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特色型高校青年教师发展困境与路径探究
作者: 梁佳 朱武威摘 要:自2015年以来,随着“双一流”建设持续快速推进,行业特色型高校为在办校治学过程中实现高质量发展,通过提升高水平师资队伍水平,吸引来一批又一批985高校和海外高校的优秀博士学子。青年教师在整个教师队伍的比例逐渐增加,极大地促进高校的学科建设和专业发展。但是,因缺少系统而全面的行业背景熏陶,在青年教师的成长和成才过程中,其未来职业发展面临诸多问题。探析行业特色型高校青年教师发展的现实困境及根本原因,提出通过从社会、学校、学院和个人四方面共同努力,打造一支适应行业特色型高校发展的教学能力突出、学术水平高、创新能力强的青年教师队伍,为高校未来及可持续发展提供强劲的动力。
关键词:行业特色型高校;青年教师;职业发展;现实困境;发展路径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4)24-0164-04
Abstract: Since 2015, with the continuous and rapid development of the "double first-class" construction, universities with industrial characteristics have attracted batches of outstanding doctoral students from 985 universities and overseas universities by improving the level of high-level teaching staff in order to achieve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in the process of running schools and learning. The proportion of young teachers in the whole teaching team has gradually increased. It has greatly promoted the discipline construction and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of universities. However, due to the lack of systematic and comprehensive industry background edification, young teachers face many problems in their future career development in the process of growth and success. This paper probes into the realistic dilemma and the root cause of the development of young teacher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with industry characteristics, and proposes to build a team of young teachers with outstanding teaching ability, high academic level and strong innovation ability to adapt to the development of universities with the joint efforts of society, school, college and individual. It provides a strong impetus for the future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universities.
Keywords: universities with industrial characteristics; young teachers; career development; realistic dilemma; development path
行业特色型高校依托行业主管部门,从建校之初起,便带有鲜明而独特的行业背景,并在长期的办学实践中形成了特殊的精神文化,为了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密切紧扣行业发展的现实需要,行业特色型高校始终保持特色定力和特色优势,不仅体现了其办学定位和发展理念,也强调其应有的行业担当和社会责任[1]。行业特色型高校要立足行业、服务行业,坚守建校时的初心使命,聚焦国家重大战略需求,面向社会经济主战场,不断朝着高水平行业特色型高校的建设之路迈进。
高校发展的核心要务是人才培养,教师队伍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着高校人才培养质量,行业特色型高校作为国家高等教育的重要支撑,为社会和国家输送了大批专业型技术人才,支撑和引领行业快速发展[2]。近些年,随着“双一流”建设和一流专业建设等步伐加快,高校引进了大批985高校和海外优秀博士毕业生,为高校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注入了新鲜血液,极大地推动了高校学科建设和专业发展。青年教师作为行业特色型高校主要群体,年龄主要集中在40周岁以下,讲师及以上职称,思维活跃,可塑性强,在理论研究和学术水平上具有较大的发展潜力,是高校未来高质量和可持续发展的动力源泉。然而,青年教师大部分缺少行业背景,缺乏对行业的深入了解,重理论轻实践,弱化传统特色学科,在经过博士培养之后的断档期,其未来职业发展也面临诸多困境和迷茫,高校务必通过多方努力寻求其职业发展出路。只有通过大力提升青年教师的专业水平,使其具有扎实的教学能力、先进的人才培养理念、丰富的工程实践能力,才能为国家和社会培养出创新型和复合型人才。
