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FBM劝导理论的工科院校美育融合实践探究
作者: 李雪瑞 杨文园 杨梅
摘 要:随着教学改革的推进与审美教育的普及,高校对人才的培养要求也趋于全方位和多样化。文章围绕工科院校美育教育这一主题,分析当前工科院校美育教学过程中存在的弊端,同时引入FBM劝导理论,构建出针对工科学生的美育融合模型。同时,在FBM劝导理论的指导下,分别从学习前、学习中和学习后三个阶段进行优化策略探究,开展相应的课堂实践并分析对比教学的前后成效,旨在表明劝导理论与工科院校美育融合的可行性。一方面,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审美意识与人文素养,另一方面,有助于提升高校美育教育实效,从而全面加强和改进工科类高校的艺术教学。
关键词:工科院校;美育教育;劝导理论;优化策略;艺术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4)03-0096-04
Abstract: With the advancement of teaching reform and the popularization of aesthetic education, the requirements for talent cultivation in universities are also becoming more comprehensive and diverse. Focusing on the theme of aesthetic education in engineering colleges,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drawbacks existing in the process of aesthetic education in engineering colleges, and introduces the FBM persuasion theory to build an aesthetic education integration model for engineering students. At the same time, under the guidance of FBM persuasion theory, optimization strategies were explored from three stages: pre learning, learning, and post learning. Corresponding classroom practices were conducted and the effectiveness of teaching was analyzed and compared, aiming to demonstrate the feasibility of integrating persuasion theory with aesthetic education in engineering colleges. On the one hand, it is conducive to improving students' aesthetic awareness and humanistic literacy, and on the other hand, it is conducive to further promoting and improving the reform of aesthetic education in universities.
Keywords: engineering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esthetic education; persuasion theory; optimization strategy; art teaching
2019年3月,教育部印发的《关于切实加强新时代高等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中指出,美育是全面提升学生精神素养和审美的重要途径;2020年10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意味着美育教育的社会意义从国家层面上进一步得到凸显;2021年5月,教育部对高等教育提出了美育类课程的课时要求;2022年2月,教育部官网发布通知,明确将完善大中小学相衔接的美育课程体系;2023年1月,为贯彻美育教育政策方针,全国推进委员会开启《美育强国计划》。如此多政策文件的出台,体现了党和国家对于美育教育前所未有的重视程度。然而,由于学科背景和教学模式的局限,工科院校在实施美育教学的过程中仍存在着许多问题症结。基于此,如何让美育价值在工科教学中最大化发挥其积极作用,怎样探索出适合工科学生的美育教学优化策略,是本文最主要研究的地方。
一 工科院校美育教育的现状与不足
(一) 对美育的重视程度不高
从学校层面来看,由于工科院校自身属性与其发展模式的限制,工科教育往往容易将学生的培养重点放在专业知识教学上,而未将美育教学纳入学生的培养方案中,部分工科院校甚至没有开设专门的美育类课程,仅仅将艺术类通识课作为学生的兴趣选择,导致工科学生的美育教育长期处于边缘化地位,重视程度不高。从学生层面来说,工科学生基本在高中时都是理科的高材生,传统“重理轻文”的思想早已根深蒂固,大多数学生认为美育无非是用来陶冶情操的可有可无的课程,且出于对自身未来就业的考虑,他们会将全部的精力放在专业课的学习上,美育只是用来获取必要学分的“任务”,并未对课程有深入的学习和思考[1]。
(二) 教学课程缺乏合理性
