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复医学理论教学课程思政体系建立与实践
作者: 刘勇 封羽婷 尹清
摘 要:在专业课理论教学活动中融入思政元素,让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相得益彰、形成合力是实现“立德树人”育人目标的根本要求。预防、治疗、康复和保健四位一体的现代医学模式要求“以人为本”,强调对患者功能的评估与康复,同时必须对医学生进行医学人文精神教育。该文根据临床医学本科生康复医学课程的每一章节特点进行课程思政设计,建立完善的康复医学课程思政体系,构建“三全育人”大格局,运用丰富的德育元素、思政素材,将课程思政理念内化于心、固化于制,并在本科生康复医学理论教学中实践,实时进行教学评价与反馈。旨在提升学生的精神境界,培养德才兼备的医学人才。
关键词:康复医学;课程思政;立德树人;体系建立;实践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4)24-0188-04
Abstract: We are working hard to integrating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lements into the theoretical teaching activities, make the spirit and courses go in the same destination, complement each other and form a joint effect is the fundamental requirement to achieve the educational goal of "Morality Building and People Cultivating". The four in one modern medical model of prevention, treatment, rehabilitation and health care requires "people-oriented" principle to cooperate with and emphasizes the evaluation and rehabilitation of patients' functions. In the meantime, medical humanistic spirit education must be carried out for medical students. According to the characteristic of rehabilitation medicine course for clinical medical undergraduates, this paper delves deeper into establishing a well-rounded curriculum system both ideologically and politically. The Pattern of "Three Complete Education" was constructed by referring moral education elements and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materials. Moreover,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ncepts are internalized into the chapters as a core meaning of the system combining with practice of theoretical teaching and frequent course evaluation and feedback. This paper aims to cultivate students from professional skills to humanistic spirit.
Keywords: rehabilitation medicine; curriculum ideology and politics; fostering virtue through education; system establishment; practice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教育工作,围绕“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就教育改革发展提出一系列新观点、新理念和新思想,为新时代教育改革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康复医学课程思政体系的建立就是要遵循和贯彻这些新理念和思想,将“立德”与“树人”有机融合,先“立德”,后“树人”,在教学活动中阐明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和政治优势在构建残疾人友好社会环境中的巨大作用和帮助;同时充分介绍和展示我国利用自身的制度优势在减残、助残以及推进全世界残疾人事业发展中发挥的巨大作用和取得的伟大成就。如在康复治疗技术一课中精选案例“排雷英模杜富国”的康复之路,意外爆炸让他失去了双手、双眼,鼓膜严重穿孔,全身多处严重创伤,当初他经历的痛苦和面临的困难是常人无法想象的;正是康复治疗团队攻坚克难,用英雄的精神治疗英雄,才使杜富国的身心功能得到了全面康复,积极融入家庭和社会,着重体现杜富国“身残志坚”这一思政映射点,也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康复治疗在其中发挥的重要作用,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与职业自信心。
一 康复医学课程思政的现状
(一) 时代需要,势在必行
康复医学主要研究病、伤、残者功能障碍预防、评定和治疗,以改善病、伤、残者的躯体功能,提高生活自理能力,改善生存质量为目的,对提高人民群众的健康水平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可以说“没有功能完整,就没有健康;没有康复,就没有健康”[1]。由于康复医学研究和服务的对象大多是存在一定“功能障碍”的“弱势群体”,更需要个人、家庭、社会给予关注与关爱,也更需要在医学教育中强化人文精神,培塑以人为本的理念,这些都是康复医学教学课程思政的重点内容与方向。
