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农科背景下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硕士研究生科研能力探索与实践
作者: 宫香伟 刘春娟 姜英 赵新华 杜万里摘 要: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是农业科学的核心学科之一,对我国农业可持续创新、乡村振兴、科技发展具有重要影响。在新时代社会经济发展背景下,科技水平是衡量综合国力强弱的重要标志,其中高层次人才是农业发展的核心内容。针对当前我国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硕士研究生的培养模式,该文重点阐述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特征和存在的问题,提出增强硕士研究生科研能力的潜在改革模式与实践探索,旨在提高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硕士研究生培养质量,为实现我国由农业大国向农业强国的转变提供有力的人才保障。
关键词: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硕士研究生;科研能力;新农科;培养质量
中图分类号:C96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4)24-0160-04
Abstract: Crop Cultivation and Tillage are one of the core disciplines of agricultural science, which has an important impact on sustainable agricultural innovation, rural revitalization and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 in China. Under the social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the new era, the level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s an important indicator to measure the strength of comprehensive national strength, of which high-level talents are the core content of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This paper focuses on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existing problems of postgraduate scientific research and innovation ability, and puts forward the potential reform mode and practical exploration to enhance the scientific research ability of postgraduate students based on the opinions of the reform and development of postgraduate education in the new era. It aims to improve the quality of training of master's degree students in crop cultivation and tillage, and provide a strong talent guarantee for China's transformation from an agricultural country to an agricultural power
Keywords: Crop Cultivation and Tillage; postgraduate students; scientific research ability; New Agricultural Science; cultivation quality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教育对国家和人类发展具有重大意义:“教育兴则国家兴,教育强则国家强”。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坚持教育优先发展、科技自立自强、人才引领驱动,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着力造就拔尖创新人才,聚天下英才而用之。研究生教育在培养创新人才、提高创新能力和服务社会经济发展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高校作为基础研究主力军和重大科技突破策源地,创新能力快速提升、重大成果持续涌现、体制机制改革纵深推进,为创新型国家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1]。但目前来看,高校研究生科技创新仍存在组织体系化布局不合理,对国家重大战略需求支撑不够等突出问题,如选拔方式严格,重视分数,侧重传统的应试教育;教学方式仍以传授为主,束缚学生的科研个性发挥;“重论文轻育人”“重数量轻质量”的现象阻碍了研究生教育高质量发展[2]。因此,优化学生创新体制、改进研究生培养方案对提升高层次人才科研思维显得尤为重要。
农为邦本,本固邦宁。新农科背景下,加快建设农业强国,这是党中央立足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和统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新时代新征程农业农村现代化的主攻方向。我国涉农高校肩负着维护国家粮食安全、促进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和乡村振兴战略顺利实施的重要责任,必须要为农业现代化培养素质高、能力强、肯吃苦、专业基础扎实的高层次人才。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是研究作物生长发育规律及其与外界环境的关系,探讨作物高产、优质、高效的理论和措施,研究农作物的合理种植制度,创造优良农业生态环境的技术科学,是农业科学中重要的主干学科之一[3]。其硕士研究生培养应以具备综合性强、技术性强、适应性强等特点的创新型人才为目标,学必期于用,用必适于地,以适应国家对高层次创新型农业人才的需求[4]。当今世界是信息化时代,随着社会经济化发展和“三农”产业的战略性调整,传统研究生培养与社会发展需求存在诸多矛盾。为适应我国农业改革、实现“科教兴农”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以一流学科和一流专业建设为契机,笔者就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硕士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进行探讨,以期为研究生体系改革和科教兴国提供理论支撑和思路。
一 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硕士研究生培养存在问题
