需求嵌入 夯基赋能 师生共进
作者: 曹艳英 尹鹏 杨晶 李凡 胡宇娜 刘炳亮摘 要:实践育人是坚持立德树人目标的基本要求,实践育人体系是高校大学生增强社会责任感与创新精神的重要载体。面对旅游业的多样化和融合化发展新趋势和对旅游专门人才的新需求,需重构新的育人体系。该文提出旅游管理专业要贯彻“产教融合、交叉融合、科教融合、理实融合”的实践育人理念,推进“需求嵌入” “夯实基础” “师生共进” “实践赋能”的改革思路,进而促进学生综合实践能力显著提升,教师队伍快速成长。同时,实践育人教学成果产出又反馈给地方政府和企业,为地方发展提供良好的借鉴和支撑,帮助地方解决诸多实际瓶颈问题。
关键词:实践育人体系;重构;探索;旅游管理;本科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5)05-0136-05
Abstract: The reconstruction and exploration of the practical education system is a basic requirement for adhering to the goal of cultivating morality and cultivating people, and an important carrier for enhancing social responsibility and innovative spirit. Faced with the rapid expansion of the tourism industry and the large demand for tourism professionals, this research proposes that the tourism management major should implement the practical education concept of "integration of industry and education.,and promotes the reform ideas of "embedding needs", "consolidating the foundation", "teacher-student cooperation", and "practical empowerment". Furthermore, it promotes the significant improvement of students' comprehensive practical abilities and the rapid growth of the teaching staff. Meanwhile, the teaching achievements feed back to local governments and enterprises, providing good reference and support for local development, and helping local governments solve many practical bottleneck problems.
Keywords: practical education system; reconstruction; exploration; tourism management; undergraduate course
鲁东大学商学院旅游管理专业自2010年开始对课程体系和育人模式进行系统化改革,以适应旅游业规模迅速扩张以及大众旅游时代对旅游专门人才的大量需求,构建了经济与管理两大学科交叉为基础的,以旅游目的地和旅游企业为主要专业方向的“专业技术技能实践课程模块+校内专业综合实训+行业认识性实践+旅游业务实习+毕业论文+第二课堂”的实践育人体系,获批校优势特色专业。党的十八大后,按照《国务院关于促进旅游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旅游业与农业、工业、信息等产业深度融合,向“旅游+”“+旅游”“全域旅游”大格局转型,全面融入国家战略体系。为对接国家战略需求,依托学校山东省应用型人才培养特色名校建设项目,开始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探索,于2016年形成“需求嵌入、夯基赋能、师生共进”的实践育人体系,2017年,新体系全面实施。党的十九大后,改革方案顺应新时代“旅游服务人民对美好生活需求”的主旨,有效接续教育部“双万计划”等深化本科教育教学改革的系列举措,本专业2020年获批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专业综合实践课旅游行业调查2021年获批山东省一流课程。
一 教学改革思路
(一) 坚持“立德树人”的基本要求
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高校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树人”的基本要求,以培养新时代旅游青年为目标,树立科学成才观念,坚持以德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通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课堂,强化社会责任,以坚定的信念、宽广的知识、旅游的情怀、完善的人格和实践的能力,进一步凝练出人才核心素养,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与责任担当意识[1-2]。
(二) 贯彻“产教融合、交叉融合、科教融合、理实融合”的实践育人理念
产教融合:加强与政府、科研院所、旅游企事业单位的深度合作,将人才培养置于多方参与的开放系统中[3]。紧密对接地方需求,形成具有区域影响力的旅游服务团队,基于产教研融合,团队持续服务地方,以适应新时代具有奉献精神与责任担当人才的新要求,适应新时期旅游消费升级的新要求,服务国家战略与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新任务。育人对接乡村振兴和海洋强国战略,挖掘现实需求,构建以学生综合能力目标达成和成果产出为导向的人才培养体系;将旅游目的地或企业实际需求嵌入教学中,将现实问题直接转化成学生的学习任务,精准聚焦行业需求,解决现实问题。
