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论文写作与规范课程的思政教学融合与改革探索
作者: 赵扬 姜向荣 李剑锋摘 要:将思政教育融入研究生专业课程学习,可以提高研究生科研学术道德修养,树立所学专业知识正确的价值观,有助于实现高等院校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该文从典型案例、教学素材与互动式教学入手,在学术论文写作与规范课程教学中尝试融入学术道德、责任担当、家国情怀和创新意识等思政元素,以引导学生建立正确的科研价值观。实践结果表明,思政内容融入到专业课程的讲授中,可以有效提升教学效果和学生学习热情。
关键词:课程思政;学术论文写作;学术道德规范;教学改革;教学效果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4)25-0061-05
Abstract: Integrating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to the postgraduate professional courses can improve the academic moral cultivation of postgraduate, establish the corrected values of the professional knowledge learned, which are helpful to realize the fundamental task of building morality and cultivating student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his paper tries to combine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lements, such as academic ethics, responsibility, patriotism, innovative consciousness, into the curriculum of Academic Paper Writing and Ethics, so as to guide the formation of correct scientific research values for the postgraduates. Typical cases were selected as the teaching materials during the instructional interaction. It was found that the teaching reform method can improve the learning enthusiasm of postgraduate.
Keywords: curriculum ideology and politics; Academic Paper Writing and Ethics; academic code of ethics; teaching reform; teaching effect
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关系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1]。随着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深入开展,高等院校各专业教师已经尝试将其融入到专业课程教学之中,探索并厘清专业课知识讲授与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之间的关联性,建立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专业人才培养体系被认为是当前高校教学改革的关键环节。
学术论文是包括研究生和全职科研人员在内的所有科研工作者展示其科研成果的主要方式之一,学术论文的质量是衡量一名研究人员科研水平的重要标准。从研究生招生规模来看,根据教育部发布的《2022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准备工作就绪》文件数据,2022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报名人数457万,比2021年增长80万,增幅为21%。自2016年起,我国硕士研究生报考人数在高位上保持高增长趋势。从数据来看,2015—2022年平均增长15.8%,全国在学研究生约314万人。为了确保在研究生规模持续扩招背景下学生的科研素质和道德规范,势必要不断提高研究生课程的教学要求和教学水平,特别是在课程教学过程中如何将思政元素融汇于学科的教材、课堂、实践与学生头脑当中,通过正确价值观渗透、引导和知识融合的方式,达到专业知识传授与思想政治教育、立德树人同向同行的目的[2]。
从我国发表学术论文需求来看,学术论文特别是高水平期刊文章仍然是部分高等院校及研究所授予硕士学位和博士学位的主要参考条件之一[3]。据《2021年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报告》显示,中国科技论文总体产出持续增长,高被引论文数为4.29万篇,占世界份额为24.8%,世界排名保持在第2位;热点论文数为1 515篇,占世界总量的36.3%,数量比2020年增加了10.2%,世界排名保持在第2位。这一方面体现我国从事科研人员的数量在增加;另一方面也说明我国对学术论文的发表也在朝向高质量的学术期刊及代表性文章的方向发展。
从学术论文写作与规范课程设置目的来看,欧美等西方国家的研究型高校在学术论文写作教学上的共识是重点强化实践操作,培养学生写作的实际能力,强调学术论文写作的目的是要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实现其自身创新思维的培养、个性的张扬和潜能的开发。可见,欧美等西方国家是侧重于学术论文写作的工具属性,重点以写作能力提升为主要教学目标。
国内对于学术论文的课程设计开始于20世纪80年代,目前全国230余所院校开设了学术论文写作的相关课程。随着研究生的持续扩招,我国的高等院校已经将开设本门课程的目的从简单地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逐渐地调整为帮助研究生树立学术规范意识,培育学术诚信素养,敬畏学术规则,遵循学术道德规范,在此基础上掌握论文写作要求,熟知论文写作要点和投稿流程,远离学术不端行为,营造风清气正的学术气氛,为最终的研究生顺利毕业和成长成才服务[4]。从课程培养目的这一角度来看,学术论文写作与规范这门课程对研究生正确科研精神的养成至关重要,天然地可以融入各种思政内容。
