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思政背景下财经新闻报道课程实践教学模式探索
作者: 姚婷摘 要:课程思政建设在新时代的高等教育体系中占据至关重要的位置,它不仅是提高学生综合素养的关键途径,也是加强意识形态教育、促进新型财经课程体系建设和教学改革的重要手段。该研究以构建校企共同育人的平台为路径,有效对接学校“立足广西、辐射东盟”的办学特色与人才培养目标,扎实推进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同向同行,打造新闻学专业“中国声音传播者”的思政育人特色。
关键词:课程思政;财经新闻;校企协同;实训实践;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4)25-0115-04
Abstract: The integra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within the curriculum plays a pivotal role in the contemporary higher education framework. It serves not only as a fundamental strategy to enhance students' comprehensive qualities but also as a vital instrument for bolstering ideological instruction, advancing the development of innovative finance and economics curricula, and facilitating educational reforms. This research advocates for the establishment of a collaborative educational platform between academic institutions and enterprises. By effectively aligning the educational focus of "rooted in Guangxi, extending to ASEAN" with the objectives of talent cultivation, the study endeavors to seamlessly integrat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eachings with academic content, thereby forging a distinctive educational approach in journalism that nurtures communicators of China's perspectives.
Keywords: course-based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financial journalism; collaboration between academia and industry; hands-on training; personnel training
教育部颁布的《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以下简称《指导纲要》)旨在把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人才培养体系和全面推进高校课程思政建设,发挥好每门课程的育人作用及提高高校人才培养质量。《指导纲要》的核心思想是通过课程思政建设使学生不仅掌握必要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为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基于此,财经新闻报道课程教学改革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推动价值塑造、专业教育与能力培养有机结合。课程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努力培养具有社会责任感、批判性思维能力和专业技能的新时代新闻传播人才。
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引领下,新闻传播学高等教育领域正迎来深刻的变革与发展。新闻传媒不仅是社会信息的传播者,更是公共意识形态的塑造者。在此背景下,探讨如何在财经新闻报道教学实践中贯彻《指导纲要》的精神内涵,尤其需要关注价值观的培育、专业知识与技能的教授以及思政与专业教育的有效融合。在当前全球化和信息化时代背景下,财经新闻报道课程实践教学模式就是探索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到课程教学的各个环节,通过案例分析、模拟报道、新闻评论等教学活动,引导学生树立良好的职业道德和社会责任感,展现中国财经领域发展成就,传播中国声音。
一 对接地方财经院校办学特色,构建校企合作实训平台
在当今全球化与区域一体化日益加深的背景下,中国与东盟的经贸合作持续深化,促进了双方在多个层面的紧密联系。尤其值得关注的是,中国-东盟博览会(以下简称“东博会”)作为双方合作的重要平台,已经成功举办了20届。它不仅见证了中国与东盟之间战略伙伴关系的深入发展,经贸合作水平的显著提升,还促进了人文和民间交流的增加,为“一带一路”建设提供了有力支持。特别是在2023年,这一年不仅是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和建设更紧密的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的10周年,也是东博会及中国-东盟商务与投资峰会创办20周年。在此背景下,对复合型财经新闻人才的需求日益迫切,他们是促进信息交流、增进互信了解的重要桥梁。
财经新闻报道课程团队围绕广西财经学院“立足广西、辐射东盟”办学定位,与中国-东盟博览会共建校企合作实训平台,以“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为统领,使学生具备正确的政治立场,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闻理论融入教学实践,践行‘四力’,做好中国声音传播者”的思政目标来设计教学内容和实训实践项目。课程团队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闻理论融入东盟财经新闻报道,使学生具备专业的财经新闻采写知识和方法,培养学生独立完成财经新闻采写工作的基础能力。在此基础上,课程团队引导学生熟练运用财经视角观察,分析经济社会现象,达到“用经济头脑解读社会时事”的高阶能力。学生通过实训,逐步掌握财经新闻数据分析、经济分析逻辑方法,能够创新性地结合媒介融合技术对繁杂的东盟财经信息进行整合传播。
为了实现人才培养目标,课程团队设计了中国-东盟财经新闻报道案例梳理、中国-东盟博览会财经新闻选题策划会与中国-东盟博览会财经新闻实训项目等系列活动。这些实训项目不仅丰富了学生的实践经验,还为学生提供了与专业人士和业界领袖互动的机会,为他们建立了广泛的人际关系,拓展了其专业视野。通过这些实训项目,学生能够围绕财经新闻报道中的实际问题开展独立学习。学生不仅快速理解并掌握财经新闻报道的基本技巧,而且通过实际操作也培养了自身的创新精神。通过与中国-东盟博览会等机构的合作,学生有机会直接参与到重大经贸活动的新闻报道中,这不仅是对他们专业能力的极大考验,也是实践社会责任感、职业道德的重要平台。
