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才兼备视域下环境工程创新人才培养路径探索与实践
作者: 何春 唐酥 黄文彬 黄凡 田双红 舒东摘 要:新时代背景下环境工程专业面临着创新型人才培养需求与国家绿色发展战略的双重炙烤。在这种形势下,环境工程专业该如何应对自身发展的机遇与挑战,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该文针对现有环境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问题和不足,结合学校特色对德才兼备视域下环境工程创新人才培养的路径进行思考与探索,提出“德育”+“能力”共培养的环境工程专业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并详细介绍可应用实践的方法、措施,以期对国家省属高校的环境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有所参考。
关键词:新时代;环境工程;德才兼备;创新;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C96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4)25-0074-04
Abstract: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the new era, the discipline of environmental engineering is faced with two difficulties: the demand for innovative talents training and the national green development strategy. In this situation, how to deal with the opportunities and challenges of environmental engineering is a question worth pondering. In view of the problems and shortcomings of the existing training mode of environmental engineering, this paper considers and explores the path of cultivating innovative talents of environmental engineering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both morality and ability with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school, and puts forward the training system of innovative talents for environmental engineering major, which combines "moral education" with "talent". And this paper also introduces the practical methods and measures in detail, in order to provide reference for the training of environmental engineering professionals in national provincial universities.
Keywords: new era; environmental engineering; combination of morality and talent; innovation; talents cultivating
2022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人才是第一资源”“培养造就大批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人才,是国家和民族长远发展大计。[1]”不难看出,现阶段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成为国家发展的重中之重,创新人才在当今国际竞争中发挥着关键作用,是提升国家科技创新力的根本源泉,也是衡量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指标。中共中央、国务院也重点强调要建立和完善立德树人体制机制,提高国家教育发展水平,增强人才效能、激发创新活力[2]。教育是党之大计,也是国之大计。
在这样的教育发展背景下,我国高校的环境工程专业人才培养迎来了新的挑战。近几十年来,我国环境污染问题日益突出,生态环境保护与生态文明建设已上升至国家发展战略层面,“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已深入人心。而环境工程是一门实践性强的多学科交叉专业,各高校的侧重点不同决定了该专业发展方向的差异,为顺应德才兼备创新人才的培养要求和新时代国家对环境保护的迫切需要,中山大学环境工程专业从国家建设出发,结合高等教育的发展战略方针,分析现有创新人才培养方案的问题,对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路径进行探索,并提出一系列实践措施构建“德育”+“能力”共培养环境工程专业创新人才培养体系,以更高的标准、更大的力度、更实的举措把新时代教育强国的战略落到实处,以此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一 现有创新人才培养问题剖析
面对新时代的教育变革,当前大部分高校的环境工程专业创新人才培养的理念和模式显得相对滞后,还存在着一些不符合培养目标的问题。
(一) 环境类课程内容单一、不连贯
现今各类环境问题日益呈现出复杂、多级、易变的趋势,而现有环境类课程内容过于理论化和抽象化,基础课与专业课衔接不够紧密,缺少应用性、实践性和个体化,学生难以形成连贯的认知体系,无法将理论基础与专业技能关联起来并用于实践。此外,现有的以各类专业知识点为基础构建的课程体系中,不同专业课程的内容较为独立,课与课之间的连接性不强,导致学生缺乏解决复杂环境工程问题的多学科协同能力,甚至有的课程内容未能与学科发展前沿紧密结合,存在严重的滞后性,有待进一步调整、完善。
(二) 课程教学方法落后
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创新人才培养应该以学生为主体,开发和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创新性,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然而,现今的培养教育模式更多采用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方法,单一讲授式的课程模式普遍存在,而启发式教学、对话式教学和互动式教学等多元化的课程模式较少,缺乏“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教学的有机结合,学生只能机械式地接受和理解教师的教学安排,以课堂知识作为唯一的考核内容,以考试分数作为唯一的评价结果。这种教学方法忽视了学生在教学培养中的主体地位,导致学生缺乏自主探索的欲望和独立处理事件的能力,从而限制了学生自主发展的空间,阻碍了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也遏制了学生创新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长此以往,学生缺乏发掘、思考、创造的兴致,失去了创新的基本动力[3]。
