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本科生科研创新能力培养模式研究

作者: 孙楠 姜斯文 毕心如 高玮晨 关英红 盖兆梅

高校本科生科研创新能力培养模式研究0

摘  要:在全球一体化的背景下,我国经济发展逐渐滞缓,高校就业形势愈加严峻。因此,全力推进创新教育改革成为高校实现人才培养的必然选择。高校需要不断提高教育质量、大力革新传统教育方式,扩大符合市场需求的人才培养规模,并基于市场需求完善创新人才培养机制,积极培育高素质创新型人才。该文通过对高校本科生科研创新能力现状的问卷调查,深入分析影响本科生科研创新能力发展的原因,探究当代高校创新教育培养体系的缺陷,并提出高校科研创新人才培养应对策略,寻求人才培养模式的突破,以助力高校为创新型国家建设培养更多高度契合时代科技产业的创新人才。

关键词:高校本科生;科研创新能力;人才培养;教育改革;问卷调查

中图分类号:C96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4)25-0070-04

Abstract: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global integration, our country's economic development gradually slows down and the employment situation in universities becomes more severe. Therefore, it is an inevitable choice for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o promote innovative education reform.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need to continuously improve the quality of education, vigorously reform the traditional education methods, expand the scale of talent training that meets the market demand, and improve the innovative talent training mechanism based on the market demand, and actively cultivate high-quality innovative talents. Through a questionnaire survey on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scientific research innovation ability of undergraduate students, this paper deeply analyzes the reasons affecting the development of scientific research innovation ability of undergraduate students, explores the defects of the contemporary innovative education and training system of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proposes countermeasures for the cultivation of innovative talent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nd seeks a breakthrough in the mode of talent training. In order to help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o train more innovative talents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an innovative country, it is highly suitable for th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dustry of the times.

Keywords: college undergraduates; scientific research and innovation ability; talent training; education reform; questionnaire survey

2021年4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清华大学考察时强调“要勇于创新,深刻理解把握时代潮流和国家需要”[1]。中国高校有义务培养创新型人才,但目前在质量与数量方面存在差距。为了满足时代发展要求,我国还需要借鉴国外成功经验,突破现有办学理念与模式,构建中国特色的创新人才培养体系。近年来,我国为促进科技创新人才的发展,不断出台一系列相关政策与措施,供给侧、新工科、OBE教育等人才培养模式接连开展,旨在为国家培养更多的科技创新人才。随着中国市场的不断发展,我国各行业对于创新人才的要求越来越严格,科研创新能力已成为本科生能否升学或高质量就业的重要因素之一。基于以上几种原因,我国各高校亟需实施本科生科研创新人才培养措施,提高人才储备,促进创新创业,推动国家科学研究走向更广阔的领域。

一  国家政策演变下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教育供给侧改革缘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2],具体是指通过组织教育资源、重构教育制度、改善教学质量等手段,针对教育过程中存在的问题逐步优化升级教育供给结构,构建多元化的教育资源、教育环境、教育方式,增强教育公平,提高教育供给侧质量和数量,使更多人民群众受益。教育供给侧改革可以重新构建人才培养的目标、体系、方式,为拔尖创新人才和科研创新人才提供精神激励和知识支持,对高校推进多元化人才培养具有重大意义。新工科,顾名思义是指新的工学学科或工程学科[3]。其根本目的是培养适应新时期经济发展需要的新型工程技术人才,强调传统工科的转型升级,致力于培养具备创新能力,能够满足行业、产业未来发展需求的人才。在新工科教育背景下,通过加强实践教学、跨学科融合、产教融合等手段,可以使本科生充分具备解决实际问题和跨领域创新的能力,进而提高本科生就业质量和创业水平,为高校培养适应新时代需求的创新型人才提供有效的支撑和保障,为社会经济发展作出更大贡献。OBE(Outcome-Based Education)即成果导向教育[4],强调以学生为中心、以成果为导向持续改进,教学设计和教学实施的目标是学生通过教育过程最后所取得的学习成果。自OBE理念提出以来,它已被公认为是追求卓越教育的有效方法,现已成为美国、英国等国家教育、教学改革的主流理念之一。所以,在科研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中融入OBE教育理念既符合时代需求也是当前高校创新教育教学的诉求。

二  高校本科生科研创新能力现状调研及原因分析

新中国成立以来,国家始终高度重视创新创业教育,陆续颁布一系列促进教育发展的政策。高校作为综合性高素质人才培养的主体,不仅承担着传授专业文化知识的任务,更应该厘正学生价值归向,优化学生素质结构,淬炼学生过硬本领,丰富学生教育载体[5]。目前,打造创新教育教学活动的高校主题,培养创新科研的学术氛围,创造本科生科研实践的就业机会,已成为各高校培养本科生创新能力的必然趋势。对此,本文基于理论源于实践的出发点,通过小规模随机抽样问卷调查及实际采访相结合的方式对多类型高校的本科生科研创新能力现状进行调查研究。在此次调查中共发放800份问卷,回收有效问卷793份,回收率99.13%。调查对象涵盖985高校、211高校、普通本科院校和高职、专职院校中各个专业的本科生,其中男生占比48.85%,女生占比51.15%,男女比例均衡。调研结果表述如下。

