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文科背景下金融与理财课程教学创新实践探索

作者: 孙青茹 宋高燕 常红

新文科背景下金融与理财课程教学创新实践探索0

基金项目:经济学国家一流本科建设项目(YS24-YLZY-004);河北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与实践项目“双碳战略下大学生碳素养培育机制与路径研究——以《大学生碳素养与绿色创新》课程为例”(2023GJJG005);河北大学第十批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基于PBL+TBL双模式的经济学本科课程教学研究改革”(2023XJJG088)

第一作者简介:孙青茹(1993-),女,汉族,河北石家庄人,博士,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研究方向为区域经济及经济复杂性分析。

*通信作者:宋高燕(1987-),女,汉族,河北邱县人,博士,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研究方向为制度经济学、收入分配、数字经济学。

DOI:10.19980/j.CN23-1593/G4.2024.22.017

摘  要:该文以金融与理财课程为例,分析该课程的教学痛点,即学生内驱力不足、学习功利性强、认知能力参差不齐、课程特色育人意识差、实践创新联系难和评价方式单一六大方面。为解决以上问题,以新文科建设为指导,以学生为中心,该课程实施创新改革,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从重新梳理教学内容、多元化教学资源、模块化思政内容等方面重构教学内容;二是采用“漫画+视频+讲故事”“讲授法+研讨法”“游戏+模拟+案例分析”的模式改进教学手段;三是从学生的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角度提出过程性评价指标体系,完善教学评价方式。通过以上创新措施,教学取得良好效果,基本可以解决课程痛点问题。

关键词:金融与理财;教学创新;创新实践;新文科;过程性评价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4)22-0072-04

Abstract: Taking the course Finance and Wealth Management as an example,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teaching pain points of the course, that is, students' learning motivation is insufficient; students have strong utilitarianism in learning; students' cognitive abilities are uneven; the course has a poor sense of characteristic education; the connection between practice and innovation of the course is difficult; the evaluation method of the course is single. To solve these pain points, this course carries out innovative reforms taking the new liberal arts construction and student-centered as the guide, which is mainly reflected in three aspects. Firstly, the teaching content is reconstructed in terms of reorganizing the teaching content, diversifying teaching resources, and modularizing the content of thinking and politics. Secondly, this paper adopts various methods to improve the teaching methods, such as "cartoon + video + storytelling", "teaching method + seminar method" and "game + simulation + case study". Thirdly, this paper improves the teaching evaluation methods by proposing a process evaluation system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tudents' intellectual and non-intellectual factors. Through the above innovative measures, we have achieved good results and can solve the pain points of the course.

Keywords: Finance and Wealth Management; teaching innovation; innovative practice; new liberal arts; process evaluation

我国高等教育强国战略的首要目标为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高水平本科教育[1]。作为促进新专业、新方向、新模式、新课程和新理论建设的主体,学科交叉的新文科背景为培养跨学科与专业的复合型人才提供了可能,《新文科建设宣言》对新文科建设做出了全面部署,强调了打破专业壁垒、培养复合人才的愿景[2]。当今经济快速发展,金融全球化不断深入,投资与理财的工具、金融产品不断创新,大学生掌握金融与理财投资的知识是必要且重要的。随着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及家庭生活条件的提高,越来越多的大学生萌生理财观念并纷纷加入理财大军,但往往因缺乏相关知识导致理财失败。因而大学生普遍想要学习一些理财方面的知识,但由于金融理财的专业课理论性强,学习过程相对较为枯燥,学生很难从中找到学习兴趣点,难以坚持学习并掌握知识。因此,在“十四五”时期“高质量教育体系”建设的大背景下,高校教师可以通过探索与创新,根据自身掌握的金融理财知识与教学经验,开设金融与理财方面的校级通识通选课程,可以满足学生对金融知识的学习需求、提高我国人才培养质量、优化高校教学体系。

一  课程简介

金融与理财课程(以下简称本课程)是某大学的校级通识通选课,面向全校同学开设,共2学分,34学时。本课程以新文科建设为指导,以学生为中心,课程内容涵盖金融基础知识、常见的理财工具与产品、风险管理知识和理财综合规划知识等。“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只有熟悉了金融理财规划中使用的各个金融工具,才能驾轻就熟地为自己、家人或是未来的职业服务对象提供专业理性的理财建议。本课程旨在普及金融与理财相关基础知识,理解货币的时间价值;使学生掌握各种常见的理财工具和理财产品,建立投资理财新思维;培养其理财综合规划能力,并树立正确理财观、价值观、金钱观和人生观。

二  课程的痛点问题

(一)  学习内驱力激发难

本课程为校级通识通选课,大部分学生通常只是为了拿到学分,对课程内容并不关心,对课程缺乏学习内驱力和探究欲望。也有一部分同学最初想要学习一些金融与理财的知识,但在课程讲授期间,往往伴随着各种考试的出现,如英语四六级考试、教师资格证考试等,导致课堂变为了自习室,学生的课堂参与度不高,“抬头率”低[3]。这也是校级通识通选课普遍存在的问题,开设效果与开设目的背道而驰。

