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路与铁道工程研究生就业现状及就业能力培养研究

作者: 史振宁 潘勤学 高乾丰

摘  要:在交通行业日益发展的大背景下,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对人才的需求也日益旺盛。但与此同时,道路与铁道工程研究生的就业形势也越发严峻,许多毕业生难以融入此行业,形成了人才供需不匹配的现象。通过与学生的交流以及对部分企业的走访调研,发现造成上述现象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道路与铁道工程行业的工作条件相对艰苦;道路与铁道工程研究生存在“工科理科化”现象;校企对接形式缺乏创新。针对上述原因,提出以下四个解决方法:摸底研究生个人特性与发展意愿;建立研究生与企业长期交流的沟通机制;建立以提升解决问题能力为导向的培养模式;构建新时代道路与铁道工程研究生培养体系。

关键词:道路与铁道工程;研究生培养;就业能力;人才培养;就业现状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4)24-0168-04

Abstract: In the context of the growing development of the transportation industry, the demand for talents in transportation infrastructure construction is also increasingly strong. However, at the same time, the employment situation of road and railway engineering graduate students has become more and more severe, and many graduates have difficulty in integrating into this industry, forming a mismatch between the supply and demand of talents. Through the communication with students and the visit to some enterprises, it is found that the main reasons for the above phenomenon are as follows: the working conditions of road and railway engineering industry are relatively difficult; the phenomenon of "scientificization of engineering" exists in road and railway engineering graduate students; the lack of innovation in the form of school-enterprise docking. In view of the above reasons, the following four solutions are proposed: mapping the personal characteristics and development wishes of postgraduates; establishing a communication mechanism for long-term communication between postgraduates and direct enterprises; establishing a training mode oriented to enhance problem-solving ability; building a new era of road and railway engineering postgraduate training system.

Keywords: road and railway engineering; postgraduate training; employability; personnel training; employment situation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交通基础设施建设领域也正在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以“十四五”规划102项重大工程以及“十四五”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发展规划等项目清单为重点,坚持适度超前推进重大工程建设,因此急需高质量人才参与国家建设。与此同时,在湖南省大力实施“三高四新”战略背景下,对于交通建设人才的需求也在日益增加。对于传统交通基建而言,尤其是路桥行业,具有工作地点不固定、强度高、较危险等特点。与此同时,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毕业学生对就业岗位的稳定性、舒适性、安全性需求更为迫切,这就使得在企业招聘和学生就业之间出现了一些信息不匹配的现象,导致道路与铁道工程专业学生培养方面出现了一定的人才供需差异。近些年这种趋势不断向研究生培养领域传导,对研究生的培养与就业等造成了一定的压力,同时也使社会媒体对此专业产生了一定的误解。为解决上述问题,必须从学生培养角度出发,首先增进学生对行业现状的了解,认清行业的发展态势以及良好前景,从而进一步扭转社会对行业的片面认识,促使道路与铁道工程研究生的培养与就业形成良性循环。

根据马媛媛[1]、余江鸿等[2]对目前工科类本科生、研究生的就业状况研究结果,“结构性矛盾”和“就业能力不足”等仍然是高校毕业生包括研究生目前就业难的主要问题之一。当前的道路与铁道工程研究生培养与就业需求方面确实存在一定的不贴合、不匹配,许多学者针对此现象开展了深入研究,并从研究生的培养模式方面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建议。如顾茜等[3]以大连理工大学为例,针对未来的就业择业意向调查了811名交通土建类工程研究生,其中81%的学生认为当前就业形势非常严竣,27%的学生希望工作环境稳定,63%的学生选择了前往沿海地区就业。而以上3点调查结果与当前的研究生工作供给类型确实存在一定的差异。李涛[4]根据南京某大学毕业生3年来的就业分析指出,当前工程类研究生到基层就业确实存在障碍,主要体现在基层特别是西部地区基层经济社会发展相对落后,吸纳毕业生能力有限,中小型企业用工不规范以及部分毕业生就业观念存在一些误区,社会舆论环境有待进一步完善等。李莎等[5]从地域特点角度出发,指出很多高校具有很强的地域性特点,在超出其影响范围内的区域难以就业,例如,新疆农业大学在新疆内认可度较高,但研究生到新疆以外就业压力大。

为了解决上述存在的问题,杨嵩松等[6]提出必须从人才培养的供给侧角度提升研究生的就业能力,一是主动适应市场的变化,及时调整和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二是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加强研究生的就业观念教育;三是从社交能力、沟通能力、组织能力等多方面提升研究生的求职竞争力。上述措施可以从一定程度上缓解研究生就业与企业需求的不匹配状况,但缺少学生深入了解企业就业环境这一环节。王健等[7]从政策供需协调的视角提出,必须要打造一套个性化人才培养方案,强化培养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依据合作企业和市场需求变化调整培养方案,逐年优化;学科融合上通过跨学科打造系列适合市场需求的课程链条,力争“一生一案”。在当前的研究生就业能力培养方面,许多学者也在积极地进行多元化探索,以期能够提高学生的综合水平,从而提升就业能力。例如潘仁盛等[8]、尹平保等[9]则指出在学生参与科研活动时,应结合团队人员具体情况及个人兴趣进行分组,实现学生的分类差异化培养。在培养方向方面,马世媛等[10]认为“人工智能+土木工程”研究生培养模式可以有效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有助于建立智能建造技术研发团队和人才梯队,培养一定数量既懂工程技术,又具有数字化思维的复合型人才,这样可以从人才供给角度进一步改善基础设施建设行业的就业环境。除了择业就业之外,研究生毕业后创业也是比较好的选择,栗培龙等[11]明确指出,随着房地产行业的景气度出现波动,土木工程研究生就业形势有所回落,部分研究生在面临就业压力的情况下,选择跨专业就业。因此,有必要对研究生进行创业教育,使其具有创业意识,具备创业能力,从而自主创业以缓解当前的就业市场供需不匹配的问题。何锐等[12]从校企合作培养角度出发,提出建设“实验中心-科研机构-企业”相结合的实践平台,加强校企(所)联合培养基地的建设,这样可以提早帮助学生熟悉企业内部的科研工作模式,在选择工作岗位时对自身需求更为明确。秦磊等[13]也认识到很多工程类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实践机会不足,导致在就业后难以直接与企业相接轨,所以高校应积极促进与相关企业的合作关系,努力为学生提供更充足的专业实践机会。

