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TARGET融合ARCS动机模型的应用统计学课程教学改革研究
作者: 王凤姣 王留芳基金项目:湖南省普通高等学校教学改革项目“大数据背景下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应用统计学课程教学改革研究”(HNJG-2021-0412)
第一作者简介:王凤姣(1974-),女,汉族,湖南益阳人,博士,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研究方向为知识挖掘与服务。
DOI:10.19980/j.CN23-1593/G4.2024.22.036
摘 要:学生的学习动机直接关系到课程教学目标的达成,激发学习动机是推动课程教学改革的应有之义。将TARGET和ARCS学习动机模型引入应用统计学课程教学,分析当前教学中存在的动机问题,提出有效激发学生动机的教学方案和实践策略,结果既可促进应用统计学课程教学质量提升,也可为其他相似课程教学设计提供参考借鉴。
关键词:TARGET模型;ARCS学习动机模型;应用统计学;课程教学;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4)22-0148-04
Abstract: The learning motivation of students is directly related to the achievement of curriculum teaching objectives, so stimulating learning motivation is the necessary means to promote curriculum teaching reform. By introducing the learning motivation models of TARGET combined with ARCS into the teaching of Applied Statistics, after analyzing the current motivational issues, some effective teaching plans and practical strategies to stimulate student motivation are proposed. The results can not only promote the improvement of teaching quality in applied statistics courses, but also provide reference for the design of similar course teaching.
Keywords: TARGET model; ARCS learner motivation model; Applied Statistics; course teaching; teaching reform
大数据时代,伴随现代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和应用,理论功底好、实践技能强的复合型统计人才成为了社会各行业各领域的争抢对象。应用统计学是一门研究社会经济现象数量变化规律的方法论课程,有助于提升学生数据处理分析和应用能力,培养出更适合信息化时代的复合型人才,因此也是目前大多数高校经管类专业的必修课程。为提升课程教学效果,近年来,人们纷纷从创新创业教育背景[1]、CDIO理念[2]、OBE[3]理念、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4-5]、学术和实践能力培养导向[6]等视角探讨应用统计学课程教学改革,也收获了不错的经验和启示。然而,在实际教学中,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学习动机不足等问题严重阻碍课程教学目标的达成,因而从学习动机视角研究该课程的教学改革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TARGET和ARCS学习动机模型,将各种要素合理内化之后,以激发和维持学生学习动机为导向,从应用统计学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形式、考核方式等方面进行改革,以培养适应新时代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应用型复合型高级专门人才。
一 课程教学改革的动机模型
(一) TARGET动机模型
TARGET动机模型起源于Epstein的一项家庭结构对学生在校学习动机的影响研究,其中分成了任务(Task)、权力(Authority)、认同(Recognition)、分组(Grouping)、评价(Evaluation)和时间(Time)6个维度[7],后来Ames融入目标理论原理,又提出了6种影响学生成就目标定向的课堂结构因素,即任务设计(Task Design)、权力分配(Authority Distribution)、肯定方式(Recognition Practices)、小组安排(Grouping Arrangements)、评估活动(Evaluation Practices)和时间分配(Time Allocation),简称TARGET[8]。该模型强调课程教学中学生学习动机的培养和激发,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促进目标达成,近年来在课程教学改革中得到了广泛应用,也取得了不错的成效。
(二) ARCS学习动机模型
ARCS是一种以学习动机为核心的教学设计模式,该模型基于期望价值理论,融合了成就需要、归因、自我效能感等理论,强调学生学习动机的激发和维持[9]。ARCS包括四个动机策略,分别是注意(Attention)、关联(Relevance)、信心(Confidence)和满意(Satisfaction),其中注意策略包括感知激发(A1)、探究激发(A2)和多变性(A3),关联策略包括熟知(R1)、目标导向(R2)和动机监测(R3),信心策略包含学习条件(C1)、成功机会(C2)和自我控制(C3),满意策略包括内部强化(S1)、外部激励(S2)和公平公正(S3)[10]。这四个要素相互影响,层层递进,缺一不可。教学的内容或任务需要引起学生注意或兴趣,才能激发学习动机;学生的学习内容与自己相关时,学习动机会更加强烈;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越有信心,就越能成功完成任务;学生对学习结果的满意程度会影响其下一阶段的学习动机。
