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下民族院校少数民族语言课程思政路径探索与实践

作者: 韦述启 吴秀菊

摘  要: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战略举措,而民族院校语言文字类课程思政建设则是增强大学生中华文化认同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重要途径。其中,少数民族语言等语言文字类课程蕴含着丰富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内涵。因此,以少数民族语言课程思政为抓手,紧紧围绕增强民族院校大学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一主线,从课程专业知识及其关联内容中挖掘凝练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思政元素并进行隐性融入设计,在学生的课堂教学、田野调查实习、科研创新项目和毕业论文等方面,全面开展课程思政工作,可以有效地推进高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

关键词: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少数民族语言课程;思政路径探索与实践;思政元素;立德树人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4)25-0042-05

Abstract: Comprehensively promoting curriculu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nstruction is a strategic measure to carry out the fundamental task of moral cultivation.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nstruction of language courses in ethnic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s an important way to strengthen college students' Chinese cultural identity and build a strong consciousness of Chinese nation community. Language courses such as "Minority Language" contain rich connotations of building the consciousness of the Chinese nation community. This paper takes "Minority Language" cours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as the starting point, closely focuses on the main line of strengthening the college students' consciousness of the Chinese nation community, and excavates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lements of the education of the Chinese nation community consciousness from the professional knowledge of the course and its related content. At the same time, we carry out implicit integration design, and comprehensively carry out curriculu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work in students' classroom teaching, field investigation practice, scientific research and innovation projects, graduation papers, etc., in order to effectively promote the education of the consciousness of the Chinese nation community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Keywords: creating a strong sense of community of the Chinese nation; Minority Language course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path exploration and practic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lements; strengthen moral education and cultivate people

中国是多民族的统一国家,各民族交融汇聚成多元一体的中华民族。2014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一概念,在同年9月的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加强中华民族大团结,长远和根本的是增强文化认同,建设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积极培养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2021年8月的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准确把握和全面贯彻我们党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华民族共同体”的系列论述具有深刻的内涵,为我国新时期的民族工作指明了方向,特别是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对我国汉语和少数民族语言的教学与科研工作也具有重要的启示。

一 少数民族语言课程特点及其思政教育的重要性与适宜性

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战略举措,民族院校语言文字类课程思政建设则是增强大学生中华文化认同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重要途径。通过开展少数民族语言等语言文字类课程的思政工作,可以深入挖掘其中蕴含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内涵,进一步加强大学生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认同与理解。

少数民族语言是贵州民族大学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主要分小班开设苗、布依、侗、彝、水五个贵州世居少数民族语言课程,相对于其他民族院校的民族语言课,具有贵州地域特色及自身的独特性。这一课程是以该专业本科二年级学生为教学对象,学生均为少数民族语言母语人。

少数民族语言课程所处的学科特点主要表现为多元性、文化性、实用性、跨学科性和传承性。这门课程旨在促进多元文化的交流与融合,加强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流能力,保护和传承少数民族的语言和文化遗产。①多元性。少数民族语言是中国众多少数民族之间使用的语言,每个少数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语言系统和表达方式。因此,少数民族语言课程具有多元性,涉及到不同民族的语言和文化,为学生提供了学习多种语言和文化的机会。②文化性。少数民族语言课程紧密联系着少数民族的文化传统和习俗。通过学习这门课程,学生可以深入了解少数民族的文化内涵,包括民族历史、传统艺术、宗教信仰等,从而促进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和传承。③实用性。虽然少数民族语言课程以少数民族的语言为主要内容,但也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语言运用能力。学生不仅可以学习少数民族的语言,还可以掌握与之相关的实际应用技能,如口语交流、书写表达等,为未来的跨文化交流和就业提供有利支持。④跨学科性。少数民族语言课程通常涉及到语言学、人类学、民族学、文化研究等多个学科领域。这门课程的开展需要跨学科的知识和方法,以全面地传授少数民族语言的相关知识和技能。⑤传承性。少数民族语言是各民族的珍贵遗产,但由于历史原因和社会变迁,一些少数民族的语言面临着濒危甚至消失的风险。因此,少数民族语言课程具有传承性的重要意义,通过教育的方式,将这些语言传承给下一代,保护和弘扬少数民族的文化遗产。