综上所述,目前道路与铁道工程研究生在就业过程中,确实存在就业环境不理想,学生所需与企业提供岗位信息不匹配,研究生自身需求较高但就业能力较弱等诸多问题,并且受行业政策周期性变化的影响,道路与铁道工程研究生就业供需差异的情况也在不断增加。目前许多学者针对此问题的研究成果大多从教学科研方法、校企合作、学生自身需求等多个层面出发,少见从人才综合性培养的角度提出解决问题的根本方法。因此,本文分析了当前道路与铁道工程研究生的就业现状,从全培养环节角度提出了可提升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措施。

一  道路与铁道工程研究生就业问题产生原因

(一)  道路与铁道工程行业的工作环境有待改善

对于道路与铁道工程研究生而言,除继续读博深造之外,业主单位和设计院往往是研究生就业的首选单位,但受行业特点影响,很多岗位逐渐下沉至施工单位,业主与设计院所能提供的就业岗位数量有限,因此大部分研究生的就业单位类型仍然是工程施工单位。受施工单位工作特点影响,道路与铁道工程从业人员的工作地点往往远离城市,在当前西部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的大趋势下,很多路桥建设项目坐落在远离中心城市的偏远地区,这就导致很多毕业学生到工程项目中的意愿较低。即使是在靠近城市的工程项目中,工作时间不固定、现场环境不理想、存在安全风险等因素也导致了道路与铁道工程研究生继续从事此行业的意愿较低。目前我国很多家庭的生活条件已经得到了很好的改善,学生不希望自己所从事的行业环境劣于自己的家庭生活环境,并且很多研究生的固有思维仍然认为硕士研究生应该在较好的环境中工作,所以道路与铁道工程研究生对工作的预期和就业岗位的匹配度较低很大程度上来自于该行业的工作环境。尽管目前工程项目部的建设已经大有改观,工程现场人员的生活条件也得到了大幅改善,但仍然难以满足学生日益增长的对良好工作环境的需求。

(二)  道路与铁道工程研究生“工科理科化”

道路与铁道工程专业属于工科学科,此类学科主要侧重于解决在生产实践中所遇到的问题。但是目前工科人才培养方式趋向于理科,即主要侧重理论科学研究,探讨问题背后的机理,却忽视了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产生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在于以下几点:①导师和学生的考核机制。受教育体系评价大环境影响,导师的考核指标与高水平论文相关,甚至要在国外顶级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而高水平学术成果必须具有较强理论深度以及严谨的论证过程,这就使得导师与学生的大部分时间都在从事室内试验、数值建模或者公式推导。解决工程问题的过程无法快速形成有效的高水平成果,这就诱导研究生导师以及学生长期从事理科类工作。②教师工程化程度较低。目前高校博士仍然以高水平论文作为敲门砖,以至于在博士研究期间长期进行理论研究,没有时间下沉至工程实践中去。就职后也缺乏与工程人员的交流能力,甚至很多青年教师没有实地接触过一线工程,这就导致研究成果成为空中楼阁,难以落地应用。③工程行业自身特点。道路与铁道工程是一种对经验依赖度非常高并且个人责任制明显的行业,在进行设计、施工以及运营过程中各级人员必须依靠现有规范进行操作,而规范修改周期非常长、程序繁琐,这就导致很多创新性成果难以快速广泛开展应用。在上述环境的影响下,最终造成了目前道路与铁道工程行业“工科理科化”现象。

(三)  学生与企业就业信息匹配度较低

大学是为社会培养人才的摇篮,如何将培养的研究生与企业进行合适的匹配,打通人才培养最后一个关键环节,是需要高校重点关注的问题。目前,许多道路与铁道工程专业高校在研究生就业方面仍然采用宣讲会、双选会模式,学生与企业接触时间非常短,无法详细了解企业具体业务状况、工作环境以及薪资情况等。并且很多宣讲会中企业避重就轻,让学生获取的企业信息与现实存在偏差,在工作中感受到理想与现实的差异之后陆续离职,这也是许多道路与铁道工程专业毕业生不愿就业,高素质人才供需存在差异的原因。虽然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许多研究生曾经参与工程项目,但尚没有制度化、规范化,企业方面对人的培养作用仍然有很大的局限性,导致学生在个人发展领域难以得到提升。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