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工科背景下课程思政建设机制及创新举措
作者: 袁军伟 郭艳美 都永坤 吴冉基金项目:2020年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矿山抢险与救援》”(教高函[2020]号);2020年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学会研究课题“新工科背景下研究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模式研究”(2020MSA410);2021年全国煤炭行业高等教育教学改革项目“‘双一流’背景下煤炭行业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模式研究”(2021MXJG237);2021年河南省本科高校课程思政样板课建设项目“《矿山抢险与救援》”(教高[2021]432号);河南理工大学课程思政样板课建设项目“《矿山抢险与救援》”(无编号)
第一作者简介:袁军伟(1979-),男,汉族,河南许昌人,博士,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研究方向为矿山抢险与救援、瓦斯灾害预测与防治的教学与研究。
DOI:10.19980/j.CN23-1593/G4.2024.12.015
摘 要:强化思政引领,是培养自信自强、守正创新、勇担时代重任的新时代人才的重要手段,也是高校新工科建设的要求之一。如何根据《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的要求,对标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建设目标,破除制约课程思政建设的思想观念束缚和体制机制弊端,探索课程思政建设方法新举措,是新工科背景下课程思政建设的重要内容。该文立足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矿山抢险与救援属性和行业特色,探讨新工科背景下开展课程思政建设的机制建设、创新举措,旨在为类似课程思政的机制建设、教学方法改革、教学效果提升等提供借鉴,以期通过教育之强夯实国家富强之基,通过教育之力厚植人民幸福之本。
关键词:新工科;课程思政;建设机制;思政建设;思政引领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4)12-0062-04
Abstract: Strengthening the leadership of ideology and politics is an important means to cultivate new era talents who are self-confident and self-improvement, righteous and innovative, and brave to take on the heavy responsibility of the times, and it is also one of the requirements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new engineering discipline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ccording to the requirements of the Guiding Outline of Curriculu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nstruc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t is an important content of curriculu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nstruction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new engineering to standard the goal of national first-class undergraduate curriculum construction, break the ideological and ideological constraints and institutional drawbacks, and explore the new measures of curriculu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nstruction. Based on the attributes and industry characteristics of the national first-class undergraduate course of Mine Rescue and Rescue,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mechanism construction and innovative initiatives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curriculum ideology and politics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new engineering disciplines, aiming to provide reference for the mechanism construction, teaching method reform and teaching effect enhancement of the ideology and politics of similar courses, so as to solidify the foundation of the country's wealth and strength by the strength of education, and plant the basis of the happiness of the people through the power of education.
Keywords: new engineering; curriculum ideology and politics; construction mechanis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nstructio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guidance
