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理念的课程教学创新实践与探索
作者: 隋丽娜 孙乔娜
摘 要:旅游接待业在专业核心课中起到承前启后的作用,针对其微观抽象知识多、时代前沿融入慢,知识导向讲授多、高阶思维引导少,育人功能不完善、成长价值格局小等问题,以“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理念,通过BOPPPS联合PBL教学法,培养学生“主动参与、合作共赢、乐于探究”的终身学习能力。以“紧跟前沿”和“躬行实践”优化教学内容体系,以“进阶式问题引导主动探究学习”“循环跟进促线上线下同频共振”创新教学方法,以“全过程多形式”考核优化教学评价体系,以“三结合双维多层”思政体系革新育人方式,打造“旅”见新鲜,优“游”自得的课堂教学。课程教学效果、培养成效得到不断提升,在专业赛事、案例开发等表现优异,教学团队能力不断提升。
关键词:旅游接待业;课程创新;课程思政;教学模式;自主学习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4)24-0132-04
Abstract: Tourism Reception Industry plays a bridging role in the core courses of the major. In response to its many micro abstract knowledge, slow integration into the forefront of the times, more knowledge oriented lectures, less guidance for higher-order thinking, incomplete educational functions, and small growth value patterns, this course adopts the learning concept of "autonomy, cooperation, and exploration" and uses BOPPPS combined with PBL teaching method, cultivate students' lifelong learning ability of active participation, win-win cooperation, and willingness to explore. By optimizing the teaching content system through "keeping up with the forefront" and "hands-on practice", innovating teaching methods through "advanced problem guidance for active exploration and learning" and "circular follow-up to promote online and offline resonance at the same frequency", optimizing the teaching evaluation system through "full process and multiple forms" assessment, and innovating the education method through the "three connections, two dimensions, and multiple layer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system, we aim to create a classroom teaching that is "fresh in the face of travel" and self satisfied with "travel". The teaching and training effectiveness of the course has been continuously improved, with excellent performance in professional competitions, case development, and the teaching team's ability has been continuously enhanced.
Keywords: tourism reception industry; curriculum innovation; cours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teaching model; self-directed learning
旅游接待业是教育部公布的《旅游管理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规定的旅游管理专业4门核心课程之一,在专业必修课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西安外国语大学(以下简称“我校”)自2019年开设,在开课初期教学模式仍沿用原有课程教学模式,注重课堂知识传授,也未能充分挖掘育人作用。面对文旅深度融合发展和新业态不断涌现的产业需求,围绕新文科发展教育发展转变,如何培养学生的高阶思维能力,让课程内容更具前沿性和时代性,课堂效果更具互动性、探究性和自主性,是课程教学改革的方向。结合“两性一度”的标准和课程自身特点,课程组进行了一些探索和实践。
一 课程概况
(一) 课程建设历程
我校旅游管理专业为国家级特色专业(2010年)、国家一流本科专业(2019年),旅游接待业课程为该专业最重要的学科基础课之一,全面系统地介绍了旅游接待业服务运营管理知识与行业特性。课程始于2014年开设的旅游业运营管理课程,历经三个发展期:准备期(2014—2018),依托省级教学团队“旅游业运营管理”,课程组2014年于高教出版社出版教材《旅游业运营管理与实务分析》。建设期(2018—2020),2018年教育部公布该课程为旅游管理专业四门核心课程之一,同期获批校级信息化课程建设项目,开始启动慕课建设。2019年将原旅游业运营管理课程更名为旅游接待业,正式为本专业学生开设此课,同年获批优课。改革期(2020至今),课程组获省高教学会立项,2020年上线泛雅平台,为学银在线平台上最早开设此课程的慕课,2022年入选国家智慧教育平台,获批校级双语课程,目前已完成4轮次的混合式教学实践。
