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强国战略背景下研究生心理育人的意义、困境及对策
作者: 周媛 滕影摘 要:心理育人是“十大育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事关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成效。在新时代围绕建设教育强国的战略要求,高校研究生心理育人承载着培育时代新人的价值指向,更是培育高层次创新人才的前提保障。近年来,各高校更加重视研究生心理育人工作并取得一定成效,但仍面临着对育人内涵的把握不够精准、对育人对象的研判不够深入、对育人体系的构建缺少支持保障等问题。基于此,该研究立足高校工作实际,在推动心理育人的科学实践、激发育人对象的内生动力、实现育人主体的一体联动等方面深入考量,为实现高质量研究生培养的心理育人工作模式提供路径参考。
关键词:教育强国;立德树人;研究生;心理育人;高质量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4)14-0005-06
Abstract: Psychological education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Ten Education" system, which is related to the fundamental task of moral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n the new era, surrounding the strategic requirements of building a powerful education country, the psychological education of graduate student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carries the value orientation of cultivating new generation, and is also the prerequisite guarantee of cultivating high-level innovative talents. In recent years,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pay more attention to the psychological education of graduate students and have achieved certain results, but they still face problems such as the lack of accurate grasp of the connotation of education, the lack of in-depth research and judgment on the object of education, and the lack of support and guarantee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education system. Based on this, this study is based on the actual work of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nd gives in-depth consideration to the scientific practice of promoting psychological education, stimulating the endogenous motivation of students, and realizing the integration of the main body of education, so as to provide a path reference for the realization of the working mode of psychological education of high-quality graduate students.
Keywords: a powerful nation in education; fostering character and civic virtue; graduate students; psychological education; high quality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深入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培养造就大批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人才……努力培养造就更多大师、战略科学家、一流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青年科技人才、卓越工程师、大国工匠、高技能人才”。研究生教育作为国民教育体系的顶端,是培养高层次专门人才的主要途径,是国家人才竞争的重要支柱,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核心要素。培育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人才,首先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必须拥有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健康心态。然而,伴随着日益严峻的竞争环境和更高质量的发展要求,研究生的心理问题日益突出。夏祥伟等[1]对全国30多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171所高校的8 208名研究生进行了全面健康实证研究,发现研究生心理问题占比达到56.91%,问题明显、令人担忧,71%的研究生认为科研学习和生活压力非常重,高达78%的研究生偶尔,甚至完全不参加体育锻炼。2020版“心理健康蓝皮书”《中国国民心理健康发展报告(2019—2020)》发布,对研究生群体的心理健康问题及影响因素进行了专题调查,调查结果表明,35.5%的研究生可能有一定程度的抑郁表现,60.1%的研究生有焦虑问题。从近几年国内研究生心理健康状况的研究来看,心理压力状况主要表现为抑郁、焦虑、人际关系敏感甚至危机事件的发生等,心理压力来源主要包含学业、就业、经济和导师关系等,心理压力产生的影响表现为心理抑郁、学习科研状态不佳和休学倾向[2-4],需要及时进行心理干预和支持。
从研究生心理健康问题的来源和表现来看,更加复杂而多元,加强研究生心理健康工作不仅仅是强化心理咨询和危机干预,应当视为育人的重要内容。教育部2017年12月发布《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以下简称《实施纲要》),明确将心理育人纳入“十大育人”体系。2020年4月,教育部等八部门发布了《关于加快构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的意见》,再次强调了心理育人在思想政治工作体系中的重要作用。新时期下,厘清研究生心理育人的重要意义,认清工作中存在的现实困境并探索应对策略,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服务国家人才强国战略的题中应有之意。
一 新时代研究生心理育人的重要意义