新时代,思政教育要改革创新,增强课程思政的思想性、理论性、亲和力和针对性[1]。课程思政是思政课程的重要补充,是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举措,是完善“三全育人”的重要抓手,是培养勇担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重担的时代新人的重要基础[2-3]。近年来,中央和教育部出台了一系列文件,对课程思政建设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和指导。其中,《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4]强调要强化思政教育的引领作用,提高课程思政的质量和水平;《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5]明确了课程思政建设的目标、内容、方法和评价等方面的基本要求,指导各高校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关于开展安全科学与工程类专业课程思政教学指南编制工作的通知》要求相关高校选取1~3门优质课程,尤其是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开展课程思政教学指南编制工作,高质量推进安全工程类专业课程思政建设。
“浇花浇根,育人育心”,新工科建设背景下,高校要回答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时代命题,要按照习近平总书记的要求,改革创新思政教育,提升课程思政的思想性、理论性、亲和力。构建课程思政建设机制,进行课程思政教学创新,是高校和授课教师必须面对的问题。只有解决好这个问题,才能提高课程思政建设的质量和水平,与专业知识传授形成协同效应,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铸魂育人,培养更多的能够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6]。
一 课程特色
矿山抢险与救援是首批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依托河南理工大学百年老校历史积淀,植根于河南理工大学安全科学与工程A类学科深厚基础,深耕30余载,已将部分思政元素融入教学过程中,取得了良好的育人效果。
该课程主要面向安全工程、矿业工程、应急管理等专业的本科生,一般在大三年级第二期或大四年级第一学期开设。课程内容涵盖了我国安全生产方针、矿山抢险与救援的组织与管理、矿山应急救援队伍的建设与保障、矿山灾害预防与处理计划、事故应急预案编制与演练、矿山应急救援装备、矿山主要灾害事故抢险与救援方法,以及自救互救与现场急救等方面的知识和内容。
该课程具有很强的专业性、知识性、实用性和实践性,肩负着为国家培养具备矿山抢险与救援基本理论、专业知识、专业技能的高层次人才的重要任务。这些高层次人才将会为保障国家能源安全和矿山行业安全生产发挥重要作用。
二 课程思政建设机制
课程思政建设是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抓手,是培养更多更优秀时代新人的基础性工程,是构建“三全育人”体制机制的关键环节[7-8]。矿山抢险与救援课程作为首批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按照相关文件要求,对标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建设目标,在思政建设过程中,注重从以下几方面构建课程思政建设机制。
(一) 厘清运行机制,提升育人质量
课程思政是思政课程的重要补充,与思政课程紧密联系。但课程思政建设不能简单地将专业课程思政化,不能把融入思政元素的专业课程以思政课程的形式出现,不必追求专业课程中思政元素的系统化,而要实现思政元素“如盐在水”一般,融入专业知识的传授过程中,将价值塑造、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三者有机结合,帮助学生塑造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做到以学铸魂、以学增智、以学正风、以学促干,这是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环境下人才培养的应有之义,也是必备内容[9]。
矿山抢险与救援课程作为首批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在课程思政建设过程中,注重从运行机制方面进行改革创新。教学团队建立了课程思政集体教研制度,团队成员定期交流教学方法和心得体会及新凝练的思政元素,根据专业培养目标,优选经典事故案例和思政教学案例,使学生对专业知识达到深刻理解,融会贯通,并且凝练思政元素,有效提升课程思政水平,强化思政的引领作用,将思政教育有机地融入育人过程。
(二) 改革评价机制,强化全过程考核
课程思政建设要有合理的考核评价机制,以检验课程思政育人效果,并根据检验结果对课程思政内容进行调整,优化课程思政元素,进一步提升课程思政建设成效[10]。
矿山抢险与救援在考核评价机制方面,主要注重学生课堂表现,同时构建多主体的评价体系。比如,在经典案例分析、启发讨论过程中,鼓励学生挖掘案例中蕴含的思政元素,除了给予平时分奖励外,还适当给予物质奖励(如奖励其一部名著等),并引入学生相互打分的模式,吸引更多的学生投入思政元素的讨论和学习中。从精神激励层面来看,可以通过翻转课堂、情景模拟等方式,对表现优秀者当众表扬,激发正能量,提升学生学习热情。
就具体考核方式来讲,结合课程特点,本课程采用虚拟仿真实验配套相关知识点、虚实结合的考核方式,对重点、难点知识进行细化,在强化“三基”的同时,利用虚拟仿真平台对“三基”知识重点考核,实现线上、线下教学过程的高度融合,从而实现全过程考核的目的,尽量避免“一考定终生”的单调考核方式;在考试过程中,以论述题等形式强化学生对思政内容的理解和把握。课程思政建设过程中,教师全面掌握学生对相关知识点的掌握程度和思想动态,统筹兼顾,将课程思政建设任务牢牢抓在手上,善始善终、善作善成,确保取得显著成效。
(三) 理顺保障机制,确保课程思政建设持续发展
没有完善的保障机制,课程思政建设将成为无水之源,无本之木。为确保课程思政建设持续高效运行,需要加强人才保障、制度保障等方面的工作[11]。
言传身教,躬亲示范。提升矿山抢险与救援课程思政建设水平,要坚持教育者先接受教育,教学团队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自己,团队成员每周二下午集中进行政治理论学习,不断提升自身思政功底,强化育人意识,根据政治理论学习心得体会找准育人维度,提升育人能力,确保课程思政建设落地落实、见功见效。此外,要求教学团队成员关心时政热点,学习优秀中华文化,将与专业知识相关的思政元素有机融入课堂,确保思政元素入脑入心。教学团队经常组织成员与外单位优秀教师进行经验交流、现场教学观摩等活动,深度挖掘提炼矿山抢险与救援课程内容中所蕴含的思想价值和精神内涵,科学合理拓展课程的广度、深度、温度,增加课程的知识性、人文性、趣味性,提升引领性、时代性、开放性,保证教学团队成员在教学方法、思政元素凝练等方面的能力得到持续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