(一)  本科生科研项目参与度低,缺乏科研创新指导

为了进一步推动高校本科生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强化本科生创新创业能力训练,很多高校都开展了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申报工作和科研课题开放实验课程,参与人数逐年递增。调查结果如图1所示,本科一、二年级学生对科研项目与创新探索的参与重视度远低于本科三、四年级学生,对相关科研实践实验、学术论文、创新专利等成果转化的能力也普遍较低,只有极少数的低年级学生能有意识、有行动地完成论文撰写并成功发表。究其原因,科研项目既需要充足的资金支撑也需要使用特殊的专业设备和实验场地,而大部分高校的创新实践基地资源稀缺、实验室开放时间固定、高层次科研项目立项数量受限,使得科研项目的覆盖面低、学生的参与度不高。在学生科研项目的选拔管理方面,大部分高校也未明确规范项目立项、中期检查、结题报告等环节的具体操作流程和管理制度,缺少清晰的评分标准,缺少公正的选拔信服力,导致本科生科研项目结题质量低、科研信心退减、参与积极性降低。此外,高校教师科研、教学任务压力大,苦于时间精力有限,在缺乏激励措施和明确规范要求的情况下,教师对本科生科研活动的指导和培养缺乏动力,致使师生互动交流的积极性降低,加之缺少浓厚的科研学术环境,本科生也逐渐对科研项目难以接触。

(二)  本科生创新思维局限,缺少科研创新兴趣

高校大学生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接受知识的能力较高,且大部分学生已经具备自主创新的意识与潜在能力,但在行动上缺乏自主性。基于上一部分调研,发现各类高校中均有从未参与过科研项目的学生存在,且数量占比极大。针对这一问题,开展了未参与科研项目原因的相关调查。调查结果如图2所示,77.4%的学生是因为缺乏创新思维而不参加科研项目,67.4%的学生不参加科研项目只归因于自身不感兴趣。

创新能力的培养包括创新思维、创新意识、创新技能和创新行为等多方面素质的协同发展,缺乏创新思维是本科生难以进行科研创新实践的重要原因之一。当前高校本科生往往课业繁重,课程安排时间分散不合理,学习重点过度集中在学业阶段考试,使大多本科生缺乏时间精力针对逻辑思维、表达能力、实验方法等科研基础技能进行个人素质发展,无法突破本科生眼界进行创新思维开拓。此外,创新动机是发展本科生创新能力的关键,一旦缺失自主化的动机,相应兴趣便会降低。科研项目往往是长时间探究和反复试错积累经验的过程,对于本科生来说,浅显的本科知识只能针对基础课题进行简单、重复的实验,难以在短时间内获得高质量的科研成果,在这种情况下,极少数学生会坚持利用课余时间自主参与科研创新项目,也逐渐降级了本科生的科研兴趣。

(三)  本科生课程传统守旧,缺乏科研创新引导

调查问卷中发现,79.65%的学生认为本科生创新能力培养不足的根本原因是本科生课程体系缺乏创新性,本科生受教育过程中缺少正确的科研价值引导。如图3所示,本科课程影响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五个主要原因分别是创新实践课程不重视(21%)、教学形式传统守旧(20.2%)、课程设置不合理(19.2%)、教学内容枯燥单一(15.8%)和教学要求约束多(12%)。由此进行深入分析,本科生课程普遍由教师传授课本知识点为主,内容枯燥、形式僵化,使得大部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机械化背诵知识点,缺乏主观能动性,这极大影响了学生的全面创新发展。同时,实验实践课程是本科生熟记专业知识的契合点,是培养本科生实践动手能力和协作交流能力的重要机会,但当前大多本科生实验课程存在诸多缺陷,如形式简单、设备机械少、实际操作运用性弱等问题,这严重制约了本科生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此外,本科生课程学科界限过分明显,本科生只能按照专业计划进行学习培训,无法实现个性化自由选课,无法进行跨学科的探索学习,缺乏创新能力的正确引导和培养。

三  提高本科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方案

(一)  推进优化本科生导师制,调动师生积极性

当前,学分制依然是高校本科生受教育的主要考核方式,在这种模式下,大部分学生只是被动接受老师的灌输思想,缺乏科研创新的主动意识,所以建立本科生科研导师制对培养创新型人才具有重要意义。从高校层面来看,高校应制定明确的导师指导规范要求,建立科学有效的教学评价制度,完善师生互动交流平台,健全唯才是举的师资待遇机制[6],确保本科生导师制可持续高质量的发展。导师的教育教学水平和科研创新能力又是保障本科生导师制的核心关键之一,故高校应通过对导师定期培训、评估、考核等有效方式,全面评价本科生导师的教学水平和指导质量,从而提高导师能力,推动本科生师生制高效运行。从导师层面来看,本科生导师应充分调动积极性,提高责任心,加强对本科生创新能力培养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导师应为学生制定个性化培养方案,从指导学生选题、查阅检索文献资料、论文撰写及发表等全过程跟进指导。导师还应和学生之间保持紧密联系,通过定期开组会、线上视频电话或工作汇报等方式实时掌握学生的科研情况,及时传递前沿信息给予相关的指导帮助,根据学生精神状态合理调整科研学习进度。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