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思政融入城市轨道交通安全课程教学的设计与实践
作者: 庄异凡 刘志钢 黄远春 朱海燕 朱琳
摘 要:课程思政已成为高等教育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途径。城市轨道交通安全课程是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交通运输专业的核心必修课程,通过系统厘清城市轨道交通安全课程思政设计总体思路,深入挖掘专业知识、能力和课程思政元素相互映射的融入元素,结合思政教学具体实践案例,采用融合式教学手段与实践性教学资源,实现城市轨道交通安全知识教育与思政育人的协调统一。
关键词:城市轨道交通安全;课程思政;交通运输专业;高等教育;思政元素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4)25-0173-04
Abstract: Curriculum ideology and politics has become an important way of ideological and moral construction of students in higher education. Urban Rail Transit Safety course is the core required course of transportation major, which is the construction point of national first-class undergraduate major. By systematically clarifying the general idea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design of Urban Rail Transit Safety course, the integration elements of mutual mapping between professional knowledge, ability and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lements of the course are dug into deeply. Combined with specific practical cases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eaching, by adopting integrated teaching means and practical teaching resources, the coordination and unification of urban rail transit safety knowledge education and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are realized.
Keywords: Urban Rail Transit Safety; curriculum ideology and politics; transportation major; higher educatio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lements
2016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1]”2020年,教育部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以下简称《纲要》),进一步明确课程思政建设的目标要求和内容要点,提出要结合课程特点科学设计课程思政教学体系,对于公共基础课程、专业教育课程和实践类课程有针对性地给出课程思政教学目标[2]。系统开展课程思政的教学改革探索是实现高等教育立德树人的必然选择,是对当代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建设道路自信、理论自信、文化自信、制度自信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然选择[3]。
围绕“高水平应用型特色大学”的办学定位,上海工程技术大学始终将高素质工程型人才培养作为学校的核心工作。作为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交通运输专业的核心基础课程和上海市一流课程,城市轨道交通安全课程团队一直高度重视在运维安全卓越人才培养过程中的道德修养,积极推动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城市轨道交通安全关系生命安全、企业发展和社会稳定,蕴含着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和教学资源[4]。教师需要不断提升对思政的认知感和教学水准,加大课程思政元素的挖掘力度,在传授培养城市轨道交通安全专业知识和能力的基础上,通过思想政治引领价值观念的塑造[5-8]。
一 城市轨道交通安全课程思政设计总体思路
城市轨道交通安全课程是具有安全科学一般方法论和交通运输管理特点的专业基础课,具有多学科应用背景的科学技术,其系统性理论思想贯穿于整个交通运输专业领域。新形势下,我国面临复杂多变的发展和安全环境,各种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风险因素明显增多,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发表关于风险意识的重要论述[9-10],要深刻认识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带来的新矛盾新挑战,增强机遇意识和风险意识,善于转危为机,努力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城市轨道交通具有速度快、运量大、制式多、设备更新快及调度复杂等特点,任何一个疏忽都有可能导致严重的安全事故。安全原理和管理技术在城市轨道交通领域的重要性不言而喻,随着网络化、区域化与多样化城市轨道交通工程技术的发展,思政育人素材也会越来越丰富。