(三) TARGET和ARCS模型相结合的优势
有效的课堂教学不是单一形态的教与学,而是一个基于不同要素的相互作用的动态过程[11]。TARGET模型强调目标设定以及任务的设计完成对动机的影响,通过调节课程教学的不同环节的要素来达到激发学生动机的目的,注重个体的目标导向和动机来源,强调个体对于任务、自主、成就和社交的动机。ARCS动机模型则侧重学习过程中的激励和兴趣,强调个体对于注意、关联、信心和满意的反应。TARGET模型和ARCS模型相结合的教学模式,既注重任务的完成、目标的实现,又关注学生的实际需求和兴趣爱好,能更有效激发学生的内在学习动机。本文以TARGET模型为基本结构,通过细分ARCS模型要素并有机融入至TARGET模型相关维度中,全方位推进教学改革,促使学生动机激发更加全面、更加灵活,教师和学生一起形成合力,助推教学效果提升。
二 学习动机视角下应用统计学课程教学面临的困境
(一) 教学任务设计落后,学生学习兴趣不浓
传统教学重理论轻实践[12],课程内容多且相关概念理解晦涩难懂,学生往往是以消极被动的状态接受教师上课所传授的知识,对于课后知识的延伸和实践的训练缺乏兴趣及主动性,导致学生学习动机不足,无法有效掌握相关的知识技能。经管类专业往往是集计算机科学、管理学、经济学等于一体的实践性、应用性、交叉性和融合性极强的学科,涉及的学科知识非常广泛,但教师由于过分依赖教材,对专业的课程体系及应用统计学课程教学的先修后续课程认识不足,难以根据专业特色有选择地进行教学,学生因无法体会到该门课程的重要性而缺乏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二) 教学内容老化陈旧,学生需求满足不够
一些应用统计学教材比较陈旧,相关新知识、新技术、新案例或新应用等还没有反映到教材中,相关实践素材与案例分析并不适用某些经管类专业本科生的教学组织,教师需要灵活授课,在教材的基础上不断更新和优化教学内容,拓展课外知识,与学生的生活或需求紧密联系起来,激发学习兴趣。另外,传统教学仍停留在相关理论介绍以及方法的实现上,对相关软件的学习和操作的课时较少,忽视学生统计素养和实践应用能力的培养,教学内容与实际关联不紧密,容易降低学生对该课程的期望,从而影响他们的兴趣度、注意力和参与度,导致教学成效下降。
(三) 教学方式单一,学生展示机会不多
传统应用统计学教学主要以统计知识讲授为主,习题案例与课后作业加强为辅,教学过程中基本是教师主导,学生主体性不强。教学组织千篇一律,没有根据不同章节的内容特点合理安排,教学活动中缺乏实验教学、小组教学等多元化的教学方式,教学方式单一。另外,学生和教师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交流互动的机会很少,教学过程过于静态,学生既不能及时合理地表达自己的需求,也缺乏充分展现自我的机会,个人学习信心自然无法树立或增强,严重影响其后续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四) 教学考核刻板僵化,学生过程重视不够
传统的应用统计学课程考核方式一般以期末笔试的卷面成绩为主,缺乏学生在课程学习中的过程性考核,考核单一、局限性较强,不能考查出学生真实的综合素质,学生平时学习态度不积极,将期末成绩的提高作为自己的唯一目标,忽视对任务的把握理解以及相关能力的提升,影响个人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力[13]。即使有一定的过程性考核,也只是教师对学生的平时作业按照一定标准给出等级或分数,缺少对学生的个性化评价和建议,刻板僵化的评价标准和方式,难以激发学生的内在动力。
三 基于TARGET结合ARCS学习动机模型的应用统计学课程教学改革策略
(一) 任务设计策略(T)
1 吸引学生注意,激发探究行为(A1,A2)
学生会有意识地注意到自己感兴趣的学习目标或内容。教师在任务设计时应避免局限于教材或其他资料,可根据学生的经验或兴趣安排任务,加入生活中的案例,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探究行为。比如在“统计调查”教学中,教师可以列出“大学生的网购频率调查”等与学生生活息息相关或感兴趣的主题或示范案例,供学生选择,并支持学生自行选择调查方式方法,设计统计调查方案或调查问卷,以小组合作的方式在校内或学校附近展开调查活动并进行汇报,让学生在实践过程中加强对数据搜集、整理、显示和分析等过程的了解和掌握。
2 结合社会需求,构建有机联系(R1,R2)
教师设计教学任务时,应当在社会需求和教学目标之间建立有机联系,提高教学目标与学习需求的匹配度,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增强自主学习意识。一般来说,学生有了定向目标后学习动机会更强。教师可通过引导学生做好职业生涯规划,让学生从职业需求出发明确自己的学习目标,强化应用统计学课程学习与自身的相关性,有目的地主动学习;也可引入真实案例、模拟实验、专题讲座或鼓励学生参加市场调查大赛等方式,让课堂更加社会化和真实化,让学生亲自体验如何运用统计学方法解决实际问题,激发内部动机。
(二) 权力分配策略(A)
1 增强教学互动,鼓励学生参与(R3,C1)
传统的“填鸭式”、注入式教学存在诸多弊端,教师应以学生为主体,合理安排课堂讲授和学生思考的比例,多提供学生参与的机会,加强师生互动,发挥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比如老师讲授完方差分析知识点后,可让学生先例举生活中遇到的相关案例并分享自己的体会和感受,然后再针对性地提供引导和指导,降低学生被控制感,增强学生自我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又如在播放一个短视频后,让学生思考其中蕴含的统计学知识或采用的统计方法以及这些知识方法的应用拓展场景,让学生深入了解和认识应用统计学的实践价值,激发学习动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