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工科背景下高校本科生毕业设计指导模式创新与实践

作者: 谢络 胡海豹 黄潇 杜鹏 文俊

新工科背景下高校本科生毕业设计指导模式创新与实践0

基金项目:2023年陕西省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研究项目“科技论文写作中的批判性思维与GPT辅助”(SXGERC2023021);2023年度西北工业大学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新工科背景下理工科专业毕业设计指导模式创新与实践”(23GZ13211)

第一作者简介:谢络(1992-),男,汉族,陕西绥德人,博士,副教授。研究方向为水下航行器减阻降噪。

*通信作者:胡海豹(1979-),男,汉族,河南邓县人,博士,教授。研究方向为水下仿生与流动控制。

DOI:10.19980/j.CN23-1593/G4.2024.22.018

摘  要:本科生毕业设计是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环节,也是本科阶段的关键性实践环节,直接反映高校教学效果和人才培养水平。该文紧密围绕教育部新工科建设和发展要求,在“坚持创新是第一动力”思想指引下,从培养工程实践能力强、创新能力强、具备国际竞争力的高素质复合型新工科人才这项任务出发,提出新工科背景下本科生毕业设计指导新模式,即“指导—交流—实践”全方位渗透式思政育人模式,“科技竞赛驱动+科研项目驱动”式双驱动选题模式,以及“指导—引导—自导”渐进式指导模式。通过践行该指导模式,显著提高本科毕业设计质量和大学生分析、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

关键词:新工科;毕业设计;人才培养;指导模式;创新与实践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4)22-0076-04

Abstract: The graduation design for undergraduate students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cultivating innovative talents and a crucial practical stage of undergraduate education, directly reflecting the teaching effect and talent cultivation level of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his article closely revolves around the requirements of the Ministry of Education for the construction and development of new engineering disciplines, guided by the idea of "adhering to innovation as the primary driving force", this article starts from the task of cultivating high-quality and compound talents with strong engineering practice ability, innovation ability, and international competitiveness in the field of "new engineering". It proposes a new model of undergraduate graduation design guidance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new engineering, namely, the comprehensive infiltration mode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guidance-communication-practice", the dual-drive topic selection mode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ompetition-driven + scientific research project-driven", and the gradual guidance mode of "guidance-guidance-self-guidance". By practicing this guidance model, the quality of undergraduate graduation design and the ability of college students to analyze and solve practical engineering problems have been significantly improved.

Keywords: new engineering; graduation design; personnel training; guidance mode; innovation and practice

随着时代的发展,高校本科生教育体系不断完善,规模持续扩大,结构逐渐优化,质量稳步提升,为国家培养输送了一大批高层次人才。但是,对标国外最顶级的一流研究型高校,我们在本科生培养的不少方面仍需进一步完善和加强。创新是新时代背景下社会发展的不竭动力,也是新工科的属性特征、价值所在和根本要求。为了满足国家创新性人才的培养需求,教育部不断推进新工科建设,2017年以来先后发布了《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关于开展新工科研究与实践的通知》《教育部办公厅关于推荐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的通知》等系列指导文件,逐步形成了新工科建设三部曲:“复旦共识”“天大行动”与“北京指南”[1-4]。当前,我国高等工程教育发展已然位于崭新的时代潮头,面临全新的机遇与考验。对此,工科类高校应当更加积极探索,努力在国家产业创新与工程技术创新过程中发挥核心作用。其中,加强创新型、应用型人才培养是最为有效的手段[5-6]。

本科毕业设计(简称“毕设”)是高等院校教学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大学生创新与实践教育过程中创新能力培养的主体环节[7]。对学生而言,它是培养方案中最后一个充分、综合的实践环节。一方面,它对学生所学的知识进行了归纳、考验与交融;另一方面,通过毕业设计的过程,也将理论知识与实际生产、应用有机联系在了一起。在此过程中,学生不仅可以提高灵活运用知识、剖析问题与处理问题的科研基本能力,还对学生拓宽知识面、提高创新能力与科学态度起着积极作用[8]。本科毕业设计的水准与效果,足以反映一所高校的教育理念、教学水准和品质[9]。新工科建设明确指出,新工科人才是需要具有强工程素养与强创新意识的复合型人才[10]。对此,通过加强对毕业设计的有效管理,从而逐步提升毕业设计的总体质量,已成为了高校中管理与教学的关键职责[11-13]。

笔者在多项西北工业大学高等教育研究基金资助下,紧密围绕教育部新工科建设和发展要求,在习近平总书记“坚持创新是第一动力”思想指引下,从培养创新意识与工程素养强的新工科人才这项任务出发,探寻本科生毕业设计指导中存在的普遍缺陷和解决途径,摸索出了一套新工科背景下本科生毕业设计指导新模式,并取得显著教学效果,受到校内外广泛好评。

