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入比较分析法的大学英语课程思政教学探索
作者: 刘世勇 周宏图 周烈红基金项目:湖北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新文科背景下的复合型国际化人才培养创新与实践研究”(2021ZA24);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教学改革研究项目“大学英语课程思政教学体系与示范团队建设”(2022014)
第一作者简介:刘世勇(1970-),男,汉族,河北武邑人,博士,研究员,硕士研究生导师。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心理学、学生事务管理。
*通信作者:周烈红(1973-),女,汉族,湖北仙桃人,硕士,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研究方向为英语教育、英语语言文学。
DOI:10.19980/j.CN23-1593/G4.2024.19.004
摘 要:大学英语课程既要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译等语言综合应用能力,也要进行跨文化教育,服务中国文化对外传播。大学英语教材内容多来自西方的报纸、杂志、书籍等,对于中国文化涵盖较少。教师在课程教学中,自然导入与教材元素相关的中国姓名文化、饮食文化、职业道德和时代主题等,通过比较分析法的运用,引导学生培养家国情怀,树立和谐思想,弘扬敬业精神,增强政治认同。比较分析法在大学英语课程思政教学中运用的教育价值体现在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有利于大学生的正确价值观念的形成,能够弥补大学英语教材内容中中国文化元素的欠缺。
关键词:课程思政;比较分析法;家国情怀;和谐思想;敬业精神;政治认同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4)19-0013-04
Abstract: College English course not only undertakes the task of cultivating college students' comprehensive ability of language application in listening, speaking, writing and translation, but should also carry out cross-cultural education and serve the overseas publicity of Chinese cultures. With contents excerpted from Western newspapers, magazines, books, etc, Chinese cultures are covered little in college English textbooks. By applying comparative analysis, teachers can naturally introduce some Chinese cultures related to cultural elements in the textbooks, such as Chinese name culture, food culture, professional ethics and themes of the times, into College English course. Thus, students can be guided to cultivate patriotic sentiment, establish harmonious idea, expand professional dedication and enhance political identification. The educational value of comparative analysis i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eaching of College English course can be demonstrated in the following three aspects, helping cultivating students' critical thinking ability, helping forming students' correct values and making up for the lack of Chinese cultural elements in College English textbooks.
Keywords: curriculum ideology and politics; comparative analysis; patriotic sentiment; harmonious ideas; professional dedication; political identification
大学英语是普通高等学校通识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大多数非英语专业在本科教育阶段必修的公共基础课程,兼具工具性和人文性,既需要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译等语言综合应用能力,也需要进行跨文化教育,服务中国文化对外传播,因此在本质上具备思政育人功能。自课程思政理念提出以来,有些学者从理论上讨论了大学外语课程思政的必要性、具体内容体现、教学设计原则与实施建议等,强调要提高外语教师的育人意识和育人质量[1-2],对一线外语教师实施课程思政具有积极的指导意义。有学者对思想政治教育元素融入大学英语教学的路径进行了探讨[3],有学者探讨了“四个自信”视域下大学英语课程思政功能的实现路径[4]。有些学者从不同的课程入手,分析课程和思政教育的融合,对大学英语翻译教学中的思政融入进行了探索[5],对大学英语课程思政教育进行了实践[6]。学者们通过理论探讨与教学实践,积极推进了大学英语课程思政教学改革。
