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高校实践育人系统生成的三重逻辑
作者: 刘巧芝基金项目:2022年度兵团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重点课题“基于系统思维的新时代兵团高校‘一体两循环’实践育人体系建设研究”(BTSZ20221106)
作者简介:刘巧芝(1980-),女,汉族,江苏丰县人,博士,副教授。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创业教育。
DOI:10.19980/j.CN23-1593/G4.2024.12.019
摘 要:高等教育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摇篮,也是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时代新人”的主力军。高校实践育人工作作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系统的子系统,在参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中既有自身的发展特点,也与其他子系统有着密切的关联。从实践育人的现实出发,“整体关联性”促进了实践育人系统的和谐统一,“纵横交叉性”促使实践育人系统受到多重因素影响,“协同进化”促成实践育人系统演进性发展。因此,广大教育工作者要把握好新时代高校实践育人与思政政治教育之间的关系,在满足高校自身与社会发展需要的同时,不断拓宽实践创新的维度,实现高校实践育人工作在创新中的蓬勃发展。
关键词:高校;实践育人;系统;生态;发展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4)12-0079-04
Abstract: Higher education is the cradle to train the socialist builders and successors with all-round development of morality, intelligence, physical fitness, the United States and labor, and also the main force to train "new people in the era of national rejuvenation". As a subsystem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work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practice education has its own characteristics in the whole process of personnel training and is closely related to other subsystems. From the reality of practical education, the "overall correlation" promotes the harmonious unity of the practical education system, the "intersectionality in length and breadth" makes the practical education system affected by multiple factors, and the "co-evolution" promotes the evolutionary development of the practical education system. Therefore, the majority of educators should grasp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ractical education and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n the new era, and constantly broaden the dimension of practical innovation while meeting the needs of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hemselves and social development, so as to realize the vigorous development of practical education in innovation.
Keywords: university; practice education; system; ecology; development
随着时代的变迁,人类实践活动日益丰富,人的认识已逐渐从“片面化世界观向系统化生态世界观转变”[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种特殊的实践活动参与社会的发展进步并成为社会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作为上层建筑的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客体、介体和环体等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也将随着时代环境的变化发生变化。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加速演进,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既面临严峻的挑战,也迎来了重大机遇。2021年,中共中央 国务院在《关于新时代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中强调,“要构建共同推进思想政治工作的大格局”,这是新时代背景下,党和人民对高校“如何培养人”的根本要求。高等教育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摇篮,也是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时代新人”的主力军。在此背景下,高校已作为一个自组织体参与社会大系统的发展演进,而高校实践育人工作作为高校系统的子系统,在参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中既有自身的发展特点,也与高校系统及社会大系统有着密切的关联。由此,在新的时代场域中,研究系统思维视域下高校实践育人系统的生成逻辑就有迹可循,有据可依。
一 “整体关联性”促进实践育人系统的和谐统一
马克思和恩格斯认为,一切事物、过程,以至于整个世界都是相互联系与依赖、相互作用与制约的系统整体,因此,“整体关联”既是实践育人系统中各要素、结构、功能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的关系,又是其对外部环境发展变化做出良性反应的根基。