目前,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研究生的学习方式和手段已经发生了较大变化,学生可以借助网络,利用多种在线学习平台、公众号等进行学习。在互联网上有众多学习资料和文献,对学生来说,如何有效地获取所需要的、有价值的文献资料仍是比较难的。此外,通过社交工具和教师、同学进行交流与讨论,这些为学术论文写作与规范的教学带来了新的视角、机遇和挑战。如果教学中仍采用以“填鸭式”的授课方式讲授课程知识,就会使学生对于课程思政的重要性缺乏足够深刻的认识。学校疏忽对学生本身思想道德层面的教育,会将研究生引导至仅注重自身专业水平的提高,导致其知识结构不够合理,缺少中国优良传统文化的熏陶,并且会使其对思想政治认识不足,对社会缺少足够的思考,最终产生以自我为中心、急功近利的心理,做事缺乏大局意识,缺少家国情怀和责任担当。这不利于国家对于青年人才的德才全方位培养。
由上述分析可见,当前内外部学习环境的变化需要我们对于学术论文写作与规范这门课程的教学产生新的思考。近年来,尽管课程思政理念虽已逐步进入高校课堂,但常见的是生硬地将专业课程与思政教育放在一起,未能将课程思政各元素与专业知识有机融合。如果教师在课程中不能灵活地将课程思政内容融入,缺少与学生积极而有效的互动,容易导致学生缺少获得感,进而产生厌倦心理。
因此,如何培养研究生学术论文写作能力,提升学术道德规范和认识,确立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核心和基础的科研与写作的世界观和价值观,是在上述背景和当前发展趋势下,所有研究型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人才培养的客观需求[5]。本文针对上述问题,开展了研究生学术论文写作与规范课程的思政教学融合与改革探索工作,以期为当代研究生在对学术论文写作能力提升与学术道德规范深刻理解提供思路。
一 学术论文写作与规范课程内容设置
学术论文写作与规范课程是一门培养高等院校研究生科技文献阅读与信息处理的能力,并在此基础上掌握学术论文写作方法的理论与实践课程,让学生知晓在中、英文期刊及会议论文写作与发表、硕士学位毕业论文撰写等方面必须遵守的学术道德规范。
哈尔滨工业大学(威海)在2020年开设了这门课程,总学时为16学时,侧重于强化研究生科学研究方法和学术论文写作训练的同时,渐进式融入学术道德、学术规范、责任担当、家国情怀、创新意识和工匠精神等思政元素,引导研究生在从事科研活动时恪守学术诚信要求。课程分为课堂教学与写作实践两个部分,课堂教学包括学术道德规范及其典型案例、中英文期刊论文和研究生学位论文写作方法,以及写作实践文献检索、选取、阅读原则和中英文期刊论文写作与投稿、改稿训练。
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①学术论文写作导论;②学术道德规范;③文献选择原则与阅读方法;④中英文期刊论文的写作要求与方法、学位论文写作要点;⑤论文投稿准备与注意事项等五章。其中,第一章学术论文写作导论是本课程中思政教学融入的切入点,在这一部分侧重使学生认识到学术论文本质上是研究人员在执行科研项目过程中,创新性劳动的价值体现;通过论述研究人员个人科研创新、学术论文发表与国家科学水平发展之间的逻辑关系,使学生认知到高质量的学术论文发表对支撑我国“十四五”规划中“构建国家科研论文和科技信息高端交流平台”的重要支撑作用。第二章是思政教学在本课程的落脚点,以《高等学校预防与处理学术不端行为办法》和《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术道德规范》为指导,侧重于加强学生对学术道德规范的理解与遵守,对培养学生爱国敬业的责任感和对科学研究工作的钻研精神具有重要意义。第三章至第五章侧重于研究课题方案设计、学术论文写作方法和投稿训练本身的教学互动,对培养学生在面对科研挑战、课题困难和职业规划具有解惑的作用。
二 学术论文写作与规范课程思政教学探索
(一) 融入责任感的科学研究
科学研究的推动离不开全世界科研人员的努力和付出,一个国家科研的持续发展离不开一群有责任感和使命担当的科研工作者,而研究生则是这一特殊群体中的青年力量亦是未来的主力军。如何让研究生在专业技能不断提高的同时,逐渐接受并成长为一名具有爱国情怀的新时代科研人员,树立其正确科研价值观至关重要。课程选取了国际上经典的案例:1897年,德国物理学家考夫曼(W.Kaufman)和英国物理学家汤姆逊(J. Thomson) 先后发现了电子的存在并且测出了荷质比,尽管考夫曼发现更早且所测量结果精度更高,但汤姆逊先于考夫曼公开发表了相关研究成果,最终被授予了1906年诺贝尔物理奖,而且为英国创建了一个研究学派,培养了卢瑟福、威尔逊等一批物理学领域的青年科学家,使英国一度在该领域的研究走在世界前列。通过该案例引导学生理解学术论文写作与发表的重要意义,建立正确的学术论文写作世界观。此外,以美国数学家香农(Claude E. Shannon)[6]在1948年发表的文章《通信的数学原理》为例,介绍了其对通信领域的贡献。该文章是信息论的奠基之作,标志着信息论的创立,在数学世界和工程世界中掀起了研究与应用热潮。最终对确立美国在全球通信领域的领先地位起到了重要支撑作用。以此案例引导学生勇于开展所在课题领域的前沿探索研究和我国目前存在的“卡脖子”技术难题的应用研究,注重培养学生从现象到本质的科学研究意识和服务于人类世界的实际应用意识,建立起一名青年科研工作人员的使命感。
(二) 写在祖国大地上的学术论文
科学研究是无国界的,但是科学家是有国籍的。一名合格的科研人员不仅有为全人类造福的远大理想,也必定有爱国爱家的高尚情怀。课程上选取了“世界伟大的科学家、‘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钱学森院士和郭永怀院士放弃美国优越待遇,克服重重阻挠,积极投身祖国航空航天和国防建设领域的建设之中,为中国在上述领域的快速发展和领先作出了卓越贡献,真正做到了为国家科学发展奉献终生的最高境界”的短视频作为教学案例进行互动教学,侧重让学生理解科学研究与爱国情怀之间的关系,如何将学术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为国家各领域科学与技术的发展奉献自己的力量,从而建立正确的学术论文写作的价值观。此外,以同学身边的榜样来进行重点讲解与讨论——哈尔滨工业大学刘永坦院士以身许国、科技报国,四十年如一日,勇闯“无人区”,筑牢祖国“海防长城”,培养一大批科技领军人才的事迹[7]。刘永坦院士带领团队成功建成了我国首部具有全天时、全天候、远距离探测功能的对海新体制雷达,为加快建设科技强国、海洋强国作出了突出贡献,诠释了如何把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引出学术论文写作本身是为了服务于所研究成果本身的宣传与交流功能,特别是在自主研发和自主知识产权上的研究成果可以为国家在国际该领域的发展与竞争上,奉献出一名科研工作者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