一  毕业设计环节现存的问题

毕业设计环节是创新能力培养的主体枢纽,是对本科阶段学生的专业知识、自学能力、研究与创新能力等一系列才能的综合训练,对于培养学生创新水平与实践意识都具有关键效用。然而,在现如今的毕业设计环节中仍存在部分问题,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了毕业设计的质量,其中较为突出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  思政教育与毕业设计融合不充分

促成思政教育融入课程,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核心战略,也是全面增强人才培养品质的核心要求。如今,相当多的一部分毕业设计课题都源于某一技术问题,这样往往重视于问题本身,而易忽略问题中更加本质的思政元素;此外,在毕业设计的进行阶段,学生和指导老师更是仅仅聚焦于完成任务,而缺乏了对问题更有深度的探讨与发掘;在撰写论文时,学生很容易变得生硬死板,将眼界局限在论文研究的内容本身,而疏忽了论文成果对个人、集体乃至社会经济发展的意义。即使这些问题并不直接作用于毕业设计的学术水平,但势必潜移默化地陶染学生社会担当与报国情怀意识的塑立,不利于造就具有国防情怀和爱国奉献精神的人才。

(二)  毕业设计题目吸引力不足

精良的毕业设计,题目设计是提升毕业设计质量的前提。一直以来,毕业设计的命题通常是“教师布置问题,学生解决问题”的形式。虽然目前高等院校越来越重视学生毕业设计的质量,并且也有相应的管理条例明确了论文撰写要求与规范等。但是,由于毕业设计是大部分本科学生第一次较为正式地参与完整的科研过程,学生平时在此方面的训练较少,导致往往在一些小细节上马马虎虎,敷衍了事。而在指导教师方面,由于大部分高校对教师的考核存在重科研轻教学现象,导致高校相当多教师肩负着繁重的课题项目。此外,本科毕业设计时间安排过于集中,一般在短短的一学期就需要完成从开题到结题的全过程,因而致使不少指导教师难以投入很多的时间、精力在毕业论文指导上,难以做到充分启发、引导学生做好毕业设计,这直接影响毕业论文的质量和应达到的效果,以至于选题内容往往变得简单和重复,缺乏学生个人的主动思考与创新思维。在简单化选题的基础上,导师流水化指导,对学生能力锻炼提升有限。

(三)  毕业设计指导模式僵化

尽管各个高校陆续发布并实施了关于毕业设计的规章制度,但就整体表现而言,学校在执行细则方面往往有较大的改善空间。从教师的角度来看,缺乏科学高效的奖惩与监督制度,往往简单地按照指导数量来作为实际任务量,无论结果好坏都一视同仁;从学生的角度来看,缺乏了强效的考评监督制度,也需要更多详细的、具体的质量要求与成绩评定方法。因此,致使相当一部分学生对此态度较为轻视,认为只不过是走个流程,随便搪塞一下就不成问题。此外,部分指导教师重点关注学生论文格式上的错误,而忽略了内容上的指导,学生甚至可以简单参考往年毕业设计论文来快速完成任务,易于完成任务成为了部分师生的“秘密”。

二  毕业设计指导模式创新

针对毕业设计过程中存在的问题,通过借鉴国内外一流大学的经验,以毕业设计指导全过程为研究对象,从指导教师的角度出发,通过实践探索,充分发挥指导教师的作用,深化指导教师与学生的交流,进而对提高毕业设计的品质起到增强与助推作用。为了构建新工科背景下本科生毕业设计创新指导模式,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了具体着手。

(一)  将思政育人理念贯穿毕业设计指导全过程,构建“指导—交流—实践”全方位渗透式思政育人模式

围绕新时代国防建设需求,将思政教育分散并融入毕业设计的指导中(图1)。一是在毕业设计内容选取时,以“培根铸魂 启智润心”主题为指导,建设符合国防人才培养的特色思政新格局,深度挖掘思政元素,将毕业设计内容与思政相结合,引领学生投身国防、奉献国防;二是在毕业设计指导过程中,以“家国情怀”为引领,构建平等交流,融入学生的“指导—交流”新模式,以平等、和谐式的师生关系,潜移默化地实现思政教育,培养爱国担当、甘于奉献的国防人才;三是在组内的毕设交流中,以“先辈精神”为内核,构建“交流—实践”的全方位渗透式思政育人模式,通过引入老一辈科学家的爱国事迹元素和目前国防科研事业中亟待解决的问题,培养学生敢于解决科学难题的勇气,激励学生去传承老一辈科学家的“公为天下,报效祖国”广阔胸襟,让学生感受和体会红色文化氛围,身体力行,培养具有“红色烙印、蓝色情怀”的拔尖创新人才。

(二)  以科技竞赛驱动毕业设计,实现“以赛促学,以赛促教,以赛验学”的教学效果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