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课程与教学论专业课程思政教学探讨
作者: 王彦斌 王星月 苏琼 康淑荷 刘娟 梁俊玺
基金项目: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四新建设背景下专创融合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提升工程”(220505877264319);教育部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西北民族大学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2019SJYLZY-08);甘肃省高校课程思政示范项目“西北民族大学课程思政教学研究中心”(2021GSKCSZJXYJZZ-01);甘肃省高校课程思政示范项目“化学工程与工艺示范专业”(2021GSKCSZZY-01);甘肃省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四新建设背景下专创融合教育教学质量提升工程”(2021SJCXCYXM-01)、“精细化工创新创业教育教学团队”(2021SJCXCYTD-01);甘肃省高等学校省级线下一流课程建设“化学反应工程”(2020SJYLKC-11);西北民族大学化学学科创新团队建设“有机化学创新团队”(1110130139)、“化学教学创新团队”(1110130141);西北民族大学教育教学改革项目“化学反应工程课程思政示范课堂”(2022-24)、“精细化工产品合成及应用课程思政示范课程”(2022KCSZKC-26)、“精细化工产品合成及应用一流课程建设”(YLKC-175)
第一作者简介:王彦斌(1967-),男,汉族,甘肃会宁人,博士,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研究方向为课程与教学论。
*通信作者:康淑荷(1972-),女,汉族,甘肃兰州人,硕士,副教授。研究方向为有机化学、天然药物化学。
DOI:10.19980/j.CN23-1593/G4.2024.22.005
摘 要:“大思政”背景下研究生课程思政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战略举措,是培养高质量创新型人才的重要途径。针对当前化学课程与教学论专业研究生课程思政建设存在的问题,以化学发展史研究专题课程为例,构建化学发展史课程思政元素,基于成果导向教育理念,明确课程思政“三位一体”育人目标体系、设计并实施融入思政的教学过程和教学评价。问卷调查显示,该专业课程思政教育具有启智增慧和价值引领的作用,验证该实施路径和方法的有效性,为研究生专业课程思政教育提供一定的参考。
关键词:化学发展史;课程思政;教学设计;化学课程与教学论;大思政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4)22-0020-07
Abstract: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great ideology and politics", this education model for postgraduates is a strategic measure to implement the fundamental task of "establishing morality and cultivating talents", and an important way to cultivate high-quality innovative talents. In view of the problems existing in the postgraduate curriculu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nstruction of the current chemistry curriculum and teaching theory, this paper, taking the Special Topic on Chemical Development History as an example, constructs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lements, clarifies the "trinity" education goal system based on the OBE education concept, and designs and implements the teaching process and teaching evaluation integrated with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The questionnaire survey shows that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of this professional course has the role of enlightening and increasing wisdom and value guidance, which verifies the effectiveness of the implementation path and method, and provides some reference for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of graduate professional courses.
Keywords: History of Chemistry; curriculum ideology and politics; teaching design; Chemistry Curriculum and Teaching Theory; great ideology and politics
