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工科理念下环境工程专业教育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路径研究
作者: 汪庆 孙岩 孙少静 黄贵琦 李旭力 罗景辉
摘 要:新工科理念下,国家对高校环境工程专业的育人质量提出更高要求。将思政元素有机融入环境专业课程教育是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生态文明理念的重要手段。该文阐述新工科理念下环境工程专业课程思政的意义,通过挖掘课程思政元素,探讨专业教育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的有效途径,明确育人目标,优化教学内容,实现专业教育和课程思政有机融合,提高高校立德树人质量,以期培养符合新时代要求、献身美丽中国建设的高层次环保人才。
关键词:环境工程;新工科;协同育人;专业教育;课程思政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4)02-0189-04
Abstract: Under the concept of new engineering, the quality of education of environmental engineering majors in colleges is required to be more demanding. Integrating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lements into environmental professional education is an important means to guide students to establish a correct concept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This paper expounds the significance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s in environmental engineering under the new engineering concept, excavates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lements of the curriculum and discusses the effective cooperative ways of professional education and curriculu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Moral education elements in the curriculum are fully explored to clarify the education goals, improve teaching methods, and achieve the goal of the organic integration of professional education and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t helps to cultivate high-quality environmental talents with both ability and integrity.
Keywords: environmental engineering; new engineering; cooperative education; professional education; curriculum ideology and politics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必须将价值塑造、知识传授、能力培养融为一体[1-2],课程思政教育和专业课程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完善教学方式与内容,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是新时代高校教育新要求。但对于工科专业,大多数课程仍更注重专业能力的培养而忽视思政建设[3]。在新工科理念下,仅专业能力培养已经无法满足新时代高层次育人目标的要求,当前工科专业学生面临的挑战是如何实现从“专业教育”到“专业育人”的有机转变[4]。如何挖掘思政元素,将专业知识与课程思政有效融合,促进协同育人成为新工科理念下环境专业思政建设的研究热点[5-6]。本文探讨了新工科理念下环境工程专业课程思政建设的重要性、思政元素的挖掘及协同育人的途径,通过思政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按照建设生态文明的要求,开展环境工程专业人才培养,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和绿色低碳发展,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和碳达峰、碳中和理念,勇于担当伟大时代赋予的历史使命和社会责任,培养献身美丽中国建设的又红又专环保人才。
一 新工科理念下环境工程专业课程思政建设的重要性
新工科建设对传统工科专业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新要求,即需要有创新性、有担当、有引领精神和有高素质的新型人才。因此对于工科专业的学生来讲不仅需要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更应该具有优秀的综合素质[7-8]。专业课程思政教育是新形势下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必然趋势和重要内容,是实现高校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的重要抓手。青少年阶段是人生的“拔节孕穗期”,需同时加强学生专业知识教育与职业道德教育,培养爱岗敬业、不畏艰难、勇于创新的品格与习惯,融入使命感与家国情怀的培养,培养一代又一代立志为建设美丽中国终身奋斗的有用之才。
生态文明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重要内容,其本质是顺应自然规律,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生态系统是一个开放的系统,通过修复生态系统,利用工程学的方法,达到环境自净和资源循环利用,形成良性循环。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落实,加快推动绿色低碳发展,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急需培养一大批思想觉悟突出、理论知识扎实、具有实践能力的优秀环保人才[9]。环境专业致力于培养从事生态环保事业的专业技术人才,培养“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实践者和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的主力军[10]。通过课程思政建设,牢固树立生态文明建设和绿色低碳发展理念,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增强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识,从而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课程教育的协同育人目的。图1以环境工程专业课程教学为例,展示环境类专业课程的思政教育整体设计理念。
