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工科背景下机械电子工程专业课程思政示范课程体系构建研究

作者: 陈继文 赵佳佳 孙薇 赵彦华 杨红娟

新工科背景下机械电子工程专业课程思政示范课程体系构建研究0

摘  要:为适应新时代全球高等教育的重大改革,构建高质量的高等人才培养体系,培养适合社会需要的高素质人才,新工科教育这一新的高等人才培养模式在我国应运而生。而作为新工科建设中最重要的时代蕴涵,课程思政建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战略举措。该文重点分析在新工科背景下机械电子工程专业课程思政建设的意义及存在的问题,阐述机械电子工程专业课程思政的具体实施路径,基于机械电子工程专业课程思政建设目标,结合课程特点,修订课程标准、加强教师团队融合,改进课程内容,创新思政教育方法,将课程思政教育融入教学全过程,做到思政育人,以实现“工匠精神”的代代相承,探索价值引领与标准驱动的课程思政示范课程体系构建模式,以期为机械电子工程专业适应时代发展,培养出符合社会发展所需要的德才兼备的卓越工程人才提供借鉴意义。

关键词:新工科;课程思政;机械电子工程;价值引领;标准驱动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5)04-0091-05

Abstract: In order to adapt to the major reform of global higher education in the new era, build a high quality higher personnel training system and train high quality talents suitable for the needs of society, the new engineering education, a new higher personnel training mode, came into being in China. As the most important implication of the Times in the construction of "new engineering", the construction of curriculum ideology and politics is an important way to implement the fundamental task of moral education. The significance and existing problems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nstruction of professional curriculum for mechanical and electronic engineering under the new engineering background is mainly analyzed in the paper, and the specific implementation path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nstruction of professional curriculum for mechanical and electronic engineering is elaborated. The integration of engineering ethics education into professional curriculum education is analyzed to cultivate students' attitude and values of pursuing excellence and striving for excellence, and the "craftsman spirit" passed down from generation to generation is realized. This paper explores the construction model of value-leading and standard-driven curriculum and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demonstration curriculum system, in order to provide reference significance for mechanical and electronic engineering majors to adapt to the development of the Times and train outstanding engineering talents with both virtue and ability to meet the needs of social development.

Keywords: new engineering; curriculum ideology and politics; mechanical and electronic engineering; value leading; standard-driven

新时代下高等教育的发展趋势呈现出国际化、多元化、数字化和多学科交叉融合等特点。高等工程教育作为高等教育中的一种专业性质教育,在以数字化、智能化和个性化为主要特征的第四次科技革命浪潮的影响下,向着智能化和自动化方向进行多次升级和转型。把握科技浪潮机遇,培养高素质科技人才,是现阶段高等工程教育转型升级所面临的重要问题。新工科作为一种以适应社会发展和产业需求为导向的新的工程教育模式,需要通过创新理论、创新方法、完善政策以及推动实践环节来逐步绘就工程教育强国的宏伟蓝图,同时形成中国工程教育模式,制定中国工程教育标准,打造中国工程教育品牌,为全球高等工程教育的改革工作提供案例和指导。课程思政作为新工科教育模式中的重要一环,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深入挖掘课程德育内涵,加强课程思政教学设计、创新课堂教学方法,提高教师课程思政教学能力,充分发挥教师队伍“主力军”、课程建设“主战场”、课堂教学“主渠道”作用,将知识传授、素质提升、能力培养和价值塑造融为一体,提升素质教育与专业教育并重、科学素养与人文素养互促的人才培养能力,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战略举措。

机械电子工程专业涵盖机械设计、电子元器件、嵌入式系统、自动控制以及机器人技术等方面,其专业课程具有高实践性和高融合性等特点,培养过程中侧重于教授学生的专业知识与技能,可能会导致学生对社会理论的认识不足,缺乏社会情怀。上述现象会导致人才的专业知识培养与思政教育培养脱节,不符合新工科背景下课程思政教育的宗旨。本文以新工科背景下机械电子工程专业课程思政的必要性为出发点进行分析,全方位挖掘专业课程中的思政元素,从国家导向、行业需求、岗位要求、专业培养、课程项目和任务节点六个层次融入思政元素,明确以培养学生“一价值、一精神、一文化、两意识”为思政目标,以创新意识、责任担当为思政教育建设重点。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组建课程思政团队,开发教学资源,创新教学方法,传授理论知识的同时,以“润物细无声”的教育理念达到思政育人的目的,实现学生全方位培养,助力学生高质量就业,所构建课程思政体系如图1所示。