2020年教育部出台了《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指出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战略举措[1]。2022年8月教育部等十部门印发《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的工作方案》,指出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2]。截至投稿,知网主题词检索“课程思政”文献显示48 428条,其中师范生化学教学论课程思政5条[3-4],“研究生课程思政”471条,而有关化学课程与教学论专业课程思政知网未检索出,可见,研究生专业课程教学中课程思政教育研究尚未全面展开,迫切需要研究如何在研究生专业课程中“润物无声”融入思政元素,在研究生教育中讲好中国故事,培养研究生坚持用中国智慧、中国理论、中国思想和方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研究生教育肩负“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使命,培养既具备深厚学科知识、精湛专业素质,又能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5]。化学课程与教学论专业以学习、教学、课程、教学评价等为主要研究内容,培养具有专业知识、技能、素养的高层次研究型人才,化学发展史研究专题是该专业的专业选修课程之一,是化学与历史的有机结合,是人类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对大自然化学知识的系统描述[6]。“大思政”背景下要求教师构建优质课程思政教学资源库,笔者以化学发展史研究专题课程为例,充分挖掘课程思政元素,建立“三位一体”育人目标体系,基于成果导向教育理念设计融入课程思政的经典化学理论专题教学案例,力求开发化学课程的思政教学资源以及系统、可操作、有较高参考价值的课程思政教学实施思路,为其他相关课程资源库的构建和教学运用提供参考。
一 研究生化学课程与教学论专业课程思政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 研究生层面分析
第一,研究生阶段是学生价值观塑造的关键时期,虽然研究生的生理年龄趋于成熟,但多元化的社会环境对其心理影响较大,复杂的学业动机会引起多种现实困惑[7]。当代研究生都出生和成长于中国经济飞速发展的时期,思想政治教育不可避免地在此社会环境下受到忽视,同时在较大学术研究压力下可能还会出现学术造假、道德意识淡薄、社会责任感缺失等问题。第二,化学课程与教学论专业研究生有两个特殊性,从专业特殊性来看他们具有的学科背景大多是理科类,从高中就已经培养起来的逻辑思维能力使得他们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自觉程度与兴趣弱于文科专业学生,对“说教式”教育方式持抗拒、抵触的消极态度[8];从其未来职业特殊性看,将来可能从事教育行业工作,新时代教师职业规范要求必须坚定政治方向、自觉爱国守法、传播优秀文化、遵守学术规范、积极奉献社会、潜心教书育人,自觉做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以德育德的楷模。因此在教师职前阶段必须重视思政教育,搞好专业课程思政建设。
(二) 教师层面分析
在开展专业课程融入思政教育中,部分研究生教师对于专业课程是否具有思政教育功能心有疑惑,存在教学理念误区[9];或者由于教学、科研任务繁重,担心思政工作会占用太多课堂时间,认为思政教育与专业教学矛盾、对立,在教学中只注重专业知识传授,忽视专业课程的德育性;部分老师即使注重课程思政,但缺乏对“课程思政”内涵和功能的真正理解,将思政教育和课程知识传授简单嫁接,使之停留在表面而失去内生育德的深层含义。
二 化学发展史研究专题课程思政元素的挖掘与应用
本课程设置五个专题:专题一绪论,专题二元素,专题三经典化学理论,专题四现代化学理论,专题五化学学科发展。从中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思想、化学伦理精神、化学前沿,依据思政工作规律挖掘化学发展史研究专题课程中两个维度思政元素,严格、科学把好内容主题关;遵循教书育人规律,发挥教师主导作用;遵循学生成长规律,在“全过程”中助力学生成长[10],坚持求真原则,避免形式主义的课程思政[11]。
(一) 道德精神维度思政元素与专业课程相结合
绪论主题介绍中国历史上伟大的化学发明,例如造纸、火药、侯氏制碱法,是培养民族自豪感与文化自信的最好思政素材。在短暂的课堂教学中采用案例教学,例如在学习现代化学理论时讲述中国理论化学先驱唐敖庆先生毅然离美回国实现报国之志,投入国家建设的案例,以名人的家国精神熏陶研究生的爱国情怀。
在自主探究现代化学理论专题时,学生了解了卢瑟福与鲍林的小故事,卢瑟福放弃优渥条件离开麦吉尔大学,回到当时世界物理科研中心英国从事研究,完成自己的梦想。鲍林在科研生涯遭受大师冷遇与重重阻碍后仍坚定梦想[12],最终获得诺贝尔化学奖。教师引导学生成功归因于坚定的梦想,增强研究生立大志、成大才、担大任的前进信心[13]。
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让我们的民族从积贫积弱到富强繁荣,课堂教学中教师若泛泛而谈容易引起学生反感,而化学发展史学科中蕴含的名人案例正好成为专业课和思政教育结合的最好资源,通过列举真实生动的案例,让他们有得听、喜欢听、愿意听,有得做、愿意做、积极做[14]。学习化学学科发展专题时,研究生观看中国科学家们在艰苦、简陋条件下完成第一个人工合成胰岛素视频[15]、居里夫人在艰苦环境下经过3年零9个月从一吨矿渣中提炼出0.1克镭的小故事,体会任何伟大化学成就来源于奋斗精神,奋斗精神仍然是新时代个人和国家取得成功的重要因素。
挖掘化学领域“中国成就”与“中国创造”,讲好中国故事,增强“四个自信”,培养团队协作与创新精神、绿色环保意识、全球视野,以中国“新成就”“新成果”顺利引出思政元素“四个自信”,如学院科研团队发挥师生、团队协作精神,秉持绿色化学理念,在生物质材料综合利用及绿色转氢催化合成领域取得突破性进展[16];Meng等[17]研究人员发挥合作创新精神在串联有机太阳能电池中实现了17.3%的转化效率,书写了世界新纪录;2022年冬奥会,主办方中国坚持使用可降解生物材料聚乳酸(PLA)制成的绿色环保餐具(以玉米、薯类、农作物秸秆等可再生资源为原料发酵生产而来)[18],这些“中国成就”正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下人民团结协作、利用科技创新实现“双碳”目标的最好体现,让研究生坚定“四个自信”。
(二) 思维态度维度思政元素与专业课程相结合
辩证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用发展的观念看问题,既不形而上学,也不陷入诡辩的漩涡。学习绪论专题时可以让学生探讨化学发展的五个重要阶段,引导其自主思考和总结化学发展的特点。例如,从远古工艺化学时期到科学相互渗透时期,化学发展过程是一个螺旋上升的过程,体现出联系性、发展性,从而培养学生唯物辩证观、实践观和发展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