳,与黄天慧等[12]的研究结果相符。从区域看,仅有中部省份的医学大类学生的绩效优于经管大类学生。在不同性别间,男女学生在学习绩效上差异不显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