一  新工科机械电子工程专业课程思政示范课程体系建设的意义

(一)  完成内涵发展的历史必然

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建设研究应向着更加制度化、系统化的方向发展,结合新工科背景下机械电子工程专业人才培养要求,深入挖掘专业思政建设价值意蕴,加强课程思政示范课程体系建设,充分发挥其育人优势和示范引领作用,构建课程思政育人大格局,提高课程间“同向而行,协同育人”的合力,为机械电子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注入具有新时代特征的精神内涵和价值导向。

(二)  教学质量提升的途径之一

现阶段,我国多数高等院校机械电子工程专业采用“大课堂、多课程、广涉猎”的教学模式,落后于新时代企业“独角兽”“专精特新”与“一企一技术中心”创新发展的机电专业人才培养需求。在传统教学模式基础上,国内众多高校将通用性课程思政作为高校思政课程体系构建方法,一方面无法达到高校独特文化传承、理念塑造的目的;另一方面又不能很好地实现思政育人,严重制约专业人才培养,育人效果有待提升。因此,要想实现机械电子工程专业教学质量提升,就需构建专业的课程思政示范课程体系。通过课程教学体系与思政元素的融合,既可以培养学生的专业知识技能,又可以潜移默化地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共同价值观。这样的课程设计可以使学生更全面地发展,更好地应对未来社会的需求和挑战。

(三)  教育信息化深度发展的需要

在新工科背景下机械电子工程专业课程的转型中,特别是在“机-电-医-工”交叉学科的兴起发展中,机电信息智能一体化成为了一个重要的发展方向。诸如类人、类脑、仿生等机电信息科学的不断深入研究,以及人类与机器人和谐共处的探讨,成为全球诸多高校研究的焦点。在此背景之下,将新颖的思政元素融入机械电子工程专业课程体系建设中显得尤为重要。传统高校课程中所涉及的思政教育在定位方面偏向于职业化,无法满足培养学生应具备的社会必需的共同价值观。为此,推进新工科机械电子工程专业思政课程示范体系建设是深化机电本科专业教育课程改革的必要举措。

二  新工科机械电子工程专业课程思政示范课程体系建设的问题

新工科是基于国家战略发展新需求、国际竞争新形势、立德树人新要求提出的我国工程教育改革方向。新工科背景下机械电子工程专业课程建设更加需要与思想政治教育深度融合,现阶段机械电子工程专业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建设面临的主要问题如下。

(一)  侧重专业理论知识的传授,忽视思政教育

目前,高校部分专业教师则认为专业课出现学时紧张,没有更多的时间开展课程思政育人,同时也习惯了将讲授专业课程知识和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作为课程的建设目标。部分学科专业课程的教学目标仅着重于专业理论知识的教授和工程技能的培养,而对于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和工程伦理意识培养的关注相对较少,因而缺少对学生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引导和塑造,最终造成道德教育目标的缺失。现存的机械电子工程专业课程目标和教学活动过于注重专业知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与达成,而忽视了人生价值层面的“德育”目标的达成。

(二)  专业课思政建设不完善,有待深入研究

新工科背景下专业思政建设价值意蕴挖掘不系统、不充分,专业不同学习阶段的课程思政育人重点不够明确,衔接连贯不足,影响了单一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建设育人理念界定的准确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建设规划不够完善,对课程思政示范课程体系构建指导不足。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建设存在一定程度的零散状态,专业核心课程参与示范课程建设的数量和质量不够高,对人才培养课程体系的辐射带动作用不够明显。单一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建设成熟度高,但如何发挥示范课程优势,深化课程间的衔接融合,提高对专业思政价值主线的支撑还有待深入研究。

(三)  课程思政德育考核不明确,机制尚不健全

高校课程思政德育考核不明确,考核机制尚不健全。虽然提出了课程思政,但大多数高校仍然未建立课程思政考核与奖励办法,而是主要将论文、科研项目、教学工作量等作为绩效和岗位晋升的依据,而教师的课程思政建设程度缺乏有效的判定依据以及奖励机制。在培养方案、教学大纲、教案等教学文件中,未充分设置明确的课程思政目标和要求;未将课程思政建设成效纳入教学单位和教师绩效考核和评优中,引导教师积极投入课程思政示范课程群的建设研究与实践,增强新工科背景下课程思政示范课程体系育人合力。

三  新工科机械电子工程专业课程思政示范课程体系建设具体实施路径

根据机械电子工程专业课程思政建设目标,结合课程特点,修订课程标准、加强教师团队融合,改进课程内容,创新思政教育方法,通过“一修订、一加强”“一融入、一创新”,将课程思政教育融入教学全过程,做到思政育人,如图2所示。

(一)  修订课程大纲,规划思政体系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