渠道管理课程思政教学设计与实施策略研究
作者: 潘斌摘 要:高等学校的教学实践表明,高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指导,也是完善“三全育人”和构建育人体系的根本遵循。该文从课程思政的时代价值为切入点,以渠道管理课程的思政元素融入设计与实施为例,探索将思政元素融入专业教学,落实教书育人内涵于课堂教学与实践的环节之中,从而真正使学生未来能以高境界、真学识服务国家与社会的中国式现代化发展。
关键词:课程思政;教学设计;渠道管理;立德树人;实施策略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4)15-0189-04
Abstract: The teaching practice of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shows that holding Xi jinping's socialist thought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in the new ear is an important guidance for implementing the fundamental task of building morality and cultivating people, and it is also the fundamental follow to improve the "three-round education" and construct the education system.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ear value of curriculu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This paper takes the integra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lements of Channel Management course into the design and implementation as an example to explore the integra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lements into professional teaching, and to implement the connotation of teaching and educating people in classroom teaching practice, so as to truly enable students to serve the country and society in Chinese path to modernization with high realm and true knowledge in the future.
Keywords: curriculum ideology and politics; teaching design; Channel Management; foster character and civic virtue; implementation strategy
纵观古今中外,每个国家的高等教育总是要肩负重大使命和神圣责任[1]。新时代,我国高等教育要肩负起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人才支撑的使命。课程思政从教育的核心切入提出了育人理念,其是由教育规律和教育本质决定的。从教育的规律来看,课程思政符合循序渐进、德智体相克相济及外部适应性的规律;从教育的本质来看,课程思政符合培育以德为先的全面发展的人的价值目标;从教育的根本任务来看,课程思政符合党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立德树人的教育方针。因此,高等学校开展课程思政是对习近平总书记一系列新要求、新论断的落实,也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构建“三全育人”格局,将思想政治工作体系贯通于人才培养体系,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一流大学建设的根本举措[2],具有新时代思政教育创新性发展的时代意义和现实必然性[3]。
一 高等学校开展课程思政的时代价值
习近平总书记在清华大学建校110周年校庆即将来临之际,来到清华大学考察时指出:“我国高等教育要立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心怀‘国之大者’,把握大势,敢于担当,善于作为,为服务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贡献力量。[4]”高等学校肩负着为党和国家铸魂育人之重任,应把立德树人的坚定性、针对性、实效性立于时代背景之下。
从铸魂育人的高度上看,我国高等教育培养的是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其深刻回答了“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性问题。与传统思政课比较,课程思政不再是一味传授专业知识的课程,而是成为将所有课程作为新时代育人的主渠道,要内化专业知识与思政元素的有机融合、强化理想信念教育和价值引领。因此,要按照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育人标准,将立志为家国奋斗终身的人才培养任务与润物无声的立德树人目标一以贯之,在实现铸魂育人层次提升基础上,落实课程思政建设所蕴涵的境界与情怀。
从寓德于课的深度上看,课程思政建设的逻辑思路充分体现了把思想政治工作贯通人才培养体系的可能与价值[5]。新时代新要求下,高等学校亟待解决的一项重大工作是,如何将思想政治工作体系与人才培养体系高质量的有效贯通。课程思政以授课教师为桥梁和纽带,形成“专业知识+授课教师+思政元素”一体化切入,通过教学全过程的思政教育深度参与,从力度和深度上重构思政工作体系与人才培养体系,从而培养真正符合新时代党和国家需要的后备人才,全面提升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
从教育效能的广度上看,切实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实现“三全育人”新格局是课程思政的重要内容。课程思政是一项系统工程,强调全员、全程、全方位都肩负育人的职责,通过联合授课、多维导师、实践育人等形成育人的合力,多层次激发育人动力,有助于客观上实现“立德树人”的育人效能、“双一流”的强校效能、“教育现代化”的质量效能,为世界教育发展贡献中国智慧、中国经验、中国方案奠定坚实基础[6]。
