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式现代化融入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的具体应用
作者: 张泓林 于泳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与中国近代史研究(1949-1966)”的阶段性研究成果(21FZSB019);山东省高等学校青年创新团队中国石油大学(华东)“中华优秀史学传统‘双创’研究”创新团队成果(无编号)
第一作者简介:张泓林(1990-),女,汉族,安徽芜湖人,博士,副教授。研究方向为中国近现代史、中共党史研究。
DOI:10.19980/j.CN23-1593/G4.2024.12.028
摘 要:四方机厂的百年历史,高度契合中国式现代化的演进历程,在微观视角透视中国式现代化的教学实践上和实现“八个相统一”教学目的上具有明显优势和可行性。依托已有的章节内容,借助实践教学、VR虚拟技术等,通过历史观的价值引导、问题意识的针对性引导、实践教学的认同感引导,以问题为中心、以四方机厂百年历程为载体,构建历史情境,可以拉近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与学生之间的距离感,使学生深刻认识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进程和理论内涵,利用地方史、微观史与中国近现代史的宏大叙事相结合,实现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的教学目的。
关键词:四方机厂;中国式现代化;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思政课教学;教学研究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4)12-0116-05
Abstract: The century-old history of the Sifang Machinery Factory is highly in line with the evolution of Chinese modernization, and has obvious advantages and feasibility from the micro perspective of the teaching practice of Chinese modernization and the teaching purpose of "eight unification". We can rely on the existing chapters to build a historical context, with the help of practical teaching, VR virtual technology, etc., through the value guidance of historical view, through the targeted guidance of problem consciousness, through the identity guidance of practical teaching, and through the problem as the center and the hundred history of Sifang Machinery Factory as the carrier. This can not only narrow the distance between the course of Outline of Modern Chinese History and students, but also enable students to deeply understand the historical process and theoretical connotation of Chinese modernization. At the same time, we can also use the combination of local history, micro history and the grand narrative of modern Chinese history to achieve the teaching purpose of the Outline of Modern Chinese History course.
Keywords: Sifang machinery factory; Chinese modernization; Outline of Modern Chinese History; teaching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 teaching research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深刻阐述了“中国式现代化”这一重大时代命题。将中国式现代化的内涵和本质要求融入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以下简称“纲要课”)教学过程,讲清楚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逻辑与理论意义,深刻理解“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性,是新时代思政课教学改革的重要课题。本文以四方机厂①作为切入点,围绕中国式现代化如何能更好地融入纲要课、如何借助微观史案例透视宏观历史叙事并提升思政课的亲和力和实现“八个相统一”等重要问题作一具体的探讨,抛砖引玉,就教于方家。
一 纲要课教学中四方机厂百年历程融入中国式现代化的可行性分析
(一) 契合纲要课的教学目标,明确课程的主题、主线,增强课程的亲和力,实现灌输性和启发性相统一
首先,纲要课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引导学生“认识近现代中国社会发展和革命、建设、改革的历史进程及其内在规律[1]”。四方机厂从最初的德国人修筑,到日本人占有,再到被南京国民政府接管,最后到新中国成立后回到人民的手中,其百年历程可视为一部中国近现代社会变迁的微观缩影。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讲好思政课“要注重启发式教育,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思考问题,在不断启发中让学生水到渠成得出结论[2]”。以四方机厂厂史和今天迅猛发展的高铁对比作为问题生发点,通过启发式思考引导学生思索:新中国成立前已有40年厂史的四方机厂,为什么只能完成简单修理工作?底子薄、基础弱的四方机厂,为什么在新中国成立后短短几年就自主研发成功新中国第一台国产蒸汽机车,实现了从简单修理到独立制造的飞跃?通过丰富的史料作情景式还原,使学生主动探寻分析问题,了解四方机厂百年历程背后折射出的中国近现代的社会变迁,引导学生从四方机厂发生的翻天覆地变化中总结出隐含的历史发展规律。
