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外国语言文学类本科专业全面系统开设汉语课程的必要性

作者: 吴萍 程含林

摘  要:针对外国语言文学类本科专业汉语课程设置普遍不足的现状,该文从人才培养目标、培养规格与学生历史使命出发,讨论外语类专业大学生汉语水平的重要性,结合学生汉语语言文化水平现状,指出提高其汉语水平的迫切性。并进一步讨论四门核心汉语课程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以示在外国语言文学类本科专业全面系统开设汉语课程的必要性。

关键词:外语类专业;汉语课程;汉语水平;教学目标;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4)03-0087-05

Abstract: In view of the general shortage of Chinese curriculum for foreign language and literature majors, starting from the talent training objectives and specifications and students' historical mission,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importance of Chinese level of foreign language majors. The study puts forward the urgency of improving students' Chinese level in combination with their current situation of Chinese language and culture level. It further discusses the teaching objectives, contents and methods of the four core Chinese courses, so as to show the necessity of designing systematic Chinese courses comprehensively in foreign language and literature undergraduate majors.

Keywords: foreign language major; Chinese course; Chinese level; teaching objectives; teaching method

本文所称“外国语言文学类本科专业”(以下简称“外语类专业”)包含英语、俄语、德语、法语、日语、西班牙语和阿拉伯语7门通用语专业和非通用语专业,以及翻译、商务英语专业;“汉语课程”包含现代汉语、古代汉语、高级汉语写作和中国语言文化等与汉语知识相关的语言文化类系列课程。

依据2018年教育部印发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以下简称《国标》),外语类专业中仅有翻译专业将现代汉语、古代汉语、高级汉语写作三门汉语课程列为专业核心课程。2020年教育部高等学校外国语言文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编著出版《普通高等学校本科外国语言文学类专业教学指南》(以下称《指南》),也未将汉语课程纳入翻译专业以外的其他外语类专业的课程体系。

在地方高校中,翻译专业以外的外语类专业汉语课程的开设也是明显不够的。以湖南省高校英语专业为例,在中南大学、湖南大学、湖南师范大学和湘潭大学四所高校中,仅有一所同时开设了现代汉语、汉语写作、英汉语言比较和中西文化对比等汉语语言文化类必修课,有一所未开设任何汉语语言文化类必修课。以湖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的外语类专业为例,其现有十个外语类专业,翻译专业以外仅有一个专业设置了中国文化概要必修课,部分专业在选修课中设置了汉外语言对比类课程和中外文化比较类课程,另有三个专业没有在必修课和选修课中开设任何汉语课程。全国高校外语类专业的汉语课程开设情况由此可见一斑。

针对这一现状,本文将从外语类专业大学生汉语水平的重要性入手,结合其汉语语言文化水平现状,探讨在外语类专业全面系统开设汉语课程的必要性。

一  从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看外语类专业大学生汉语水平的重要性

(一)  《国标》外语类专业培养目标

《国标》规定,外语类专业旨在培养具有良好的综合素质、扎实的外语基本功和专业知识与能力,掌握相关专业知识,适应我国对外交流、国家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各类涉外专业、外语教育与学术研究需要的各外语语种专业人才和复合型人才[1]。其中,“良好的综合素质”自不必说,此培养目标在其他几个关键点上也都与学生的汉语文化水平息息相关。

1  外语类专业学生的核心能力:扎实的外语基本功和专业知识与能力

此核心能力具体可细分为五个方面:听、说、读、写、翻译。其中,外语的读写、翻译能力与学习者母语(汉语)水平尤为相关,有能力相关性测试与实证分析结果为证。

黄德兰等[2]、王飞[3]、鲍贵等[4]测试了在校大学生的外语阅读水平和汉语阅读水平,结果显示:汉英阅读之间存在着一定的迁移倾向;母语阅读能力和外语语言水平共同作用于外语阅读,母语阅读能力和外语语言水平可以相互补偿;当二语语言水平较高时,母语阅读能力开始发挥作用。王开[5]、周赟来等[6]测试了在校大学生的外语写作水平和汉语写作水平,结果显示,汉语写作水平与英语写作水平呈显著相关;汉英作文的长度存在一定的相关性,汉语高分组的英语作文词汇更加丰富,汉语写作水平高的学生普遍能够更好地使用语篇衔接词。孙其标[7]测试了在校大学生的翻译水平和汉语水平,结果显示,我国大学生母语水平与外语翻译能力之间有显著的相关性,母语水平能够解释43.6%的翻译水平差异。杨振宇[8]分析了杨必译著的《名利场》中的翻译实例,得出结论母语的水平是翻译的一个决定性因素。

可知,汉语读写能力和外语语言水平显著相关,且外语水平愈高,此相关性也愈高。从母语入手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语言理论,从母语现象的分析入手能帮助学生形成汉外语言比较的自发意识,主动发现汉外语言的特征,从而有助于学生提高二语习得和语言研究的能力。母语能力是外语学习的天花板,越是学到高级水平的外语,越是需要同样高深的母语水平与之相匹配[9]。

2  外语类专业学生的复合能力:掌握相关专业知识

现在外语类专业提倡培养复合型人才,强调学生“外语+相关专业”知识体系的立体构建,以适应当今社会外语类专业人才应用领域的多方面需求。而在众多的相关专业中,汉语学科和外语学科的关系最为密切,汉语知识是与外语专业最密不可分的“相关专业知识”。

