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教师党支部书记“双带头人”培育机制研究

作者: 王海燕

高职院校教师党支部书记“双带头人”培育机制研究0

摘  要:高职院校教师党支部书记“双带头人”培育工程是按照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立德树人,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基层延伸的重要保障。为了进一步加强队伍建设,将教师党支部书记队伍建设成为新时代高校党建和业务“双带头”的中流砥柱,可以综合考虑完善党支部书记“双带头人”培育的政策保障,优化“双带头人”党支部书记的培育方式,切实构建“双融”“双促”的培育机制。

关键词:“双带头人”培育;教师党支部书记;双融;双促;高职院校

中图分类号:C96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4)25-0161-04

Abstract: The cultivation project of "double leaders" for the secretary of the Party branch of teachers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is an important guarantee to fully implement the Party's educational policy, adhere to moral education, and promote the extension of comprehensive and strict governance of the Party to the grass-roots level in accordance with the general requirements of the Party construction in the new era. In order to further strengthen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team and build the team of teachers' Party branch secretaries into the mainstay of "double leaders" in the Party construction and business of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n the new era, we can comprehensively consider and improve the policy guarantee for the cultivation of "double leaders" of Party branch secretaries, optimize the effective cultivation method of "double leaders" of Party branch secretaries, and comprehensively build its cultivation mechanism of "double integration" and "double promotion".

Keywords: "double leaders"; secretary of the Party branch of teachers; double integration; double facilitatio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根据《中国共产党支部工作条例(试行)》的规定,高校党支部应着重加强思想政治引领,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1]。结合工作实际,各高校党委根据党中央相关文件精神,加强教师党支部的建设,深入推进党支部书记的党建带头人、学术带头人(即“双带头人”)的育人工程,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鉴于这一工程运行的时间尚短,教师党支部书记“双带头人”也尚未实现“全覆盖”,因而在实施过程中,难免有一些不足,如与高校现行管理体制的融合度较低,培育手段过于单一,缺少有效的考核机制等。如何有效改进党支部书记“双带头人”培育方式,提升培育成效,达成培育目标,亟需探究。

一  “双带头人”工程的发展路径

(一)  党支部书记“双带头人”培育机制的触发点

2017年初,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2]。该文件提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和党务工作队伍具有教师和管理人员双重身份。”这里的“双重身份”可以视为“双带头”培育机制的一个触发点。就推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改革创新问题,文件中还着重提到名师大家、学术带头人等的示范引领作用,为“双带头人”机制的提出奠定了基础。该文件就高校教师党支部的建设要求为:“要加强高校基层党建工作,建立健全高校基层基层党组织,加强教师党支部建设……充分发挥党支部战斗堡垒作用。”

此文件围绕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总体要求,不断加强和改进高校党建工作,推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改革创新,牢牢把握住高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

(二)  党支部书记“双带头人”培育工程的推进

2017年8月,中共教育部党组发布了《中共教育部党组关于加强新形势下高校教师党支部建设的意见》[3],从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的层面推进高校教师党支部的建设。文件提出,发挥党支部的主体作用,将党支部建设作为学校党建工作最重要的基本建设,把思想政治工作落到支部,把从严教育管理党员落到支部,把群众工作落到支部。特别值得关注的是,这里把群众工作的管理也明确归入到了支部的任务之中,对高校教师党支部的职责范围、工作内容等进行了更为全面的阐述,进一步强化了教师党支部团结群众的核心功能、凝聚功能,真正使党支部成为凝聚全体师生的坚强阵地和政治核心。

文件[3]中还就切实优化党支部设置提出了具体、有力的策略,在设置方式上列出多种途径。在优选配强方案方面,该文件则明确阐述了教师党支部书记“党建带头人、学术带头人”的“双带头人”培育工程,并规定了“双带头人”的选拔要求,即“原则上应具有副高级以上专业技术职务(职称)或者博士研究生学历学位”。文件就培育时间也做了说明:力争用三年左右的时间,基本实现全覆盖的目标。

总的来说,该文件在高校教师党支部建设的原则、基本思路和重要举措等都提出了明确要求,这对高校教师党支部的建设至关重要。

(三)  高校党支部书记“双带头人”培育工程的深化

2018年5月,中共教育部党组再次发布《中共教育部党组关于高校教师党支部书记“双带头人”培育工程的实施意见》[4],从高校教师党支部书记“双带头人”(党建带头人、学术带头人)培育的角度进行了再次深化和延伸。在时间节点上,规定“力争在2020年底前,基本实现‘双带头人’支部书记选拔方式全覆盖,使教师党支部书记普遍成为‘双带头人’”;选任标准上则提出“既要政治强,具备过硬思想政治素质,又要业务精,在教育教学、科学研究等方面能力业绩突出”。

与2017年关于高校教师党支部建设意见的文件相比,该文件在“双带头人”支部书记的选拔标准中,增加了“使教师党支部书记普遍成为‘双带头人’”。这为“双带头人”支部书记培育工作赋予了更多的可持续发展的特征,为更多有志的教师提供了更为广阔的成长空间。