新时代高等学校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径之一就是加强课程思政建设。本质上,课程思政就是通过教育各环节的协同,把知识目标和育人目标有机统一,内化立德树人于教育和管理的各个层面,在多元统一的基础上打造有高度、有深度、有广度和有温度的课程思政模式,实现“知识传授+价值塑造+能力培养”的纵横交错式的育人合力,促进践行时代价值的大思政格局的形成。
二 思政元素融入课程的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设计不仅是课程教学的重要环节之一,更是思政元素融入专业课程的关键点[7]。如何坚持主导性和主体性相统一,如何坚持灌输性和启发性相统一,如何坚持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思考问题,其关键在于明确的教学目标设计指引下,将思政元素与专业知识有机融合。
教育部于2020年印发的《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中明确指出,经、管、法类课程“要在课程教学中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要帮助学生了解相关专业和行业领域的国家战略、法律法规和相关政策,引导学生深入社会实践、关注现实问题,培育学生经世济民、诚信服务、德法兼修的职业素养”[8],并从内容安排上给出了具体要求,即“课程思政建设内容要紧紧围绕坚定学生理想信念,以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爱人民、爱集体为主线,围绕政治认同、家国情怀、文化素养、宪法法治意识、道德修养等重点优化课程思政内容供给,系统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法治教育、劳动教育、心理健康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8],落实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以此为总指引开展渠道管理课程思政的课程目标设计。
(一) 聚焦正确价值观引领,展现学生青春担当
大学时期正是学生“三观”形成的重要时期,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是高等学校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的重要职责。专业课程的价值观引领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补充,有助于学生专业知识与正确价值观协同共进,特别是面向新时代,更需要在专业课程中以中国国情和中国发展路径为背景,立足中国经济和企业渠道管理实践,导入本土优秀渠道管理案例,讲好中国企业营销渠道故事和方案,体现本土学术思想和学术贡献,引导学生感悟实践、阐述内在相关理论,以此彰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特质,为培养民族自豪和自信奠定坚实基础,让学生能勇敢肩负起时代赋予的国家发展和民族复兴的神圣使命。
(二) 拓展理论与实践视野,引导学生独立思考
渠道管理课程融入思政元素不是简单的“思政+课程”,其目的是要培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渠道管理和应用人才,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中国渠道管理理论的框架体系构建。我们需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学生提升自身素养,批判性地理解西方渠道管理理论和思想,并据此在渠道管理实践中就中国国情和企业实情进行独立思考,从而提升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便更全面、深刻地理解渠道管理在中国的最新发展,最终才能实现渠道管理在实践中的创新与发展。
(三) 培养科学思维方法,助力成长成才成人
运用深邃的历史思维、严密的辩证思维、宏阔的战略思维、强烈的创新思维、整体的系统思维、清醒的底线思维和规范的法治思维七种科学思想方法,有利于增强工作的科学性、预见性、创造性[9]。渠道管理课程的背后是一种观察中国渠道现状的方法,在讲授专业知识求真、触情的同时,可以通过传递价值让学生不断完善自己看待世界、思考问题的方式,让科学的思维方法引导学生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并在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的基础上,帮助学生心智成长、专业成才、精神成人。
(四) 注重教师学习提升,推进思政价值影响力
教师作为课程思政的参与者和重要载体,其视野、观念、思想及能力是承载思政教育功能有效性的关键。在推进课程思政过程中,高校教师要自觉提高立德树人、高质量培养人和自强的意识,在讲授专业知识时,不仅要强化对自身人格品格的持续提升,带着强烈的情感和使命感,拓展自身与时俱进的思想和观念,而且要在一言一行中将自身发展、学生培养、社会主义事业进行融合,以奠定全新育人的坚实基础。同时,高校教师通过将专业知识具体化与思政教育目标化相结合,利用课程思政教学创新及思政元素扩展,整合教学资源,以保证课程思政的教育形式和教学内容的支撑力。
三 渠道管理课程思政的具体设计及实施
渠道管理课程是高校经济管理类专业学生的专业基础性、实践型课程,包含了知识目标、能力目标、育人目标三个目标,其遵循将课程思政融入课堂教学建设的全过程,深入梳理和挖掘专业知识内容与思政元素的融合,达到润物细无声的育人效果。在具体教学过程的环节设计中,渠道管理课程以含思政元素的教学内容展开,思政覆盖了学生学习的各个环节,做到“每节课有思政”“线上线下有思政”“课前课中课后有思政”“考核评价有思政”,同时,将强调“四率”(即到课率、抬头率、点头率和弹幕率)体现在授课的不同环节和不同平台上,既达到课程知识的具体化,又达到思政教学的目的。
(一) 渠道管理课程思政顶层设计的价值聚焦
课程标准是根据学科体系和人才培养方案编写的教学指导性文件,是教材教案编制及教学工作的主要依据,也是检查学生学业成绩和评估教师教学质量的重要标准[10]。结合课程体系、教学供给、学情分析及教学管理实际等,渠道管理课程从帮助学生了解专业和行业领域的国家战略、法律法规、相关政策的专业视角出发,以内容契合、系统设计、路径可行来搭建育人体系,将“中国式现代化”“青年红色筑梦”“端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科学创新创业精神”“社会责任意识”和“商业伦理道德”等思政元素融入其中,家国文明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创新发展观、责任担当观和道德法治观贯穿教学全过程,进而树立新的人才培养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