大学英语课程的教学目标不应仅仅限于让学生掌握英语这门工具、理解英语国家语言文化,更应该是为了在国际大舞台中学会讲好中国故事,宣传中国文化、中国智慧,以文化自信为主导,带动提升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各高校所使用的大学英语教材涉及社会、文化、教育和经济等诸多方面的内容,但是教材内容多来自西方的报纸、杂志、书籍等,对于中国文化等涵盖较少,不利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而大学英语课程各类教材作为跨文化交际的载体,应该成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纽带与桥梁。比较分析法是根据一定的标准,把彼此有某种联系的事物加以对照分析,并确定它们之间的异同关系、共同规律、特殊本质的思维过程和逻辑方法[7]。在大学英语教学中融入比较分析法,将中国文化元素丰富到教学内容中,能引导学生增强对中国文化的自信,充分发挥综合素质课程的隐性育人功能,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
一 融入比较分析法的大学英语课程思政教学实践
鉴于大学英语教材的选材内容偏重于文化输入,在姓名、饮食、劳动和战争与和平四个方面,教师运用比较分析法,在教学过程中引入中国文化元素、中国思想元素,通过中西比较分析,增强学生中国文化的学习意识,培养他们的家国情怀,树立和谐思想,塑造敬业精神,强化政治认同,使学生能正确看待中西文化,讲好中国故事,增强“四个自信”。
(一) 中西姓名比较分析,培养家国情怀
家国情怀是政治认同的重要表现,培养家国情怀就是要引导学生厚植爱国主义情怀,把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自觉融入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之中。中西方文化中都注重家国情怀,但由于历史进程的不同,社会制度的差异,科技发展的影响,中西方文化对于家国情怀的理解是不尽相同的。教学中结合教材内容进行中西姓名文化比较分析,可以加深学生的家国情怀。
《新世纪大学英语视听说教程》第1册的第一单元标题为:New Friends, New Faces[8]。在这一单元中,涉及进行自我介绍和介绍他人的口语训练。而关于该内容的视听说素材,以及素材中的角色都是欧美人。从这些视听说素材中,学生们能了解欧美人名字中姓和名是如何排序的。同时,学生们要进行自我陈述的口语训练活动,介绍的是他们自己的中文名和姓。
在教学的过程中,当学生们完成语言输入,进行语言输出时,教师可以使用比较分析法,引导学生去发现中西方(指英语国家)在姓名的组成部分和结构上存在明显差异。当代中国的姓名构成方式主要是:姓+名。而当代西方的姓名构成方式为:名+姓。但这只是停留在表层的显性不同文化,而在更深处,姓名这一简单的思政元素体现了中西方隐性的文化内涵,折射出中西方不同的家国情怀。从中西方姓与名的前后顺序可以看出,中国人“重姓轻名”,而西方人“重名轻姓”。这种姓与名的不同排列顺序是英汉文化差异的明显例证之一。在中国文化中,对于一个家族来说,姓氏维护着整个家族成员的关系,它代表的是群体。中国人将姓置于最前,体现了中国人将自己首先定义在整体关系中,然后在整体中才通过名来展现个体。这说明中国文化强调整体为先。中国人更看重集体利益,包括家族利益、国家利益,主张控制自我的欲望,反对极端个人主义和英雄主义,往往把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国家利益联系在一起,富于爱国和献身精神。而在西方,名置于姓之前,名代表的是个体。西方人更重视个体利益,以个人为中心,强调个人的尊严和价值。
通过比较分析,既要让学生了解西方姓名文化和中西方姓名的差异,更要强化中国姓名文化所蕴含的集体为先与家国情怀,使学生认识到个人的前途和命运,总是同祖国、民族的兴衰荣辱联系在一起的,引导学生把小我深度融入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大我中,守正创新,自信自强,勇毅前行,让青春在党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绽放绚丽光彩。
(二) 中西饮食比较分析,树立和谐思想
和谐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容,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理念,培养和谐团结精神就是引导学生在发展过程中处理好自身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和谐关系,处理好人与人发展的和谐关系。中西方文化的历史都可以追溯到几千年之前。由于地域差异、价值观念、经济社会发展等原因,中西方的文化发展在许多方面呈现出了不同的面貌。结合教材内容进行中西饮食文化比较分析,可以强化和谐精神。
《新世纪大学英语视听说教程》第2册的第三单元的主题是谈饮食文化[9]。在该单元中,学生们通过视听材料可以了解大量的西方菜肴和食品的名称以及西方的饮食习惯。如西方人习惯吃大块的肉、汉堡、薯条、甜品和沙拉等,以肉食、生食、冷食为主。在餐桌礼仪方面,西方人更喜欢安静的用餐环境,认为用餐时间是私人时间,不喜欢被人打扰。西方人习惯分食,用刀叉。
在教学的过程中,鉴于学生们来自不同的地方,当输入材料为介绍西方菜品时,教师可以通过图片介绍、我说你猜等各种活动让来自祖国四面八方的学生们介绍自己家乡的特色菜肴。当视听材料为介绍西方的饮食习惯时,通过小组讨论、代表阐述,学生们可以了解更多中国不同地方的饮食习惯,中国菜肴的八大菜系,以植物性食物、热食和熟食为主,我们习惯用筷子,是聚食制。在学生们讲述了这些显性的中西饮食文化的不同之后,教师要就饮食更深的隐性文化内涵进行比较分析。西方人是一种理性饮食观念。相较于味道,更注重营养价值和健康搭配,在宴席上可以讲究餐具、用料、服务、菜之原料的形、色方面的搭配,但味道毫无艺术可言。中国人的饮食观念,讲究色、香、味俱全,蕴含了“和谐之美”。中西方的饮食习惯和餐桌礼仪也有明显差异,中国人喜欢热闹的氛围,常常在餐桌上进行社交活动联络感情。中国宴席,不管是什么目的,大家团团围坐,共享一席,从形式上造成了一种团结、礼貌、共趣的气氛。人们相互敬酒,相互让菜、劝菜,在美好的事物面前,体现了人们之间相互尊重、礼让的美德。这符合我们民族“大团圆”的普遍心态,反映了中国哲学中“和”的理念对人思想的影响。作为课堂活动之一,教师可以让学生谈一次自己和家人聚餐时的感受,从而加深对中国饮食文化包含的和谐团结理念的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