所以在城市轨道交通安全的学习中,强调从系统整体角度分析、研究和解决问题,融入风险防范意识、系统安全观、职业担当精神、可持续发展观及家国情怀教育等,找准课程内容中思政融入点,选择恰当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凝练课程的核心价值观,让学生在学习安全理论和管理技术的同时,树立主动安全意识、培养安全责任担当精神,主动适应轨道交通“安全高效”发展要求。总体思路如下:①采取新型融合式教学手段,提升智慧城轨安全管理应用人才综合需求。“智慧城轨”是智慧社会的重要一环,只有兼具创造性、实践性的城轨安全管理综合应用人才才能满足“地铁适应人”的服务范式。因而对课程理论的前沿性、教学方法的先进性要求提高,对线下、线上课程内容和互动模式进行升级。②完善教学大纲,理清授课逻辑,根据新教学大纲制作能体现课程思政特点的新课件。将思政教育融入安全理论方法、安全评价、应急管理及事故管理的授课知识点中去,增强由育德“点”到价值观“面”的教学效果提升。通过隐性潜移默化的、多次强化的价值引导,完成对教学大纲内容与价值观塑造的紧密结合,实现思政引领、立德树人的目的。③开发实践性教学资源,融入思政育人评价,实现从“事后”事故风险、责任承担的实践精神向“事前”安全意识形成的不断强化。通过德育元素的融入,学生在进行参与团队协作实践的同时,实现勇于探索、创新思维的训练。
二 城市轨道交通安全课程思政元素及融入点
聚焦国家安全观和轨道交通系统安全观,深挖、归纳课程思政育人元素,形成58例思政案例库,形成以职业观、责任担当精神、家国情怀等指标点的课程思政育人体系,部分章节知识能力与思政元素融入点见表1。
三 城市轨道交通安全课程思政教学实践案例
(一) 案例概述
“应急演练的组织与实施方法”小节是应急管理理论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学生通过前四章内容的学习,掌握了城市轨道交通的基础安全概念,初步具备用应急管理有关理论解决突发事件的方法和能力,但将知识进行迁移并应用于现场实践的能力还有所缺乏。本案例采用新型融合式教学手段,将应急演练的必要性、类型、组织和实施方法等理论性的内容通过线上视频平台发布,引导学生开展自学,并线上提前发布城市轨道交通突发事件应急演练岗位处置的PBL任务,学生通过自行分组、任务拆解、角色扮演视频录制,最终在线下课堂以翻转课堂的形式呈现,课后提出应急处置效率优化建议。融合式教学过程中自然穿插“科学系统观”“时间就是生命”“使命担当精神”“科学素养”等思想,强调了应急处置理论与实践的重要性。
(二) 教学目标
基于“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价值塑造”三位一体的城市轨道交通安全课程思政教学模式,构建城市轨道交通安全课程“应急演练的组织与实施方法”小节教学目标。
知识层面,理解城市轨道交通应急预案演练和演练评估的必要性;针对不同应急演练类型的组织与实施方法。
能力层面,具备设计城市轨道交通应急演练方案所需要的流程分析、岗位任务分解的能力;具有针对运营安全突发事件,开展应急处置实践、分工协作和表达能力。
思政价值层面,应急演练作为一线作业人员最直接应对突发事件的应急准备工作内容之一,有助于学生培养职业责任感。通过引导学生切身参与应急处置实践,形成职业安全责任素养,提升应急管理全过程、多岗位联动的系统思维,增强团队合作与实践创新精神。
(三) 教学重难点分析
有关应急演练的岗位处置流程、不同突发事件处置的差异性环节和各岗位的协同联动效率的内容是学生深入理解城市轨道交通应急演练必要性和可实操性的基础,需要学生重点掌握并应用。基于上述原因,本章的重点与难点设置如下。
教学重点:理解城市轨道交通应急演练和演练评估的必要性;掌握针对城市轨道交通突发事件的应急演练类型;掌握一次完整的应急演练活动的组织与实施方法。
教学难点:应急演练的各岗位处置流程;不同类别运营突发事件的应急演练实施方法;应急处置中各岗位的协同联动环节。
通过对应急演练的组织与实施的教学难点采用多种教学策略和方法,挖掘轨道交通思政元素,融入责任担当精神和团队合作能力的教育内容,实现对学生知识、技术、能力与思政的综合培养的有力支撑。
(四) 教学实施
专业课程思政育人的价值,是通过精神引领实现的,需要启发学生对问题进行广度、深度与更多维度上的认知[8]。课程设置“课前-课中-课后”三段式教学模式,并发掘学科知识中蕴含的思政元素,定位其价值属性,积极探索专业课程思政育人的基础。
1 课前准备
1)线上平台提前发布应急演练课前线上视频任务(30 min),包括应急演练、评估的必要性;应急演练类型;应急演练活动的组织、实施方法。线上视频资源结合突发事件应急处置案例,融入调度员、车站值班员、站务员与列车司机肩负的重要责任,让学生建立“为自己负责,为他人负责”的观念,树立科学的安全观和全面的系统思维。
2)线上发布应急处置角色扮演PBL任务(60 min),包括文本梳理和分组角色扮演(图1)。学生以3~5人一组,根据五类突发事件(乘客疏散、公共卫生、公共治安、线路故障、突发火灾)的专项应急预案和某地铁站现场处置方案,选择其一梳理应急处置岗位交互和时间流程。并采用各种多媒体形式,进行事前应急处置角色扮演准备,推演和模拟现场岗位职责,分别扮演不同的现场处置岗位人员。让所有人都能参与到明确的团队合作任务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表达能力,激发责任担当精神。
2 课堂展示和评价
1)每组学生根据PBL任务结果准备PPT、预录制视频和现场表演等(图2),进行翻转课堂呈现(75 min,每组10 min,共5~6组)。在每组课堂展示后进行穿插点评,以运营现场人员在突发事件现场处置中的时间节点的连贯性为切入点,让学生们认识到时间就是生命的责任意识,培养珍惜时间、善用时间的职业精神。同时通过突发事件处置与组织协调过程的模拟,树立责任担当精神,培养岗位协作和团队合作意识。
2)全部扮演结束后,从5个指标进行交叉组打分
(15 min):岗位交互分工是否详细;标准时间节点是否按照顺序、依次进行;各角色的衔接情况是否顺畅,扮演形式是否清晰易懂;能否针对职业素养要求提出自我提升的观点;能否对应急处置流程优化形成系统性和逻辑性的思维。后2个指标为融入思政后的高阶思维评价指标,有效检验了价值观的树立效果。
3 课后方案优化
基于每组的课堂任务评价结果,要求每组同学在课后总结不足之处进一步修改并优化应急演练方案,并提出如何优化应急处置效率的新见解(30 min)。完成后以作业形式提交回线上平台并由教师批改点评。以应急处置效率的最优化为切入点,引发学生思考创新技术对提高效率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科学思维和学以致用的能力,让学生领会城轨安全应急知识的实际应用,进一步思考自己的职业规划与未来的岗位责任。
(五) 教学效果评价
城市轨道交通应急演练的组织与实施教学如果只讲解演练组织理论和方法,难以结合实际因而比较枯燥,缺乏对应急演练必要性的深化认识。而将企业实施现状和处置流程的案例引入课堂实践教学中,将课程思政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加以融合呈现,既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增强教学效果。同时,将繁琐的应急处置流程和岗位交互用流程图及视频来展示,形象直观地引申出不同的岗位责任、协同合作和风险意识问题,可以在概念理解的同时增强课程思政的德育效果,既满足了学生提高应用能力培养的需求,也增强了应急演练实施思政教学的针对性、时效性,提升课程的吸引力和感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