(二) 知行合一,明理笃行
康复医学是一门理论与实践高度结合的学科,在临床的康复治疗中如果不能知行合一,做到“眼到、手到、心到、意到”,就不可能获得良好的康复治疗效果。在康复医学课程思政体系建设中始终贯彻“知行合一”这一主线,帮助学生树立正确和规范的康复理念,懂得治愈“疾病”的同时不忘改善“功能”,康复“身心”的同时恢复“社会功能”,只有全面康复和全生命周期康复,最终才能让康复对象提高生存质量、重返社会,重获做人的尊严。明理固然重要,践行更不能忽略,学生还要在临床实践中不断提高和完善自己的康复认知,因此在课程教学中要将理论学习与实践应用相结合,这也是知行合一的内在要求。
(三) 教学相长,精准滴灌
康复医学课程思政不是生硬植入式地讲政治,如何达到师生同频共振的效应,对教师团队的专业课思政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学相长,教师高尚的师德师风会感染学生,让学生产生“我想成为这样的人”的自然想法,同时,学生的反馈和成长也会促进老师的教学反思和提升。方法上,内化医德教育,将康复医学课程思政内化于心、实化于行、固化于制,是回答“怎么培养人”的根本,是打开“三全育人”之门的钥匙。推动广大教师进一步强化育人意识,找准育人角度,提升育人能力,确保康复医学理论教学课程思政建设落地落实,见功见效[2]。真正将每一位授课老师转变为有温度的“医学教育工作者”,最终实现教学精准滴灌。
(四) 循序渐进,久久为功
课程思政不仅是教育理念的变革,也是教育本能的回归,是让学校的教育回归本来;这不是一时兴起、一蹴而就,而是需要一代代教育工作者长久地践行下去。循序渐进建立符合学校特色、高质量的康复医学理论教学课程思政体系,可以发挥示范和辐射效应,为康复医学的护理、见习、实习、规培、进修及临床教学,甚至其他临床专业课的课程思政建设提供参考和保障。总之,无论什么历史阶段,为党育人的初心不能忘,为国育才的立场不能改[3],课程思政这一项永远在路上的工作,需要循序渐进,久久为功,全面推进,形成广泛开展课程思政建设的良好氛围,这才是康复医学理论教学课程思政体系建设的意义所在。
二 康复医学理论教学课程思政的体系建立
(一) 体系构建总体思路
构建康复医学理论教学课程思政的体系,主要通过宏观角度进行顶层设计,围绕主线,层层推进,深度挖掘切入点与融入点。首先,以人才培养目标与康复医学的教学目标为导向,对学生的学情状况进行分析,包括学生的思想状况与知识经验,找准切入点;分析每一章节知识点蕴含的德育元素,思考如何将二者有机融合。其次,凝练出该章节或知识点背后的思政点,思考价值层面或思想层面对学生有何引导,这种引导是否对学生的成长、成才有积极作用。明确挖掘出德育元素之后,收集能够体现它的素材,包括身边的人和事、历史人物事迹、社会热点事例等,把这些案例融入到课堂教学内容中去,尽量生动地以讲故事的形式,让学生乐于参与,乐于思考。再者,课堂的呈现并非本末倒置地只讲政治思想不讲专业知识,而要构思、精炼授课形式和内容,将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统一,在必要的地方融入,每堂课有2~3个典型的、精炼的、有引导意义的思政元素即足够。最后,通过课后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反馈,以及对老师教学方法方式和内容的调查问卷填写情况,作为该课堂的评价与反馈,根据评价结果不断优化和改善各个环节(图1),逐步解决康复医学理论教学课程思政的“痛点”与“难点”。
(二) 体系建立总体目标
1 构建规范化课程思政教学新模式
通过顶层设计,规范课程思政教学方式、教学手段、教学策略,建立健全多层次、多维度课程思政成效考核评价体系和监督检查机制,在考核评估、互动反馈中,将康复医学课程思政教学实践落细、落小和落实,抓出成效,也为其他专业课课程思政提供思路与参考,最终逐步推广。
2 实现学生成长和教师发展双丰收
把师德师风建设摆在首要位置,通过提高教师的思想政治觉悟,提升教师专业课与思政元素有机融入的能力,实现让学生听每一节课都会与老师产生“会心一笑”的同频共振,从而指导学生将思想认识转化为实际行动。学生的知识能力与思想政治同步提升,教师的专业教学与立德树人同步达成,最终以螺旋式上升,形成弘扬尊师重教的社会风尚,也造就了一支党和人民满意的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教师队伍和明理崇德的学生群体。
3 消除“刻板印象”,促进社会友好康复大环境
让医学生从接触康复医学就树立起“康复是一种高尚的理念,康复也是一件伟大的事业,康复更应该成为一种良好的习惯”的思想,自觉在以后的临床实践中不只看到“病”,且看到“人”;既重视疾病的治愈,也关注功能的康复。在给患者进行康复治疗的实操中加强对医学生的医德教育,使他们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和职业道德,也有助于宣传正确康复理念,为社会处于“残障”情景中的人群提供友好的康复大环境。
三 康复医学理论教学课程思政的实践内容
(一) 主要内容
康复医学理论课教学课程思政依照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的《康复医学》第6版教材,在临床五年制、临床八年制本科生教学中进行课程实践,根据不同章节来划分,包括康复医学概论课程思政、康复评定课程思政、康复治疗技术课程思政,以及各类疾病康复课程思政,如脑卒中、脊髓损伤、骨折和颈肩腰腿痛等。
课前,对每一堂课进行三步评估。①学情分析:对学生现有知识经验进行了解。②能力分析:对学生学习能力掌握情况进行了解。③思想分析:对学生思想状况情况进行分析把握。
课中,紧盯每一堂课的课程目标,把握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价值塑造三个方面,以问题为导向,让学生思考康复医学的“魂”是什么?就是“还”给患者以尊严的生活。引导学生在临床中看病人不能只看“局部”,而要注重“整体”,注重对患者的引导式教育,改变患者的不健康行为[4]。作为课程思政的实施者要增强自己的思想政治意识和能力,同时要有相应的人格魅力,以身作则、行为示范,起到对学生的带动作用;学生也应勇于迎接挑战与机遇,在发挥传统康复治疗技术优势的同时,积极创新,在未来的新技术新理念中取得革命性进步。教师与学生应共同承担起时代赋予的重任,共同进步和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