少数民族语言分上、下两个学期开课,有8学分,共计128学时,教学目标旨在培养学生的母语听、说、读、写、民汉对译能力,让学生掌握少数民族语言的基本知识和相关理论,对本民族语言的系属、语音、词汇、语法和文字的结构系统有系统了解并能做初步分析,课程教学内容主要包括:①少数民族语言系属分类及方言土语划分。学生将了解不同少数民族语言的归属分类以及在各地的方言和土语划分情况,从而加深对少数民族语言多样性的认识。②少数民族语言的语音。学生将学习该民族语言的音位系统、音节结构和声调等语音特点,掌握正确发音和语音规则。③少数民族语言的文字。学生将学习该民族语言所使用的特定文字系统,了解其字形、字义和书写规范,提高对该文字的识读能力。④少数民族语言的词汇。学生将学习该民族语言的常用词汇,包括基本词汇、专业词汇和习惯用语等,以扩展词汇量和提升词汇运用能力。⑤少数民族语言的语法。学生将学习该民族语言的基本语法规则,包括构词规则、句子结构、时态、语态、语气和修辞手法等,以提高语法运用能力。⑥少数民族语言的应用及民汉双语翻译。学生将进行实际应用训练,通过模拟对话、口头表达和书面作文等方式,提高在该民族语言环境中的交流能力。同时,学生也将学习民汉双语翻译技巧,能够进行简单的翻译工作。

少数民族语言的课程内容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综合性。该课程旨在培养学生对少数民族语言的听、说、读、写、翻译等多方面能力的全面发展。通过学习该课程,学生将掌握少数民族语言的基本知识和相关理论,并能运用这些知识和技能进行初步分析和应用。②系统性。课程内容涵盖了少数民族语言的系属分类、方言土语划分、语音、文字、词汇、语法以及民汉双语翻译等方面。通过系统学习这些内容,学生可以全面了解少数民族语言的结构系统和特点。③实践性。除了理论知识的学习,课程还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学生将有机会进行少数民族语言的实际运用和民汉双语翻译的实践,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和交流能力。④文化性。少数民族语言是少数民族的文化遗产之一,学习该课程也意味着学习和了解少数民族的文化传统和习俗。通过学习少数民族语言,学生将进一步认识和尊重不同民族的文化,增强对中华文化多元性的认同。⑤专业性。该课程为专门开设的语言学类课程,注重培养学生对少数民族语言的专业知识和技能。通过学习该课程,学生将具备对少数民族语言进行分析、研究和应用的能力,为相关领域的研究和实践奠定基础。

从少数民族语言课程所处的学科特点和教学内容来阐述其开展课程思政教育的重要性与适宜性,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①有利于促进民族团结。少数民族语言课程的开展有助于加强各民族之间的交流与沟通,促进民族团结。通过学习少数民族语言,学生可以更好地了解不同民族的语言、文化和传统,增强对其他民族的理解和尊重,消除民族间的偏见和歧视,构建一个团结和谐的社会。②有利于传承和弘扬民族文化。少数民族语言课程的教学内容包括了各少数民族的语言、文化和传统知识。通过学习这门课程,学生可以深入了解和传承自己民族的文化,增强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这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推动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③有利于培养跨文化交流能力。少数民族语言课程的学习涉及到不同民族的语言和文化,培养学生的多语言能力和跨文化交流能力。这门课程的开展有助于学生增加对多元文化的认知,培养他们具备在不同民族群体之间进行有效沟通和合作的能力,促进社会和谐发展。④有利于培养爱国情怀。少数民族语言课程的教学内容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华民族的发展息息相关。通过学习这门课程,学生可以深入了解国家的历史、文化和发展成就,培养对伟大祖国的热爱和认同。这有助于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增强对中国共产党的拥护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仰。

综上所述,从少数民族语言课程所处的学科特点和教学内容来看,开展课程思政教育具有重要性与适宜性。这门课程可以通过促进民族团结、传承和弘扬民族文化、培养跨文化交流能力以及培养爱国情怀等方面的教学内容,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推动构建一个团结、和谐、稳定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二  课程思政元素的挖掘和融入设计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