一方面,系统具有主动和环境建立最优关系的性质[2]。在实践育人系统中,教育的主体、客体等相关要素的整合与流动,促使优质资源在组织间快速流动,整个系统在育人过程中产生“价值增值”。“人的需要蕴藏着思想政治教育一切矛盾的萌芽”[3],当外界环境发生变化,育人系统结构随之发生动态性调整,在育人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整体关联性将受到相应的影响。在新时代,社会成员在权利和义务方面已发生重大调整,当代青年的主体意识明显增强,高校实践育人的生态环境已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因此,作为长期置于“大系统”的特殊的实践结构,既要满足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强化立德树人的工具效能,又要坚持以人为本,发挥实践育人在促进社会发展进步、文明和谐中的重要作用。从高校实践育人系统生成的整体性上看,育人环境的变化为思想政治工作方法和内容的改革与创新创造了积极的外部条件,为高校实践育人提供了时代语境。如果将育人环境作为一个整体来考量,那么在其内部,校风学风、人文艺术等都将随着时代语境的变化发生不同程度的改变,因此,育人目标、任务、内容和方法等也将随之调整,这不光是外在的形式改变,更多的是在实践育人过程各环节上的调整,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与育人环境长期互动互促的结果。而这些变化,在某种程度上共同构成了一个不断变化着的整体,这就是实践育人的整体性。割裂大学生“双创”教育与专业教育的关联,片面强调“双创”教育的通用性,忽略学生在专业领域的潜能,其结果必然导致专业教育与“双创”教育相脱离。因此,有必要将涉及的各实践要素作为一个整体来考量,将实践育人系统与社会大环境系统结合起来,从考量系统整体到关照局部要素,实现宏观与微观、整体与部分的和谐统一。
另一方面,从人与环境的关联上看,人是通过劳动实践满足人的本质在社会关系中的体现。实践育人过程中,教育者和受教育者是在育人环境中激发内在活力,重塑人的独立品格,培植人的自主精神,使其在不断的实践过程中获得独立、丰满、成熟的价值特性。因此,在着眼于全面提升人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的同时,有必要从人及其赖以生存的环境上把握人的实践和提升过程,毕竟,内部及外部生态环境的影响对人的成长发展具有重要作用。从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角度来看,在实践中大学生的独立意识、自主意识、主动意识逐渐凸显,他们作为系统主体发挥的“活跃性”作用更加明确,因此,随之产生的匹配性工具、手段等逐渐成为教育引导他们成长发展的重要桥梁。随着新时代语境的改变,新时代大学生逐渐呈现“个性化和多样化”[4]的特点,这就要求广大思政工作者要精准把握这种差异性,从学生成长发展的实际需要出发,创新实践育人的工作方法。从这个意义上来看,只有深刻认识世情党情国情的变化,深入分析新时代大学生成长发展的真正需要,深刻把握社会对人才新的要求,高校实践育人工作才能做到有的放矢,并逐渐进入良性的演进状态。
高校实践育人工作的“整体关联性”体现了以协同性为需求导向的目标性和行动性的统一,是时代实践育人工作发展规律的深刻把握。实践育人工作是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部分,依托实践育人思路开展思想政治工作,能够有效地促进高校形成系统科学的、多维联动的实践育人机制,健全和完善实践育人保障长效机制,使人的成长发展与高校高质量人才培养同频共振,为形成科学有效的实践育人矩阵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环境和发展演进空间。
二 “纵横交叉性”促使实践育人系统受到多重因素影响
任何复杂的系统构成都具有交叉性。从客观上分析,在复杂的结构系统中,存在不同层次、不同程度的交叉,在系统运转过程中会形成复杂的网络结构。由于高校实践育人工作是一项涉及多方面的复杂的系统工程,因此,整个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也必然存在相互交织、相互作用的过程。
从纵向上看,上一级组织机构(单位、部门)与下一级组织机构(单位、部门)的交叉性,如高校学工部门与某一院(系)之间学生管理之间的从属性等。上级主管部门对下级的政策制定、统筹规划等,下级部门的具体落实、组织保障等。如在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建设中,对新时代大学生的生涯发展力、职场通用能力、专创融合实践能力、创办企业的能力目标的制定,是依次递增、逐步增强的过程。不同专业、不同年级的实践育人目标应有纵向顺接的关系,既要关注目标设定的统一性,还要充分把握目标体系的层次性。因此,目标、任务的渐进性特点决定了教育的发展过程是逐级递进、能力增强的过程。同时,在某一创新实践领域,对新工艺、新技术的改造和升级,也体现了实践主体自我认知与提高的过程,既是个人对于新技术手段的适应和升级,也是对新环境的适应与调整。在实践育人过程中形成的纵向关系是实践育人工作进程的清晰主线。不同学科、不同阶段的大学生具有不同的成长发展需求,因此,从这个意义上,实践内容的目标体系建设、内容体系建设,也应是循序渐进、层层递进的。这种结构关联上的纵向关系的形成表明,各结构要素间存在层级关系,系统与系统之间、系统与各要素之间也存在这种关系,这既是系统发展演进的关键线索,也是人成长发展的核心脉络。
从横向上看,在实践育人的外生态环境中,一定时期区域环境的经济生态、政治生态、文化生态和社会组织生态等对育人的主体产生重要的影响。通常这些宏观要素的影响,是作为实践育人的外生态环境自成体系。当外部生态结构和功能发生改变,内部的结构和功能也会产生或多或少的影响。在内生态环境中,教育的主体、客体、介体等因素相互补益,相互影响,既保持了各参与要素自身的结构和特点,又联合其他要素成为一个系统。如涉及实践育人的各部门之间的功能和职责上的交叉,在工作任务、内容方面的相互补充等,促使实践育人形成合力,发挥协同效应。以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为例,建立以创新创业学院为管理中心,以学工、科研、教务、团委和就业等相关部门为有益补充创新创业工作机制,共筑“双创”育人共同体。在实践育人项目具体执行过程中,目标体系建设、任务体系建设、内容体系建设和考核体系建设等都是协调有序地在宏观原则和总体目标的指引下依次展开。各部门职责分工明确,任务既有分离又有融合,共同形成相互补充的完整体系结构,各部门间的分工与协作就是各参与要素横向关联的有效印证。在整个大思政体系的建设中,文化育人、管理育人、科研育人及资助育人等协同发展,并与实践育人形成合理的横向结构,共同促进整个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系统的稳定与平衡。需要关注的是,在十大育人体系中,实践育人是其中一个子系统,因此,在整个育人系统中,实践育人系统与其他系统之间也存在横向交叉的关联,既有其自身的发展特点,又与其他育人系统相互作用,协同推进,共同构成整个育人系统,这就充分体现了高校育人工作的协同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