课程团队依托中国-东盟博览会共建的校企合作实训平台,为财经新闻实践教学提供了新的路径和模式。通过深入实践,学生不仅能够获得丰富的现场报道经验,还能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中国声音的过程中,不断提升自我,为未来成为新时代财经新闻传播领域的领军人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 以行业需求为导向,专业教育融入思政育人目标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坚持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挖掘其他课程和教学方式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课程思政的奥妙在于“润物细无声”。课程思政要融思政于专业课程之中,要坚决防止“贴标签”“两张皮”。课程团队围绕专业育人目标,突出行业产业发展与特点,深入发掘财经新闻报道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将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价值塑造有效融合到中国-东盟博览会财经新闻采写实训项目当中。
(一) 注重专业思政和课程思政建设的结合,在经典报道案例梳理过程中引导学生了解区情国情,坚定“四个自信”
在当前的高等教育体系中,将专业思政和课程思政建设有效结合,对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政治意识至关重要。通过深入梳理和分析中国-东盟财经新闻报道的经典案例,课程团队不仅注重向学生提供丰富、有深度的课程思政内容,更通过实际案例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与学生的学习和实践活动紧密结合起来。课程团队在分析2019年“中国-东盟信息港”建设报道系列案例的过程中,学生不仅了解到该项目如何促进了中国与东盟国家在数字经济领域的合作,还能深刻理解这一合作项目对于促进区域经济一体化、加强信息互联互通的重要性。课程团队引导学生深入探讨这一报道背后的中国对外开放政策、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及中国-东盟战略伙伴关系的深化,帮助学生建立对国家战略和区域经济发展的全面认识。在探讨这一案例的过程中,课程团队强调了新闻报道工作者作为国家和民族的“喉舌”的重要角色,倡导学生坚定“四个自信”。通过对中国-东盟财经合作进展的报道,学生不仅能够加深对中国经济发展成就的理解,更能够从中汲取爱国主义教育的营养,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责任感。
此外,课程团队还专门安排了学生就中国与东盟国家在农业合作、基础设施建设等领域的成功案例进行深入研究和报道。这些案例不仅涵盖了广泛的领域,也反映了中国与东盟国家合作的广度和深度。学生通过对这些案例的研究,不仅能够掌握财经新闻报道的基本技能和方法,还能够从中学习如何运用新闻报道为促进地区经济合作和文化交流作出贡献。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课程团队始终坚持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如何利用新媒体技术和平台,创新财经新闻报道的形式和内容,提高报道的效果和影响力。通过这样的课程设计和教学实践,学生不仅在专业技能上得到了显著提升,更在思想政治教育方面受益匪浅,逐步成长为既具备专业素养,又有强烈社会责任感和国际视野的新时代新闻传播人才。
(二) 思政教育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财经新闻主题策划紧密围绕服务地方经济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养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教育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思想政治工作应贯穿教育教学的全过程,从而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在这一指导思想下,课程团队将思政教育作为课程设计和实施的核心,通过将鲜活的教学素材和前沿的专业问题融入课堂讨论,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和创新精神。在中国-东盟博览会财经新闻选题策划会中,课程团队着力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新闻创作的各个环节,引导学生在新闻选题、采编过程中体现对国家、社会、公民价值的深刻理解。此外,团队还特别强调了以服务地方经济发展和强化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目标的实践教学,促进学生将个人发展与国家利益紧密联系起来。在2023年的中国-东盟博览会上,学生团队围绕“一带一路”倡议下的中国-东盟农业合作进行了深入报道。学生通过采访来自东盟国家的企业代表和政府官员,详细报道了中国农业技术如何帮助东盟国家提高农业产量,促进了当地农村经济的发展。该报道不仅展现了中国对外开放的积极姿态,也体现了新闻报道在促进国际合作、服务地方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此外,学生团队在报道中国与东盟国家文化交流活动时,着重强调了文化交流在增进民心相通、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中的关键作用。通过对我国与东盟国家在文化艺术、教育交流、旅游合作等方面成功案例的报道,学生们不仅学习到了如何进行深度报道,也亲身体会到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性。
通过新闻实践,学生们不仅提高了自己的专业技能,更重要的是在实践中加深了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解和认同,增强了作为新时代新闻工作者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财经新闻报道课程的实践教学,有效地将思政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为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为培养新时代背景下具有国际视野、专业能力强、责任感强的财经新闻人才提供了有力支持。
(三) 以中国-东盟博览会为平台,创新校企协同育人模式,讲好中国故事
高校应汇聚内外资源,拓展育人渠道,建设具有学校学科特色的大思政实践教学基地,推动思政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相结合,强化实践育人的思想政治引领作用,帮助学生了解世情、国情、社情,坚定“四个自信”。课程团队以中国-东盟博览会为平台,通过不断提升教师课程思政建设的意识和能力,强化有组织的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支持思政教师、专业教师、媒体平台合作开展教学教研活动,创新思政育人新模式,激励青年学生自觉把个人理想追求融入国家和民族的事业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