图1 环境工程专业课程思政整体设计理念
二 环境工程专业思政元素的挖掘
(一) 厚植家国情怀
环境工程专业的学生是环境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者,毕业后将投入到国家环保事业建设。近年来频发的环境污染事件,如太湖蓝藻暴发、嘉陵江铊浓度超标、土壤重金属污染及尾矿库泄漏次生等,让人们深刻意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生态环境保护功在当代、利在千秋,因此,在专业课的教学过程中融入爱国主义教育,通过介绍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环保事业所取得的发展和成就,激发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激励学生保护祖国的生态环境的使命感,自觉保护绿水青山,保护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安全。
(二) 筑牢生态文明理念
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引领环境工程专业课程思政建设,是高校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内在要求,也是挖掘环境工程专业课程思政元素、提升环境工程专业德育实效性的根本保证,还是社会主义生态文明事业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前进路上的灯塔[11]。将课程思政贯穿于教学中的各部分内容和环节,通过介绍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帮助学生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持生态文明建设和绿色低碳发展目标,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实现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的有机统一。在传授专业知识的同时,结合当今面临的环境问题,如极端天气频发、水生态系统失衡、全球性雾霾等具体事件,以及国家宏观政策,让学生意识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树立环保意识和生态文明理念,引导大学生做坚定的“环保者”,为实现中国的“蓝天白云”贡献自己的力量。
(三) 强化职业道德使命
通过对环境保护法律和相关规章制度的讲解和案例分享,增强学生的法治观念,培养学生作为环保工作者的基本职业素养。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鼓励学生搜集在环保事业一线的工作者的感人事迹和精神,激发学生从事环保工作的热情;在参观固废、水污染、大气污染等企业实习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职业归属感,让学生深刻体会到环保事业的意义,感受保护碧水蓝天的荣誉感;同时,邀请环境行业专家介绍进入工作岗位中应遵守的职业道德及在工作行为和实践中的具体表现,从而加深学生对职业道德的认识和理解。使学生意识到环境工程专业与国家绿色发展需求同频共振,承载着艰巨而又神圣的职业道德使命。
(四) 培养科学精神
在课堂教学实施过程中,从课前备课、知识串讲、知识总结与反馈等环节找准切入点,引入现代环境新兴技术的发展成就和实际案例,引导学生培养科学兴趣和科学精神。通过在理论授课过程中加入环境科学家的故事,如水处理泰斗许保玖教授留学回国开拓并发展“环境工程”等学科,让学生感受到不计名利、敢于探索、迎难而上的科学精神,增强学生对环境工程专业科研创新重要性的理解。以实际问题和需求为出发点,结合国内外最新的研究进展,引导学生了解认识新兴的环境科学技术,介绍环境领域的最新研究进展,如现代环境生物技术研究、新污染物的环境传播及污染防治、土壤重金属污染治理协同固碳减排关键技术及应用,以及钢铁行业减污降碳协同控制关键技术与应用等,以提升学生专业素养、拓宽学生专业视野。
(五) 弘扬传统文化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早在古代春秋后期就有道家、儒家、墨家等学术流派提出“天人合一”的思想、人与自然和平共处的绿色发展理念。《荀子·王制》中提出:“斩伐养长不失其时,故山林不童而百姓有馀材也。”这体现了古人注重林木的抚育更新才能使森林资源生生不息的可持续发展理念;而北宋司马光也在《资治通鉴》中提出:“取之有度,用之有节,则常足;取之无度,用之无节,则常不足。”可见中国古人很早就有“环保治国”的发展理念。在这些优秀传统文化熏陶下,结合快速发展的高新技术,在课程讲授过程中融入中国古人的环保智慧和可持续发展理念,将传统文化引入课堂教学中,使学生充分理解中国传统文化所蕴含的丰富哲理。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升学生们的家国情怀,启发他们在知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过程中赓续中华文脉,坚定文化自信。
三 专业教育和课程思政协同育人路径探索
(一) 明确育人目标,强化思政教育理念
高校作为教书育人的重要场所,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将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2]。新工科理念下,培养符合新时代要求的专业环保人才,需要将立德树人的思想融入到专业课程教育当中,把握好高校教学的“主渠道”,实现育人和育才相结合,从根本上解决专业教育和思政育人“两张皮”的问题。在制定教学大纲过程中,充分发挥环境工程专业学科优势,树立“知识、能力、素质”三位一体的教学观念,推动专业课程和思政教育协同育人发展[12]。在教学过程中,将思政元素全面融合到专业教育中,引导学生深刻意识到作为环保人,不仅要具备专业知识和科学精神,还要有责任心及为国家环保事业奉献的觉悟。
(二) 转变固有思想,提高思政教育能力
高校教师在专业教育和思政教育协同育人过程中具有决定性作用,其自身的思想政治素养及思政教育能力直接影响协同育人的实际效果。但是现阶段一些教师对课程思政教育的理解不够深入,导致其对课程思政具有抵触情绪,严重影响课程思政工作的开展[13]。因此,高校教师要转变固有思想,深入理解课程思政概念,牢固树立育人思想,提高政治思想境界和修养,充分挖掘专业课思政元素,在专业课授课过程中自然地融入思政教育,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做好学生成长路上的引路人。此外,高校应深化对教师政治素养的培训,定期举办相关专业教师之间的会议、培训等,提供互相交流教学经验的平台,以此推动专业课与思政课的协同育人发展。
(三) 优化教学内容,构建协同教育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