(二) 课程目标
1 知识目标
理解旅游接待业基本知识、理念和方法,熟悉旅游接待业的传统、新型和跨界业务类型,掌握客户管理、质量管理、信息管理和品牌管理等管理要点。了解旅游接待业服务管理的创新途径与方法。
2 能力目标
能够借助互联网、书籍、文献等渠道进行自主资料查阅、处理和识断,具备一定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思维,对旅游接待业各业态的市场格局和发展问题进行分析探究,具备基本的语言表达、展示汇报和团队协作沟通能力。
3 素质目标
树立旅游行业恢复的信心和耐心,激发学科兴趣。树立正确价值观和职业观,具备从事旅游接待业的业务能力、职业素养和职业操守。具有系统性、创新性思维、国际化视野和社会责任感。
二 目前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随着政策环境、行业环境、教学环境不断变化和更新,旅游接待业课程教学需要应对交互教学新需求、课程思政新要求、中国文旅新实践的创新需求。依据评教问卷、与学生的观察访谈及慕课活动统计发现,学生具备一定基础,能够自主查阅资料,乐于应用网络技术并熟练使用APP,有自主学习意识,对旅游有生活认知,但对多数专业课无概念,对业态类型和业务管理知之甚少,缺乏高阶思维训练,缺少问题意识和任务驱动,行业变化快,专业信心起伏大。
(一) 微观抽象知识多,时代前沿融入慢
作为专业核心课中的桥梁课程,“承前启后”下课程的教学内容微观、抽象且较为庞杂,学生理解记忆难度大,零碎的知识点间缺少知识网络关联,与其他专业课程难以形成知识的建构。同时中国文旅产业正在经历快速更新迭代,露营经济、研学旅行、数字文旅等新兴业态层出不穷,教学体系延展性不强,实践方式较为单一,内容常滞后于行业前沿。
(二) 知识导向讲授多,高阶思维引导少
教学目标上过于重视知识引领,而能力和价值引领不够。课堂教学中讲授多,知识普及和拔高性教学之间存在一定冲突,教学评价偏重终结性结果。学生惯于吸收和接纳已有结论性知识,缺乏对理论思考的深度及应用的广度的理解,缺少深入思考发现问题的意识。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性思维训练较少,科学探究精神缺少践行的渠道,知识不能很好地产生迁移应用。
(三) 育人功能不完善,成长价值格局小
过度强调评估和短期成果,课程思政未形成较完备的体系,个人成长价值、探究精神和社会责任感引导不够。学生学科情感尚不深厚,且因受疫情对文旅行业的冲击,学生专业信心起伏较大,成绩驱动明显,缺乏持续学习的内驱力,被动学、浅表学、功利学表现较多,成长价值格局有限。
三 课程创新与改革途径
(一) 创新理念与思路
以“自主-合作-探究”(ICE,即Independence, Cooperation,Explore)学习理念,通过BOPPPS联合PBL教学法,培养学生“主动参与、合作共赢、乐于探究”的终身学习能力。以“紧跟前沿”和“躬行实践”优化教学内容体系,以“进阶式问题引导主动探究学习”“循环跟进促线上线下同频共振”创新教学方法,以“全过程多形式”考核优化教学评价体系,以“三结合双维多层”思政体系革新育人方式,打造“旅”见新鲜,优“游”自得的课堂教学(图1)。
(二) 创新方法与途径
1 教学内容重构:“紧跟前沿+躬行实践”重构教学内容
1)融入前沿,知识串联,多主体共建教学资源。进行模块化设计,将从新型、跨界业态衍生出来的中国文旅新实践融入职能模块教学,而将理论前沿和科研成果融入业态模块的讲授,形成科研反哺教学和实践案例融入理论讲解的双向互动。师生、学长和企业导师通过虚拟教研室、项目小组共同进行资源建设,学生小组主题讨论、教师团队科研成果等形成素材库,经过师生案例编写、赛事方案、调研报告等加工迭代,形成案例库。如此形成“紧跟前沿”“躬行实践”双驱教学体系重构。
2)学以致用,搭建平台,开展阶梯式文旅实践。通过新业态引领“企业高管进课堂-现场参访实践-组织赛事活动-综合实践活动”,形成递进式的实践教学体系。前期(1—4周)邀请高管进课堂开展职业认知活动;中期(5—14周)实践周邀请行业导师进行新业态系列讲座,根据中国文旅新实践积极开辟实践基地,组织学生实地参观实践。借助“智游宝”“尖峰时刻”等系统,组织赛事活动,增强专业热情和学习动力;收尾阶段(15—18周),吸收学生参与项目及相关案例开发,将理论知识应用于中国文旅新实践。
2 教学方法创新:基于ICE的BOPPPS+PBL教学模式
1)进阶式问题引导主动探究学习。基于PBL教学模式,从中国现实和学科前沿中提炼问题,结合教学目标,设计阶梯问题,学生主要从行业报告、创设情境、案例分析等教学资源中进行学习并回答不同层次的阶梯问题,达到课程教学目标。同时通过资料拓展自主阅读,进行主题研讨,完成小组调研报告,培养其批判性思维、自主学习和团队合作能力。
2)循环跟进促线上线下同频共振。自建MOOC资源,线上建立师生课程群和课程教研群,学生可利用碎片时间,进入移动课堂,完成学习任务,教师评估重难点。基于BOPPPS模式,线上线下同频共振,通过PBL任务串联,引导学生深度学习、进阶提问和进行思辨,多维互动唤起课堂生机活力,促使其主动思考与持续学习。课后学生需进行小组主题研讨和课程效果反馈,从课堂问题中选择主题进行调研、备赛或编写案例,进行自主式、互助式、探究式学习,慎思而笃行。
3 教学评价优化:“全过程多形式”考核评价体系
注重过程考核、个性化评价、知识与能力的综合评价。总成绩=个人自主学习表现×20%+小组合作探究×40%+期末综合测试×40%。个人自主学习表现主要包括线上章节测试(5%)、主题讨论(5%)、慕课自主学习视频任务(5%)以及课堂互动(5%),主要考察任务完成度和讨论活跃度、知识点巩固等;小组合作探究任务则是学生组队完成,任选调研报告、案例撰写或参赛方案中一种,主要在于强化学生间的合作互动学习,完成案例分析或调研报告,主要考察方案的完整性、创新性等,并于期末进行小组汇报答辩;期末综合测试主要检测主线知识点综合掌握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