(三) 专业实验课教学效果不佳
专业实验课是巩固理论知识和加深专业认识的有效途径,而现在大多数高校的实验课程多为操作内容固定的验证性基础实验,实际教学以视频讲解为主,学生现学现做,这种教学模式未能给学生提供一个连接知识与实践的思考过程,最终导致学生只会堆砌知识和理论,而缺少将所学知识转化为现实操作的能力,知识体系把握不够完整[4]。实验教学不同于理论教学,实验教师不能简单地按照已有教案生搬硬套、照本宣科,在实验课堂中教师应该鼓励学生主动思考、积极交流,以此充分调动和激发学生创新思维的能力。因此,高水平的实验技术人员队伍建设尤为重要,需要重点培养能够帮助学生将理论知识拓展转化应用的技术人员。除此之外,由于许多实验的细节步骤多且分散,教师难以实时监控,在教学过程中易存在引导、管理低效的问题,导致学生在有限的实验课学时中无法进行系统且严谨的实践能力培养和训练,普遍工程实践能力欠缺,难以真正理解研究实验的科学性。
(四) 企业实践项目难以真正落实
环境工程作为一门与工程实践高度关联的专业,应注重理论教学与实践教育的协同互补。其中企业拥有丰富的产学资源,是学生学习实践的最佳平台[5]。但现有问题主要在于校企合作的管理机制不够完善,由于经费、时间、基底容量和场地安全等原因,实际提供给学生的实践交流机会较少,教学过程多以实地参观、聆听讲座为主,现场实际操作要求不高,学生认知停留在企业实习的文字层面,因而难以达到高校人才工程实践的预期效果。其次,企业与高校管理模式有所不同,与实习单位交流不足的问题,易导致高校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存在偏差,无法按照企业的实践能力标准培养学生,同时学生也难以真正融入企业、行业环境。“如何在加强行业企业深度培养过程的同时,有效强化学生的工程实践创新能力”是一个需要深入探讨和及时解决的问题,仍有诸多因素阻碍了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道路。
二 构建德才兼备的环境工程创新人才培养体系
党的二十大报告将“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强化现代化建设人才支撑[1]”作为独立成章的一个部分,彰显了国家对科教人才工作的高度重视,习近平总书记也对深入实施新时代人才强国战略作出全面部署。基于立德树人这一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才兼备的高层次人才是我国社会发展进步的切实需求。要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从“德育”“能力”两个方面着手,切实提高学生的思想水平,有效增强学生的专业能力、创新能力,夯实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的人才之基。
(一) 建立环境工程创新型人才的国家德育平台
“德育”旨在培养学生的的责任心和使命感,使其养成崇高的道德品格,为学生未来的创新发展打下扎实的思想基石。此外,德育教育还具有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培养科学思维能力,以及发挥人文关怀的作用,从而能更好地塑造健康的人格[3]。
1 提升教师德育育人能力
德育育人能力是现代教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教师教学水平的评价标准之一,德育育人能力直接影响到学生的知识学习与价值导向。提高教师的德育育人能力势在必行,为此可以通过邀请德育教师先进代表为全校教师开展线上、线下培训课程,选派校内教师到德育优秀学校进行参观学习,实行“请进来、送出去”相结合的方式来加强思政课程体系的建设[5]。除此之外,还要鼓励部分特别优秀教师先试先行,以点带面,积极申报校级思政课程项目。
2 课程教学融合德育目标
专业基础课不能拘泥于传授专业知识的功能,而应充分发挥其立德树人主渠道的作用,对学生人生观、价值观的养成加以积极科学的引导[5]。要深入探索专业学科基础课程中所蕴含的德育元素,立足“德育育人”与“知识传授”要求,着眼于培养需求与时代发展,实现专业知识和社会伦理有机结合,构建同时具备政治高度、科技深度和社会广度的专业课程内容[4]。由于环境学科的形成、发展本身就含有不少德育因素,因此对于达到“课程承载德育”与“德育寓于课程”之间的有机整合是极为有益的。例如在课程教学中开设环境学、环境伦理、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等基础通识课程,以加深学生对环境类专业的理解,同时推动学生对目前环境污染现状的思考,明晰环境污染对人类生存的巨大危害性,理解加快推行环境保护措施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担负起环保人士应有的使命和责任,体会目前环境治理的紧迫感,有助于引导学生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意识,明确科技创新才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从而树立正确的创新意识和观念,确立自身的责任、目标与使命。
(二) 提高环境工程创新人才专业实践能力
当代高等教育应当紧跟世界科技发展的步伐,增强对关键共性科技、前沿引领科技、现代科学技术、颠覆性科学技术的研究和创新能力,为推动高校科研型人才培养指明了方向。而现阶段环境工程及其他相关专业的人才培养仍然存在一定的不足,尤其是在实践能力的培养上,需重新规划培养模式,从课程体系、实验设置、科研项目和产学联动四个板块共同建设环境工程专业能力培养系统,以“以德为先”为基础,实施“德才兼备”,培养出具有高尚理想、良好道德品行、丰富专业知识和坚实综合能力的创新型人才。
1 优化人才培养方案
修订环境工程专业学生的培养方案,对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国际视野三方面做出明确的要求。从培养目标、教学过程、实践训练等方面满足用人单位的需求,实现在教学过程、学科建设到科研创新等环节与创新目标环环相扣,充分利用学校的各类教学资源,使环境工程专业创新人才培养方案更加完善[6]。
整个培养过程:①学生熟练掌握基本原理、方法;②让学生多开展实验、工程设计、课外实习,提高学生动手能力,锻炼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思维,做到熟能生巧,举一反三;③学校多举办科技竞赛、科研活动、学术交流,并组织学生积极参加,了解行业前沿动态和发展瓶颈,在掌握已有技术和方法的基础之上去尝试创新突破;④打造产学融合培养平台,提升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