(二)  学生功利性强

现阶段,高校大学生“内卷”现象严重,特殊的奖惩机制影响着学生对各科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大学生的逐利心态虽然属于人的本能心理,但终究会导致学生功利性很强,从而对学习抱有较强的目的性。学生对专业课程更为重视,对评奖、评优涉及的项目更感兴趣,导致校通识通选课程不被重视,教师很难在系统性与学术性较强的通识选修课上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营造完美的教学氛围。

(三)  学生认知能力参差不齐

本课程面向全校学生开设,不限年级,不限专业。专业涵盖理科、工科、文科和医科等众多学科专业。由于学生涉及不同专业背景,对金融与理财方面的知识掌握程度不同,学生对相关知识的认知能力参差不齐,所以,在实际教学中考虑课程内容的普适性十分关键。作为校通识通选课程,如何打破学科之间的“壁垒”,设计教学方案以适应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是课程的又一大痛点。

(四)  特色育人意识差

传统课程的教学往往以知识传授为主,对学生的价值观引导不深入,课程内容的学术性与规范性较强,在实际教学中课程设计的可选择性相对单一,所以课程育人效果不明显。如何围绕综合类院校的育人特色,挖掘课程中蕴含的思政元素,发挥课程育人主渠道作用[4],将价值观引导于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之中实现课程与思政育人有机结合,是课程的一大难点。

(五)  实践创新联系难

本课程是理论课,课堂教学活动仅以讲授为主,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5],但金融本身的属性限制了课程实践活动的操作空间,简单的课程实践活动设计也并不能使学生深入理解各种理财工具,从而致使学生课堂参与感较弱,教学设计创新性差。如何在现有教学资源下增加实践环节[6],让同学切实体会到理财规划和不同理财工具带来的收益差别,是本课程的一大痛点。

(六)  评价方式亟需改革

目前的教学测评中仍然存在“唯分论”的情况。而大部分的通识通选课的评价方式非常单一,教师主要靠期末论文成绩决定学生的平时成绩,进而确定最终成绩。这种注重认知能力的量化考核,忽视了对学生的学习态度和职业道德素养的整体综合评价[7]。重终结性评价而轻发展性过程性评价,使学生一味追求高分数,进一步导致“内卷”现象越来越严重,严重阻碍高校大学生的全面发展。

三  教学创新的思路和措施

为了解决上述教学中的痛点及问题,本课程从教学内容重构、教学手段改进、教学评价改革三个方面进行了创新。

(一)  重构教学内容

本课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金融理财观念为目标,对教学内容进行重构,强调学生的能力提升,而不是教学生如何选择理财产品和如何购买理财产品。

1  梳理教学内容

由于课程是一门校通识通选课程,那教学内容就不能像专业课一样照着某一本参考书进行各个章节的学习,更应该抓住学生的“胃口”,“做”学生“爱吃的饭”,即讲学生感兴趣的知识。因此,本课程基于参考书目打散知识点,并重新梳理了教学内容,主要包括:金融、理财、投资的区别,投资理财的基本策略,以及理财规划的制定、理财工具介绍、外汇及人民币国际化、金融风险与中国金融监管体制等[8]。

2  多元化教学资源

课程涉及不同形式的教学资源,包括参考书、趣味视频、电影、案例、游戏和慕课视频等网络资源,通过对网络资源的分析整理确定最终教学模块。考虑到学生专业背景不同,教师应重点选择具有专业性、趣味性、易理解的教学资源,根据授课班级学生的集体特点,将教学资源分为低阶资源与高阶资源,难易结合,体现出资源深度差异。同时,注重对多元教学的动态检测,根据现实教学质量做出动态调整。

3  模块化思政内容

为了发挥校通识通选课程的育人作用,践行“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课程深入挖掘思政元素(表1),将金融理财知识点与思政元素进行有效融合,将“教书”与“育人”两个要素有机结合,全面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逻辑思维能力、明辨性思维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提高学生的逆向思维意识、风险意识、职业道德素养[9]。

以基金定投为例进行详细阐述。首先,基于牛郎织女的爱情故事,以漫画的形式通俗易懂地介绍基金和基金定投的定义,一方面可以增加课堂趣味性,另一方面也可以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婚恋观。其次,结合案例分析,对比不同形式的基金定投类别和定投开始时间,引出励志公式,讲授长期坚持和努力带来的效果。再次,结合自身投资经历,使学生能切身体会到基金定投的优势,充分调动其学习积极性,增强学生的信念意识。还可以引入国家疫情防控案例,结合股市波动现象,帮助学生分析资本市场与国内外宏观经济形势及国家治理能力的关系。最后,介绍基金定投的风险,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面性,要辩证地看待基金定投,在给投资者带来相对高收益的同时也要关注其背后存在的风险。通过Excel软件计算不同市场情况下的基金定投收益,用亲身操作检验基金定投中“微笑曲线”的作用,培养学生逆向思维能力,并深刻了解基金定投短期风险高、长期风险低的特点,还可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投资观念,认识到个人财富与国家发展的关系,培养其大局思维和家国情怀。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