该文件同时还明确了教师党支部书记的选任标准应满足的“基本条件”,包括:有较好的党务工作能力,熟悉了解教师党支部情况,具备开展思想政治工作、知识分子工作等能力水平;服务意愿强,热心党的工作,积极投身基层党务工作,有较强的奉献精神和服务意识;群众威信高,师德师风好,在所在单位具有良好的评价,在专业领域具有较强的学术影响力,得到师生的认可和信任。简而言之,“双带头人”应是“党建”“学术”的“双融”“双促”。

从上述“基本条件”可见,“双带头人”培育工程对党支部书记的选任要求更高、更细,也更利于当今高校教师队伍的建设。当然,这一工程对党支部书记的工作实践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二  高职院校“双带头人”工程现存问题分析

近年,本课题组在江苏省内十余所高职院校开展了“双带头人”党支部书记运行现状的调查。调查方式采用了走访座谈和问卷调查相结合的形式。同时,采用资料查询的形式,梳理了高职院校具体培育情况的相关研究资料。笔者在调查中发现,这一培育工程在运行过程中尚有一些问题值得商榷,特归结如下。

(一)  党支部书记“双带头人”的培育工程与高校现行管理体制机制的融合度较低

遵照《中共教育部党组关于高校教师党支部书记“双带头人”培育工程的实施意见》[4]要求,高职院校积极实施,为教师党支部选任、配备了“双带头人”,签署支部书记责任状,开展支部书记培训等。但是就深层次来说,尚存在党支部设置与办学类型、层级、学校发展定位等的结合度不够的问题。其中较为突出的是,缺少职业院校特色,没有突出职业院校的特征。在调查中可见,绝大多数院校党支部书记“双带头人”培育工程的实施仅是在原有党支部设置的基础之上对“支部书记”的调整,以满足文件中关于“双带头人”的“基本条件”,没有更深入地探索课题组、科研团队、学科组等多种设置方式。

调查发现,高职院校一般是沿用原有的教学单位设置党支部,根据文件中“双带头人”的相关规定选任合适人员,因此党支部书记“双带头人”同时承担教学管理工作和党建任务两部分。教学管理对应的即是原教研室主任的职责。这种改革方式对于课程中心党建工作和业务开展的融合来说,可以起到良好的推动作用。但是,与此同时,党支部书记“双带头人”的工作量也大大增加了。高职院校教师教学的工作量非常饱满,党支部书记日常的教学任务和课程中心的教学管理工作等的压力都比较大。

(二)  党支部书记“双带头人”培育手段过于单一

各高职院校党委对党支部书记“双带头人”的培育工程高度重视。“实践中,地方高校教师党支部书记‘双带头人’培育更多地强调严格管理、较少地突出优质服务,全过程管理与服务的理念与意识不强”[5]。为了促进党支部书记的快速成长,各院校往往开展定期培训的培育方式,部分学校的培训时长要求高,培训内容多。参见表1。

有些学校还将培训对象分为课程中心主任和党支部书记两类,分开培训。党支部书记“双带头人”就需要分别完成两类培训任务。参加、完成培训均需要以一定量的时间作为基本保障,绝大部分党支部书记觉得培训压力过大。

各高职院校对“双带头人”党支部书记的激励机制也比较缺乏。截至目前,大部分高职院校没有考虑采用更具体、合理的激励措施。调查中发现,少数高职院校虽然采取了少量减免教学工作量的方法,但是需要支部书记以坐班制工作方式作为“替代”;也有一些高职院校是给予一定量的经济补贴。鉴于“双带头人”支部书记中有相当一部分人员在教学、科研方面已有一定成绩和心得,在研究方向上往往比较明确,有较为明晰的研究计划,现行的“双带头”工作强度使他们分身乏术,常常感觉缺少充足的时间投入自己的教科研工作。这让很多党支部书记感觉成长的压力倍增。

(三)  党建工作缺少量化考核和有效的考核机制

与教学、科研工作相比,党建工作的考核不够量化也是党支部书记“双带头人”在日常工作中的困惑之一。调查中可见,党建日常工作包含的内容丰富,既有党员的日常学习督促、组织培训、收缴党费等,也有党日活动、党课、民主测评等任务。完成党建工作自然是党支部的基本职责,而针对党支部超额完成的工作部分,却缺乏有效的考核机制。表2为高职院校党建工作激励途径的运行情况。

从结果来看,每年一度的先进党支部评选、样板支部培育等是采用较多的、比较通行的鼓励方式,也是对党支部工作的认可。但是,这种激励既不与支部考核工作挂钩,也不与支部内党员的个人考核关联,因此很难调动支部党员的积极性,反而为支部开展工作增加了额外的压力,党支部书记难免陷入孤掌难鸣的尴尬处境。在调查中不难发现,部分党支部就抱着完成“指定动作”即可的心态,不想有太高的追求。

三  党支部书记“双带头人”培育机制提升途径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