根据《实施纲要》的任务要求,心理育人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的重要部分,坚持育人导向、突出价值引领,强调通过将心理学方法融入育人全过程,培育师生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健康心态,促进师生心理健康素质与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协调发展。面向新时代高质量研究生教育的要求,心理育人是为党和国家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的必要条件,是实现研究生教育强国的重要支撑,更是自主培养高层次人才的前提保障。
(一) 培育时代新人的必要条件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首次提出了培育时代新人的重要论述,科学回应了“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重大科学问题。研究生是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和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对象。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心理育人是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手段,因而具有明确的价值属性,为培育时代新人做贡献。时代新人是新时代应对新情况、化解新矛盾、解决新问题的新生力量,不仅要有坚定的理想信念和丰富的知识储备,更要有健康而强大的心理。研究生心理育人是教育者运用心理健康的方法,针对研究生教育这一特殊阶段可能存在的特定问题和高质量教育的特别要求进行积极的心理引导,从而提升师生的心理品质、促进人格健全,这是研究生正确理解、有效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前提[5]。面对新时期,研究生心理育人蕴含了鲜明的价值指向,是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世界观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研究生的认知结构,推进研究生心理健康素质与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协调发展,帮助其建立应对复杂环境的良好心态,并推动完成培养造就适应党和国家发展需要的大批德才兼备高层次人才的教育过程。
(二) 实现教育强国的重要支撑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建设教育强国,是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战略先导,是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重要支撑,是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有效途径,是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研究生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的顶端和高等教育的神经中枢,也是教育强国建设的制高点,其发展水平是国家发展水平和发展潜力的重要标志[6]。新时代背景下,研究生教育强国建设必须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实现高质量和内涵式发展,这就意味着不仅要提高研究生教育人才培养质量、科研成果质量、社会服务质量,更要重视研究生教育内容、理念、文化和精神的丰富与完善。研究生心理育人则体现了在充分把握研究生成长规律、教育特点的基础上的内涵式教育。研究生心理育人以促进成长和发展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为其建立丰富的精神世界和文化氛围,通过内部能力的提升为成长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从而提高研究生对培养过程的满意度,促进其全身心投入到学习与科研中,实现研究生教育与个人全面发展的和谐变奏。此外,通过心理育人作用的发挥,帮助研究生建立良好的心理素质和适应社会的能力,是研究生教育应对日益紧迫的当代国际竞争的使命,也是研究生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内涵要义。
(三) 培育高层次人才的前提保障
新时代研究生教育是衡量一个国家高等教育竞争力的关键标志,更加强调创新精神的培养、创造能力的培育。研究生心理育人是研究生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题中应有之义,是培育高层次人才的前提保障。新时代研究生心理育人是在尊重学生成长成才规律和心理发展规律的基础上,把心理学原理与方法渗透到育人全过程,在为研究生解决心理困惑的同时,促进研究生形成平和稳定的性格特质,帮助其建立健康良好的心理素质,从而提升学生的抗压能力。高质量研究生教育需要培养高层次人才,产出原创性、颠覆性科研成果,而这些成果的产出,不仅需要研究生掌握高水平的知识和技能,更需要拥有强大的内心和顽强的毅力。特别是在面对科研逆境、挫折和坐“冷板凳”的时候,学生能够通过各种方式进行自我调节、自我激励、自我修复,从而持续拥有攀登科研高峰的内驱力和行动力。此外,研究生心理育人是“三全育人”的重要延伸,从“全员育人”角度出发,需要建立辅导员、导师、高校管理教师和心理健康教师组成的协同育人体系,在各环节为研究生心理问题的解决、积极品质的发展以及主观幸福感的建立起心理育人的作用。
二 研究生心理育人的现实困境
当前,“00后”已经逐步升级为研究生的主要群体,无论在思想、心理还是行为特点上都有着鲜明的时代特征。随着时代的发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难点之一即在于学生特点和诉求的不断变化。因此,加强对研究生群体的精准研判,才能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一) 对育人内涵的把握不够精准,育心与育德相结合的要求实践不足
研究生心理育人,其育人主体主要是导师、辅导员、心理健康教育中心教师,以及参与教育管理的教职员工。从现实情况来看,育人主体对心理育人的理解还仅仅停留在预防和干预心理危机事件发生的层面,对“育心与育德相结合”工作原则的把握不到位。主要体现在几个方面:一是作为研究生第一责任人的导师,对心理育人的理解仅停留在心理危机的识别和干预层面,价值引领和人文关怀的部分缺失。通常在科研学习的过程中,学生表现出拖延、效率低下之后,导师才会关注到其心理问题的存在。二是研究生辅导员,具备一定的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储备并掌握了心理危机干预的技术和方法,但是如何将育人的价值引领要求前置,特别是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有机融合,及时为研究生存在的因生命意义迷茫、价值观扭曲、感情生活困惑等产生的心理问题做深层的答疑释惑,尚未能很好地理解和实现。三是心理健康教育中心的教师育人意识不足,更多以心理学科技术解决心理咨询的问题。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在具体心理疏导技术方面的学科支撑不足,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在某种程度上与思想政治教育疏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