其次,通过1949年前后四方机厂的发展状况的对比分析,挖掘历史细节,微观、细致地呈现四方机厂在自主创新与科技进步方面发生的巨变。通过“深描”式的叙事策略,特别是新中国成立后四方机厂被人民接手后的飞速发展情况,以及改革开放后高铁技术进一步走出国门、走向世界的具体过程和历史细节,营造体验式、沉浸式的历史情境,增强亲和力,引导学生得出历史结论,加深学生对纲要课教学目标中“四个选择”必然性的理论理解,加深对“四个选择”的认同感。
最后,探寻四方机厂不断打破技术壁垒创造出无数个新中国第一、引领全球高速动车组技术潮流背后内在逻辑,以启发式思考回应“新时代之问”(“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四方机厂的这些科技成就,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取得的。四方机厂的发展历程,是对“三问”最好的回应。利用史实构建的鲜活历史场景回答“新时代之问”,可以让学生更加深刻地领会和认可纲要课教学目标中,更加坚定不移地“在中国共产党坚强领导下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不懈奋斗[1]”。
可见,将四方机厂的百年历程作为纲要课的教学资源,加以整合分析利用,是与纲要课的教学目标完全契合的,且沉浸式的历史情境、启发式思考和师生合作探究的模式更容易让学生水到渠成地得出结论,深入对纲要课中理论的理解,达到灌输性和启发性相统一的效果。
(二) 契合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主线,有利于多元呈现中国式现代化的探索历程,实现统一性和多样性相统一
教师在授课中,怎样引导学生加深对中国式现代化具体内容的理解,如何将这个宏观概念性的问题讲透彻,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是纲要课面临的一个难题。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思政课的教学目标、课程设置、教材使用、教学管理等方面有统一要求,但具体落实要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因材施教,结合实际把统一性要求落实好[3]。而微观案例教学因地制宜,有利于多元呈现历史视野,使学生在微观视角中获得多元化的历史认知,并在丰富的历史事实中完成意识形态的引导。因此,选择具有代表性的典型案例,将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要素转化成具体的历史事件,提升学生对中国式现代化主要内容的感知力,是实现“统一性和多样性相统一”的重点。而四方机厂正是这样一个极好的教学案例。
首先,从中国式现代化的主要内容来看。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从人口、人民、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人与自然、道路发展等[4]方面,阐释了中国式现代化的主要内容。而四方机厂作为中国近现代工业企业的典型代表,其如何一步一步实现自身现代化发展的过程,与中国式现代化的主要内容高度耦合。通过对四方机厂在新中国成立后的不同时期取得的成就的介绍、对四方机厂如何不断突破技术瓶颈的介绍、对如今高铁对百万人口城市如何一步一步达到95%覆盖率的介绍、对中国高铁技术怎样惠及他国的介绍等,不仅能够更加直观地展现出中国式现代化的阶段性成就,而且也能更加清晰明了地厘清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进程。
其次,从中国式现代化的五个原则来看。习近平总书记从“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深化改革开放”“坚持发扬斗争精神[5]”这五个方面,强调了中国式现代化需要坚持的原则。对于这些原则的讲解,不能是干巴巴的灌输,或是机械式的生搬硬套,更应该是让学生感同身受地领悟透为什么要坚持这些原则?其意义到底重大在何处?以四方机厂的百年历程作为历史载体,通过对比德占、日占、南京国民政府时期四方机厂与新中国成立后四方机厂的新旧面貌、发展方向、发展效果、经营理念和科研技术等,通过展现新中国成立后第一代四方机厂工人们攻坚克难的斗争精神,通过这些具体数据、具体事例,让学生在主动思考、主动观察、主动分析中,透过四方机厂走向成功、逐步实现了现代化的微观视角,领会中国式现代化五个原则真正的落脚点所在。
最后,从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内涵来看。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就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6]”。这一具体内涵,其实也就回答了中国式现代化依靠谁?为何要实现?怎样能实现?有何特征?等一系列问题。只有先深入了解了这些问题,才能更好地理解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内涵。但这些问题的本身,又都是一些抽象的知识理论,这就需要借助一定的人、事、物,在一些生动的历史情景再现中,将抽象的知识灌输转化成具体的、实际的感悟,进而升华对理论的认知度。四方机厂的百年历程恰好可以成为连接这一“具体的、实际的感悟”的媒介。通过对晚清、民国时期的四方机厂为什么实现不了现代化的分析;对为什么只有在新中国成立后四方机厂才能取得技术突破的探讨;对四方机厂在之后发展中遇到什么困难的展现;对四方机厂又是在坚持了怎样的发展方向和发展道路中再次实现飞跃的剖析;对四方机厂在国际合作中坚持的怎样的原则的解析等,进而向学生更好地呈现这些“为什么”“怎么样”中蕴含的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内涵,以及中国式现代化彰显出的中国特色。
二 纲要课教学中四方机厂百年历程融入中国式现代化的具体理路
(一) 历史观的价值引导:唯物史观的有机嵌入,提升对纲要课和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认知和价值引领
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强调,“马克思主义始终是我们党和国家的指导思想,是我们认识世界、把握规律、追求真理、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我们要全面掌握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7]”。始终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不仅是纲要课教学需要坚持的方法和原则,同样也是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指导思想方法。就当前纲要课教学实际来看,当代大学生,特别是理工类的学生,他们对于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掌握和运用,相对比较薄弱,容易受到历史虚无主义的侵害。如在授课过程中,从与他们的生活、学习等息息相关的案例入手,则更能提升他们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认知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