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合作办学模式下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模糊综合评价研究
作者: 梁健 于恩浩 赵舒怡
基金项目:2023年秦皇岛市社会科学发展研究课题“高水平对外开放格局下的中外合作办学发展路径及特色构建——基于京津冀三地高校的比较研究”(2023LX169);2023年东北大学秦皇岛分校教学研究与改革项目“学生课程体验视角下的中外合作办学教学质量评估”(2023JG-B11)
第一作者简介:梁健(1989-),女,汉族,山西长治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为中外合作办学教学质量评估。
DOI:10.19980/j.CN23-1593/G4.2024.12.017
摘 要:中外合作办学作为一种依托国际交流合作的办学形式,通过国内外教育资源优势互补,在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和项目孵化中起到重要作用。在中外合作办学模式的实践过程中,如何客观评价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至关重要但相关研究较少。该文围绕中外合作办学人才培养目标,提出以创新创业品质、知识技能储备、实践经历成果、科研创造潜力和环境适应潜力等要素来构建创新创业能力评价指标体系;采用模糊综合评价模型建立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模糊评价矩阵,得到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评价结果。结果表明,大学生在创新创业品质、科研创造潜力方面能力较弱。最后,针对评价结果提出对策建议。
关键词:中外合作办学;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模糊综合评价模型;模糊综合评价法
中图分类号:C96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4)12-0070-05
Abstract: As a form of running schools relying on international exchanges and cooperation, Sino-foreign cooperation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cultivating innovative talents and incubating projects by complementing the advantages of domestic and foreign educational resources. In the practice of Sino-foreign cooperation, it is very important to objectively evaluate the innovative and entrepreneurial ability of college students, but there are few relevant studies. This paper focuses on the training objectives of Sino-foreign cooperation in running schools, the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of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ability is established by the factors of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quality, knowledge and skill reserve, practical experience, scientific research and creative potential and environment adaptability. The fuzzy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model is used to establish the fuzzy evaluation matrix of college students' innovative and entrepreneurial ability, and the evaluation results of college students' innovative and entrepreneurial ability are obtained. The results show that college students are weak in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quality and scientific research and creative potential. Finally, the corresponding countermeasures and suggestions are put forward on the basis of the results of the empirical analysis.
Keywords: Sino-foreign cooperation in running schools; college students;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Fuzzy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model; Fuzzy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Method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支持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21〕35号)中明确提出,纵深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是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要支撑,大学生是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生力军,支持大学生创新创业具有重要意义[1]。由此可见,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已然上升为国家层面对于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渠道之一,培养具有创新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接班人是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使命。
中外合作办学是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必然趋势,是高等教育教学改革与创新的前沿阵地。与传统的高等教育相比,中外合作办学立足先进的教育理念和优势的教育资源,创新和改革教育教学管理机制,深入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力,融合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尤其注重对于学生创新意识、自主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的培养,已经率先将“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等要素融入其人才培养体系。在此背景下,如何客观、有效地评价一个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成为评估中外合作办学人才培养成效的关键环节之一。