(一) 家国情怀与学科自信扎根不深入
习近平总书记在2022年12月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强调,要铆足干劲,抓好以乡村振兴为重心的“三农”各项工作。全面加强知农爱农教育,大力推进农林类紧缺专业人才培养,加快构建多类型农林人才培养体系,着力提升农林专业生源质量。在信息化、学习化、知识化社会背景下,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硕士研究生对家国情怀、学科自信、“三农”情怀等方面扎根不深入,中华传统文化中“耕读传家”的文化价值和精神传承理解不透彻,“两耳不闻‘三农’事”的现象比较普遍,对抓好粮食生产、挖掘“三农”潜力、助力稳增长扩内需缺乏兴趣,没有把广袤农田当作“教科书”,把广阔农村当作“实验室”,把广大农民当作“同窗人”,不重视“三农”事业。
(二) 科研育人未能贯通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全过程
所谓科研育人,是将科研与教学相融合的一种新型的育人理念和人才培养模式,不仅包含高校教师以教学形式向学生传授最前沿的科学技术知识、科技创新成果、科研经验和科研方法,更重要的是通过吸引和鼓励学生加入到科研任务中,积累科研工作的实践经验,以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涉农高校作为农业知识和智力高度集中的组织机构,是“三农”科技、人文创新思想进行碰撞的主要场所,汇聚了大量的创新型人才和前沿性科研成果。新农科背景下,部分高校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战略实施不彻底,没有深化改革驱动科研育人,未能将科研精神、科研思想、科研理念传达学生,硕士研究生严谨的治学精神常被忽略,创新思维和创造力没有被激发出来,淡化了人格与良好道德品质培养,没有强化“科研的核心是育人”的共同认知。
(三) 必备能力与科学素养不足
破解农业农村现代化难题的根本出路在科技创新。作为农业科技工作者,要想打好强农兴农的科技创新攻坚战与持久战,既要有“顶天”的魄力,勇于探索世界上最前沿、最关键、最难突破的农业科学问题;又要有“立地”的情怀,致力于把科技成果转化为亿万农民的福祉,用之于民、惠之于民。但在当前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发现学生的必备能力和科学素养严重不足:①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不强。对待科学问题不敏感,不善于根据问题和现实条件寻求合适的解决方案。②逻辑推理和抽象思维能力不强。部分研究生不擅长逆向思维与独立判断,不善于将自己的观点、看法和实践反映出来。③检索文献和资料处理能力不强。自然科学研究要求学生大量阅读文献和资料,了解最新的前沿动态,明确研究进展,但很多研究生不善于从众多文献和资料中找到对自己有价值的信息,目标不清晰,思路不明了。
(四) 缺乏科研创新能力
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兴起,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和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迅猛发展,教育背景发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变化,科学技术的创新进步,已经成为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对研究生科研创新而言,学生在选题时依赖导师的科研项目,无思考,缺乏独立自主和创新能力。部分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硕士研究生思想不够解放,创新意识不强。因循守旧、墨守陈规,不能跳出圈子看问题;面对新情况、新问题,不能以开拓的精神分析和寻找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案。
(五) 基础知识不扎实,导师能力不均衡
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作为农业科学中重要的骨干学科之一,对农业基础知识要求较高,研究生生源质量直接影响其创新能力。很多学生希望通过硕士研究生的深造学习来延缓就业,学习主动性、积极性不强,学科相关知识薄弱。从导师角度来看,鉴于研究生培养实行“导师负责制”,其个人思想素质、科研水平对研究生培养质量必然具有差异性。研究生招生规模扩大后,遴选了一大批中青年研究生导师。这批新导师刚从学校毕业不久,在专业指导方向上还没固定,指导经验不足;承担的科研项目不多,难以提供较多的科研实践机会。部分导师存在“重使用、轻培养”现象,导致学生创新意识和能力较差。
二 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硕士研究生科研能力的路径建设
(一) 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关键作用
构建“德育为先,五育融合”育人体系,是完成新时代高校育人根本任务的必然选择。民族的复兴靠人才,而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人必须是德才兼备、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优秀科技工作者。高等教育必须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坚持教育为人民服务、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服务、为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服务、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高校要把立德树人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贯穿学校教育各领域,学科体系、教学体系、教材体系、管理体系,教师要围绕这个目标来教,学生要围绕这个目标来学。进一步探索党建对研究生的思政教育模式的意义,充分发挥教师党员的全员育人作用,切实强化研究生党员教育成效,使党员获得政治觉悟和学术业务双进步,获得政治思想和学术思想双丰收。
(二) 养成文献阅读习惯,提高撰写综述能力
文献阅读是了解学科国内外最新信息、拓展专业视野的最佳途径,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还可以让研究生更快地了解他们所在领域的最新现状,掌握该领域存在的未知问题,并在阅读文献的过程中学习前人的研究方法与解决问题的思路[5]。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研究生是我国农业发展道路上的新兴力量,只有让他们拥有独立思考与创新的能力,才能保证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提升科技水平。良好的阅读习惯首先需要研究生明确在文献阅读中需要完成的目标,其次需要指导教师有目的性地引导学生完成文献阅读,并通过组会等学术交流形式进行汇报,以便更好地激发学生对科研探索的兴趣与能力。
(三) 组织学术活动,开阔科研视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