一 行业特色型高校青年教师的现实困境
行业特色型高校青年教师既承载着接续奋斗、载梦前行的历史使命,也肩负着开源活水、立德树人的责任担当,但是,因缺少行业背景,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等方面与学校的发展要求仍存在一定差距,有着自身的发展困惑,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 在人才培养方面与行业结合不紧密
一是青年教师教学实践经验明显欠缺。青年教师在经过博士期间的全面培养后,具有丰富而又扎实的理论知识和学术水平,创新能力强,主动学习意识强。但是自进入高校任教后,因在实践教学经验方面存在不足,课堂教学活动仅仅满足课本知识,课程教案和内容与行业贴合度不紧密,毕业设计和论文的选题与所属行业企业的发展方向存在严重脱节现象,这些都导致培养的大学生毕业进入企业后,很难适应企业的发展所需,既增加了人力资源成本,又会对行业造成不良影响。大学生在工程实践方面表现出明显的不足和短板,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高质量复合型人才的培育和发展。
二是青年教师在教学环节中融入思政元素存在明显不足。青年教师在授课过程中,仅仅满足于课本知识的传授,对高校的办学特色、学科特色、专业缺乏讲授,也缺少对行业基本规律、运行规律、发展前景的掌握,无法把学校的办学特色和行业的特点渗透到整个教育教学全过程和各个环节之中,与学生之间缺乏行业情感的交流和互动,直接参与行业一线实践的教学模式发展不成熟,培养的学生缺少行业责任感和使命感。
(二) 在科学研究方面与行业脱节
一是青年教师在企业应用研究方面较少。高校要进行学科建设,故要求将青年教师的精力和时间都集中在基础研究当中,包括高质量论文撰写,省部级以上基金项目申报,进而忽视技术科学研究、参与国家重大工程项目和企业重大横向项目的研究[3]。从教师成长规律看,青年教师入职后往往立足博士研究课题的后续研究领域与方向申请项目,这必然造成青年教师面向行业研究的专注度有所下降;企业也不愿意把课题交给青年教师,这样不良的循环,导致青年教师在科研上与行业逐步脱节。
二是青年教师的研究方向难以确定。青年教师毕业入职后大多数都在做原来在博士期间的科研方向,很少进行行业领域的研究[4]。虽然青年教师入职后,根据学术方向会加入科研团队,但科研团队却与自己的研究方向存在一定偏差,由于难以融进所在高校的主流特色学科,许多青年教师发展受限,即使凭借之前的理论积累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但之后因科研设备及研究队伍的限制很难获得面上项目甚至更高级别项目的资助,从而增加科研的难度,拉长科研产出的时间。
(三) 在社会服务方面对行业贡献偏少
一是青年教师具有丰富的理论基础知识,学术能力较强,思维活跃,充满激情和理想,入校从教后,工作重心集中在教学与科研方面,通过自身的不懈努力,大多数在3~5年内晋升为副教授,积累了丰富经验,但是还存在以兼职形式直接从事行业实践人数较少的问题,开展行业宣传和为企业提供咨询的人数明显偏少。
二是青年教师科研成果转化率普遍较低。青年教师申请的绝大多数专利仅仅使用在考核或者职称评定的成果上,并未主动向企业进行转化,科研成果转化的数量远远达不到学校学科建设的要求,所带来的经济效益不尽如人意,参与编写国家、行业标准或地方标准的积极性明显不高。
二 行业特色型高校青年教师发展困境的原因剖析
(一) 行业特色型高校发展定位不清晰
行业特色型高校失去了行业主管部门的支持,与原行业系统之间运行机制和模式在逐渐淡化,导致其在服务行业的空间上日益缩小,双方关系不再紧密;随着“双一流”建设和综合改革的不断推进,行业特色型高校在办学的过程中通过不断加强学科建设,全面提升自己的综合实力,但也容易迷失方向,不知所措,不清楚自己是继续坚持走特色发展还是转型强化综合,如果过分强调综合发展,容易导致失去在特色学科和行业方面的优势。这些因素导致青年教师左顾右盼,不知所措,对高校的未来和在学科方面的规划信心不足,从而影响青年教师的职业发展规划。
(二) 企业对青年教师的支持力度不够
目前行业企业主要以应用技术研究为主,产品主要面向市场,企业课题的目标是在短期内完成产品的开发或者改造升级,从而尽快推向市场,为企业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考虑到青年教师刚刚博士毕业,企业从思想上不够重视从事行业中基础性研究和共性关键技术研发的能力,对青年教师在横向课题、博士后研究等方面支持的积极性和力度不够[5];行业企业不太愿意为高校青年教师提供实践锻炼机会,也不想为青年教师现场实习提供条件,双方未建立起良好互动关系,导致青年教师与企业的关系越走越远。
(三) 青年教师的培养机制有待完善
近年来,行业特色型高校从综合性大学引进了很多高学历、高水平的青年教师,提升学校办学质量和教育教学水平,但高校人事处、相关职能部门、学院对青年教师引进后的职业发展和培养意识薄弱,培养机制尚未健全,存在明显的不足和短板,特别是对于青年教师要扎根从事行业研究没能给予足够重视,缺乏青年教师职业发展的组织机构和政策制度支持。
(四) 高校对青年教师的考核严格
高校对青年教师注重量化考核,主要集中在教学与科研方面,忽视教师教学实践知识和行业实践能力的培养。青年教师从入职起,就面临聘期考核、年度考核、绩效考核和试用期考核等各种考核压力,同时还面对住房、经济、家庭等各方面的压力,在这种多重的压力下,他们无暇顾及学校、行业的规律和特色,并且青年教师处于职业适应期,因疲于应付各种考核,而忽略了思想改造和自我能力的提升,进而忽视了对行业特色的深入了解。
(五) 青年教师的自我认识存在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