首先,有些高校在构建美育体系的时候,片面地将美育教育理解成通识课中的艺术类兴趣爱好课,并未对其进行系统化的教学设计与课程规划。其次,工科院校的美育教学普遍授课形式单一,大部分高校仍然依托于以教师口授为主的传统课堂型授课形式,没有基于工科学生的个性化差异进行因材施教。此外,许多工科高校的教学内容陈旧,缺乏与时俱进的前沿知识,教师往往长期将古老的艺术经典作为教学的核心内容,不能真正引发学生对美育的深思与共鸣,从而无法激发学习热情,长此以往,难以取得学生的美育学习实效。最后,由于缺少有效的美育评估体系,从而无法及时得到相应的培养成果反馈,进一步降低了学生对美育学习的积极性[2]。
(三) 学生缺少美育实践活动
美育教学大多倾向于综合性的实践类课程,美育能力的培养也是一个潜移默化的漫长过程。然而,当前大部分工科院校还是将美育的开展形式局限于课堂理论教学中,往往会出现“纸上谈兵”的现象,这就容易造成理论与实践断层的情况,让学生难以使自己的相关知识得到及时的印证[3]。同时,工科院校和企业、机构之间缺少合作机会与实践平台,无法通过实践活动让学生得到真正的锻炼。当学生进行具体项目时,由于没有得到充分的实操训练,导致他们在思维发散与确定方案等环节中会出现想法难以落地的窘迫困境,这大多是由于缺乏实践经验所造成的。
二 FBM劝导理论与美育教育的融合路径探究
(一) FBM劝导理论的概念与内涵
“行为劝导理论”最早是由美国斯坦福大学B.J.Fogg教授提出的,在设计中利用劝导技术可以用来引导、改变或增强用户的态度和行为。如图1所示,有意识行为发生的三个维度的因素是:动机、能力和触发因素。福格行为模型(FBM)是劝导式设计的核心理论模型,该模型分析了用户心理和行为产生的原因,这个模型主要描述的是一个行为得以发生,必须同时满足三个条件:动机、能力和触发器,其核心是动机、能力、触发三者同时出现、缺一不可[4]。
三者之间的关系可视化地呈现在二维坐标上,其中五角星代表需要实现的目标行为。由此可见,在FBM模型中,通过提升动机、能力或者增加触发机制,都可以实现增大目标行为发生的可能性。
(二) 工科院校美育教育的融合路径探究
为了有效地对目标群体进行劝导,根据学习过程中的不同状态,将他们的学习行为划分为表1中的七个阶段[5]。各个阶段的学习行为特征以及阶段目标见表1。
根据不同学习阶段的特征,将学习过程划分为“学习前”“学习中”和“学习后”三个基本阶段。劝导式设计共有流程化的八个步骤,具体由Fogg教授在Creating Persuasive Technologies: An Eight-Step Design Process文章中详细指出。本文重点研究的步骤包括:确定目标行为、挖掘阻碍因素类型和构建劝导策略,三个阶段分别对应提高学习动力、完善学习体验和反思学习内容三个子目标。对工科学生美育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进行总结与分析,归纳出了工科美育与FBM劝导理论的融合路径模型(图2)[6]。此模型的构建,既清晰地展示了工科学生美育融合的流程,又能针对不同的阶段找到合适的针对方法从而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劝导。
三 基于FBM劝导理论的工科美育教学优化设计策略
(一) “学习前”阶段的设计策略
第一,增强美育学习意识。工科院校应当注重对学生的综合培养,同时能引导学生将美育学习看作是未来就业路上的重要促进因素,进而能提高美育学习的积极性[1]。第二,明确美育学习目标。工科院校美育学习目标的建立要以人文素养为载体,顺应教育的发展规律将审美元素融入学生的日常教学中,例如,可采用调查问卷的方式对学生现状进行充分调研,以便使目标设立得更加合理。第三,优化美育学习形式。美育教学应当与学校特色相结合,将审美文化融入校园文化中,设计出具有校本特色和文化内涵的教学方案。以山东科技大学为例,积极开展非遗蓝染技艺的讲座、开设手工陶瓷制作体验课等。同时,为推进网络课堂的发展,积极打造“线上+线下混合式发展”的教学模式,使知识接受方式更加多样性[3]。
(二) “学习中”阶段的设计策略
第一,精确美育学习方法。应当全方位了解学生的美育既有能力,针对不同基础的学生精准教学。对认知和能力都相对较弱的学生,引入权威性的角色以此激发学习兴趣;对于有学习动机却缺乏能力的学生,应简化学习任务去触发首次学习行为;对于有能力却缺乏认知的学生,应施加更多的奖惩措施去提高他们的动机;对于已触发了短时行为的学生,要培养他们将短时行为转化为长期行为的习惯。第二,加强良性学习互动。一方面,学生之间建立的伙伴关系可以增强学习主动性,良性的竞争对手会激励他们不断挑战自我;另一方面,应当与企业、科研平台建立合作关系,鼓励学习跨学科、跨专业的交叉学科知识,增加实践经验并增强美育实操能力。第三,完善美育评估机制。在学习过程中,应注重学生美育活动的正向反馈和奖励机制[3],当学习动机或能力不足时,学生往往会产生懈怠情绪,而及时向学生反馈学习成效可以使其明确自身的学习现状,有助于增强学生对于自身学习行为方向与正确性的判断。
(三) “学习后”阶段的设计策略
第一,回顾美育学习内容。学习结束后,对所学知识进行复盘、吸收和反思,可以提升学生的学习满足感,从而进一步提高学习动机。例如:带领学生回想学习绘画的过程,并将作品进行展览以增强学生的成就感。第二,迭代美育学习过程。学习迭代是对学习流程强化式重复的活动,每一次学习迭代得到的结果会被用来作为下一次迭代的初始值,当学生顺利完成学习活动后,会逐步增强其学习能力。例如,当学生完成一项课程学习后,教师会推荐其相关的进阶课程,喜欢挑战的学生会有更丰富的学习收获。第三,积累美育学习经验。经过对学习经历的复盘与学习内容的总结,学生不仅对自身学习状态有了一个更加全面的认识,还对美育学习有了更加深入的思考。当审美意识渗透进工科教学体系中,并形成学科之间的联动性发展时,能够有效促进理性思维与感性思维的碰撞,让学生主动建立审美观念,并提升人文素养、积累美育经验[7]。
四 基于FBM劝导理论的工科美育教学的实践探究
本次教学实践以山东科技大学为例,在学校的20个学院中,选取了人数最多的6个工科学院作为实验目标,并选取了其中不同性别及不同学历层次的学生作为实验样本,共计374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