外语类专业人才应用领域之一“对外交流”,存在于各类“涉外专业”中,直接服务于“国家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而这种交流在语言层面上来看其实就是汉语与外语之间的语言转换,要保证这种转换的有效与流畅,外语类专业学生的汉外双语能力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应用领域之二“外语教育”,是外语类专业毕业生很重要的就业方向,外语教育是第二语言教育,区别于母语习得,二语习得是在与母语的比较与转换中进行的,作为外语教育教学者,必须对学习者的母语有理性的认知,然后才能通过对比解释清楚外语中的语言现象,让学习者真正理解并掌握。如果外语类专业毕业生自身的汉语水平不高、对汉语的认识不深入,是无法成为一名合格的外语老师的。应用领域之三“学术研究”,有很重要的两大领域:汉外对比研究和汉外翻译研究。这两者都需要学生同时精通汉语和外语,不仅具有汉外使用水平和汉外翻译实践能力,而且具有对汉语和外语进行理性分析与比较的学术研究能力。“无论汉语或外语专业背景的学者,只要是从事语言学研究的,都要力求做到既了解国外与语言学有关的前沿理论信息,同时要具备较高的祖国语言修养,力求在自己的研究领域有所发现,有所创新”[10]。

(二)  《国标》《指南》外语类专业培养规格

《国标》和《指南》都明确提及与汉语水平相关的能力要求和知识要求。

1  《指南》外语类专业培养规格能力要求:具有良好的汉语表达能力

说汉语没有语病,这是基本的表达能力;说汉语能有很好的表达效果,这才是良好的表达能力。良好的汉语表达能力是需要系统学习和实践训练的,只有全面学习了现代汉语的语音、文字、词汇、语法和修辞以后才能形成对现代汉语规律与规范的全面而理性的认识,学生才会有意识地去辨识自己在汉语表达上的不规范问题,有意识地去比较汉外语言的不同,从而提高翻译及语言转换的能力,既能说地道的外语、规范的汉语,又能将外语翻译成地道的、规范的汉语,在语言转换的过程中便不会受到外语表达习惯的影响[11]。

2  《国标》外语类专业培养规格知识要求:熟悉中国语言文化知识

所谓“熟悉”,就应该是深入了解,需要用时能信手拈来。所谓“中国语言文化知识”,从字面上可以看出三个维度:关于中国语言(即汉语)的知识、关于中国文化的知识、关于中国语言文化的知识。前两者很好理解,后者则充分体现了语言和文化的关系,了解语言中的文化,反观文化对语言的影响,这应该是语言学习者的必备素养。而掌握中国语言文化知识则会直接提高外语类专业学生的翻译、汉外语言转换及跨文化交际能力。有关中国文化的课程,《国标》专业核心课程的设置中有中国文化概况(翻译)、跨文化交际(英语、德语、日语)、比较文学与跨文化研究(培养方向课程中建议开设),很明显开设的专业不够全面,开设要求不够到位,且缺少了从汉语看中国文化这个知识维度,亟需补足[1]。

二  从历史使命看外语类专业大学生汉语水平的重要性

中国有着几千年的灿烂文明,正在经历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科学社会主义在21世纪的中国焕发出强大生机活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不断发展,向全世界输送着解决人类问题的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在这样的历史与时代背景下,当代中国外语类专业大学生承担着其特有的历史使命,即践行文化自信、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华文化。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提出,要精心做好对外宣传工作,创新对外宣传方式,着力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12]。习近平总书记这一对外宣传工作的重要论述对于我们做好外语类专业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外语类专业大学生直接从事中外交流的工作,能把跨越时空、超越国度、富有永恒魅力和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弘扬起来,把继承传统优秀文化又弘扬时代精神、立足本国又面向世界的当代中国文化创新成果传播出去[12],是中国故事和中华文化最合适的讲述者、传播者。

中国故事广泛存在于历时和共时两个维度的中华文化当中,中华文化又由不断发展的汉语及汉语变体来展现。历史故事存活于历代汉语文献中,古代汉语是其载体;当代文化以多种形式存在于国家的不同地域与社会领域,社会地域方言是其载体。因此,汉语水平不高则无法真正理解中华文化,无法挖掘中华文化中的中国故事,自然也就讲述不出故事中的中国精神和中国价值。要提高外语类专业大学生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华文化的能力,首先要提高他们自身对中国故事、中华文化的理解力与感悟力,提高汉语水平是前提。

三  从汉语语言文化水平现状看外语类专业学生提高汉语水平的迫切性

近些年来,外语类专业学生汉语水平不高的问题引起了教育界与学界的广泛关注。高教司外语处成立了面向21世纪外语类专业课程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的课题组,对北京外国语大学等5所大学英语专业近3~5年的本科毕业生、相关用人单位及1997届毕业班的在校生进行了调研,调查结果显示,汉语水平的平均满意率71%,研究能力满意率47%,52%的用人单位认为中国文化是毕业生缺乏的相关知识[13]。王丽等[14]测试了某高校英语专业二年级220名学生的汉语基础知识,结果显示:成语注音、书写、释义、翻译及选择没有语病的句子5个题的平均正确率分别为44.3%、62.8%、39.7%、42.3%和61%,学生对成语本身的涵义理解不准,其英文释义有误,部分学生对汉语语法正误判断还只是凭感觉,缺乏汉语语言学知识的指导。管春林[15]调查分析了浙江省七所高校外语类专业学生的母语学习状况,发现外语专业学生的母语水平与其他专业学生的母语水平相比优势并不明显,外语专业学生的母语水平与他们外语专业的培养要求(承担中外文化交流重任)存在差距。魏艳伶[16]走访多家唐山涉外民营企业后发现,部分外语能力较强的从业者在汉语方面存在一些问题,或是从外语翻译过来的中文表达不够简洁,或是句子逻辑不通,还有个别从业者存在频繁出现错别字、标点使用不当等低级错误。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