一 国内研究综述
目前,国内学者针对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评价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能力提升路径和能力评价体系两个向度。在创新创业能力评价体系这个向度,学者们聚焦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影响因素开展了大量研究。兰国辉等[2]从思维优化能力、学习消化能力、知识储备能力和科研创造能力等方面构建大学生创新创业综合能力评价体系。张金邦等[3]基于多元智能理论,构造了由创业品格、创业学习、创业支持和创业环境四个主要因素搭建的创新创业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其他学者则分别从实际出发,提出了对创新创业能力影响显著的指标:创新创业精神、创新创业知识、创新创业实践、创新创业技能等[4]。常见的分析方法与模型可以归纳为FAHP模糊层次分析模型,熵权法和灰色关联模型、Timmons模型。其中,陆宇嘉等[5]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模糊层次分析模型确定各指标权重,且从评价结果建议高校在创新基础设施建设和实践资源等方面加大力度。邹建国等[6]综合运用熵权法和灰色关联模型实证分析了五所院校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数据,最终找出导致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较弱的最直接因素。张丽[7]基于项目管理的Timmons模型,得出高校大学生创业能力普遍不高,尤其是缺乏创业意识和实践能力。
本文将基于中外合作办学国际化创新人才的培养目标,凝练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影响因子,系统化构建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评价体系,并运用模糊综合评价模型分析一个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这个模糊概念,并以此为依据提出下一步人才培养策略,推动中外合作办学人才培养提质增效。
二 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评价指标体系
为梳理对学生创新创业能力产生显著影响的主要因素,作者在文献研究的基础上,结合中外合作办学的特点和实际,通过对创新创业竞赛及相关专业学科竞赛指导教师、中外合作办学教师、辅导员和学生的调查,确定了创新创业品质、知识技能储备、实践经历成果、科研创造潜力和环境适应潜力5个一级指标、25个二级指标(详见表1)为中外合作办学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评价体系的主要指标。
(一) 创新创业品质
创新创业品质指大学生在创新思维和创新意识的驱动下所展现出的综合意志品质,不仅是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前提和基础,更是衡量一个人能否成为创新创业型人才的关键。中外合作办学模式下的大学生,应具有开拓的国际化视野和创新思维,充分了解和掌握各国文化差异,能够突破常规思维,采用比较式、探索式、优化式的思路对问题进行独立思考和分析,并提出新颖的、可行的解决方案[8]。同时,强烈的自主学习动机和自我调节能力,有助于大学生积极应对和解决学习中的困难。因此,本文选取国际化视野、创新型思维、独立思考分析、自主学习动机及自我调节能力来描述大学生创新创业意志品质的相关指标。
(二) 知识技能储备
知识技能储备包含知识和技能两方面内容。知识方面,中外合作办学模式培养的大学生应系统掌握所学专业领域的知识、理论、方法与工具,具备在中英文两种语言环境下灵活运用专业知识分析和处理专业问题的能力。技能方面,中外合作办学模式培养的大学生应掌握准确、高效的信息收集与分析能力,了解国际法及国际事务相关国家的法律知识,能够正确运用国际法规则开展国际事务相关工作。因此,本文选取专业课程成绩、专业技能资格、信息收集能力、国际法律知识和外语运用能力作为知识技能储备层面的相关指标。
(三) 实践经历成果
创新创业源于实践。“知识为本”与“能力为本”是中西方教育理念的重大差异之一[9]。与普通高等教育相比,外方教师擅长运用启发式、讨论式、项目式等多元化教学方法,提倡以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学生主动探究、鼓励学生创新思维为理念开展教学任务。这就要求中外合作办学模式下的大学生从实践中充分汲取能量,通过参与专业学科竞赛深入挖掘学科内涵,并在此基础上,向相关学科扩展。同时,国际化创新人才应树立良好的团队合作理念,提升团队合作能力、自我执行能力,以适应复杂多变的工作环境。因此,本文选取团队合作能力、学科竞赛成果、企业实践经历、社会实践经历和自我执行能力作为相关指标。
(四) 科研创造潜力
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离不开继承和创新,科研创造潜力是大学生在专业领域继续深造,进而有所建树的根本实力。中外合作办学模式下的大学生,不但要掌握先进的、科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更要秉持探索性的学习态度,批判性的思维,通过多想、多问、多变等方式,从不同角度去解决学习问题。此外,中外合作模式下的大学生应具有包容性理念,加强跨学科和交叉学科知识的输入和理解[10],提升论文发表能力和成果转化能力。因此本文选取批判思维能力、跨学科知识、论文发表能力、问题发现能力、成果转化能力作为相关指标。
(五) 环境适应潜力
环境是每个人都要面对的现实。随着时代的发展,理论知识和技能往往会在不断更新中被替代,更重要的是以理论知识和专业实践为媒介的环境适应能力和素质,比如,在中西方专业融合的教育背景下需要培养较强的学习消化能力,在学习外方课程过程中提升的跨文化沟通能力,在学习实践过程中锻炼的组织策划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等。因此,本文通过将相关指标纳入环境适应潜力指标,打通职业知识技能和可迁移技能之间的隔阂,实现润物无声、潜移默化的方式关注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因此,本文选取学习消化能力、跨文化沟通能力、组织策划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作为相关指标。
三 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模糊综合评价模型
(一) 理论基础
模糊综合评价(Fuzzy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的概念是1965年由美国自动控制专家查德(L.A.Zadeh)教授提出的,依据模糊数学的隶属度理论而建立的一种综合评价方法。该方法模拟人脑处理复杂模糊问题的思维方式,将模糊问题分解成多个主要因素,通过精确的数学方法对各层级单个因素进行评估,最终得到综合评价结果。其优点是结果清晰、系统性强,把定性评价转化为定量评价,能对受到多层因素影响呈现模糊性的对象作出直观、合理、贴近实际的量化评价。创新创业能力指标体系是多层次的,具有明显的模糊性。因此,采用模糊综合评价方法可以更客观、更全面地对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进行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