交叉融合:以问题为导向,以需求为牵引,注重旅游与经济、文化、设计、信息等的多学科交叉[4],建设跨学科课程群、特色教学团队与科研创新团队,构建“专业专任教师+其他专业教师+校外兼职教师”交叉融合型教师基层组织,形成学科交叉的特色课程群和科研团队,以此夯实学生跨学科理论知识、丰富学生对实践的认知。基于五大特色课程群模块,人才培养精准对接旅游产业向“旅游+”“+旅游”“全域旅游”发展的产业融合需求,实现学生知识体系搭建紧密贴合行业、产业发展。
科教融合:依托多个学科平台与科研平台,通过实施项目制教学、导师制,将教师应用项目转化为教学任务,围绕现实需求开展的一系列探究式教学活动,打破以往的单向知识传递、学生被动学习的教学模式,推动师生在教学活动中深入互动、有效沟通。通过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导师的科研项目,实现学生科研素质的训练和实践能力的培养[5]。通过项目制教学、导师科研项目推进,导师和学生的课堂教学关系成长为课堂内教学相长、课堂外科研实践共进的关系,而基于师生、生生、师师的多元主体交叉协作团队,最终形成实践推进科研、科研反哺教学的良性循环。
理实融合:建立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课程体系,理论课加入实践内容,设置多样化的实践课程模块,通过引导学生参与创新创业大赛、积极参与社会服务,将第一课堂向多元的课外实践延伸,做好专业实习工作,建设实践教学基地,满足多样化岗位需求,做好社会服务工作,实现社会服务常态化和规范化。
(三) 推进“需求嵌入”“夯实基础”“师生共进”“实践赋能”的改革思路
需求嵌入:对接国家乡村振兴、海洋强国等战略,以及山东半岛区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战略需求,结合旅游业发展实际,服务国家特别是区域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实际;推进校企、校地合作融合,搭建协同育人平台,将人才培养置于多方参与的开放系统中;将现实需求嵌入培养体系中,综合社会实践课程旅游行业调查与毕业论文选题取自行业需求和实际问题。
夯实基础:以学生为中心,优化人才培养体系,有效夯实专业基础,依托指导教师学科交叉优势,通过氛围营造与文化建设,构建包括旅游经济与产业发展、旅游规划策划、旅游企业管理、旅游文化挖掘与创意、旅游信息技术在内的学科融合专业特色课程群、学科融合特色课程团队以及学科交叉科研创新团队,实现团队优势互补,给学生提供多学科融合的理论指导,有效支撑人才培养目标的达成,以此巩固专业发展根基,增强专业生命力。
师生共进:开展项目制教学改革,将科研内容转化为教学内容,科研成果不断融入课堂,学生选择兴趣方向直接进入课程组研究团队,提高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和创新能力;推行学业导师负责制,科研环境转化为教学场景,学生根据自己的个性、能力和兴趣,确定自己的学习目标,并制定计划有效实现目标,真正实现科研团队与教学团队一体化;依托旅游管理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以及旅游产业研究院、乡村振兴战略研究院、区域旅游文化研究所、省级重点学科和省级软科学基地等学科和科研平台,保障项目制教学的持续开展。
实践赋能:设置理论实践贯通的课程体系,建立理论实践、职前职后、课内课外、校内校外、线上线下的全方位实践贯通模式;“双创”课程化,培养理论联系实际能力,通过引导学生参与创新创业大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推进社会服务课程化,将第一课堂向实践延伸,做好专业实习工作,建设实践教学基地,满足多样化实习需求,做好社会服务工作,实现社会服务常态化和规范化,以此培养学生实践应用能力。
二 教学改革内容
(一) 倡导价值融入、需求嵌入,实现产教融合
结合旅游业对旅游经济运行分析、旅游规划策划、旅游企业管理、旅游文化挖掘创意、旅游信息技术服务等五类人才的迫切需求,针对旅游行业信息化、数字化、文旅融合的发展趋势和国民旅游消费升级的新要求[6-8],通过教师团队服务地方的30项应用项目为依托,对接地方企业发展的切实需求。近年来,教师团队立足于服务地方的实践经验,结合综合实践课程旅游行业调查的实践培养目标,每年选择一个特色实践调查主题开展调研,如:滨海优质旅游调研(2017)、乡村传统村落调查(2018)、海岛游客行为调查(2019)、传统文化与乡村旅游(2020)、海洋牧场休闲旅游调研(2021)、数字文旅(2022),通过全员参与、全程实践的方式,将现实需求分块转化为学生团队的小组任务,基于多轮次的实践调查,学生主动发现、深入认识行业和现实需求,最终约有80%的学生毕业论文选题来自于实践调查,强化了学生实践中对于行业现实问题的关注和旅游产业发展趋势的把握,实现了旅游产业发展引导学校实践教学培养目标,实践教学成果服务于产业发展的产教融合良性循环。
(二) 设置多元化特色课程群,夯实学生交叉融合的理论基础
专业方向课程对接地方人才需求,在统一设置专业基础课程的前提下,形成五大特色课程群,分别是旅游经济与旅游产业课程群、旅游企业管理创新课程群、旅游规划策划课程群、文化挖掘与创新课程群和旅游信息技术课程群,并在此基础上设立融入实践的28门特色课程,借助“专业必修课知识架构+专业方向课组应用特色学习+实践教学与团队学习”的模式,将各种学科背景教师进行交叉匹配,实现特色课程本身的知识交互融合。学科交叉培养中依据专业老师的多元学术背景,如旅游区域经济、旅游规划策划、旅游企业管理、旅游民俗文化、生态旅游、旅游信息与大数据等,将专业老师凝合成不同的课程组研究团队,学生按照学习兴趣和方向直接进课程组研究团队,通过一年级夯实基础知识,二年级少量介入实践,三、四年级参与项目实践的一贯式实践培养,通过四学年本科理论学习的开展,持续深入地夯实学生的理论知识、搭建系统化的知识体系。该体系保障学生在夯实理论基础上,实践活动阶梯化深入,实践内容按照方向模块主题化拓展,各类涉及实践的课程在五大模块中分阶段开设,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方向性的介入、参与到实践活动中,通过20位跨学科背景老师的交叉指导,持续激发学生自身的实践学习动力,有效夯实学生实践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