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社会网络关系对创业意向的影响
作者: 雷蕾 王丹丹
摘 要:为厘清影响大学生创业意向的因素,该研究从社会网络关系的视角出发,挖掘其对创业意向影响的内部作用机制。该研究在社交网络、个体特征和创业意向之间建立一个理论模型,并通过问卷法对615名大学生进行实证调查。结果表明,大学生的短期创业经历对其创业意向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而创业竞赛的参与和获奖情况对大学生的创业意向则并未产生显著影响。个体社会网络对大学生的创业意向有着显著的正向影响。具体而言,社会网络维度中的关系强度、异质性和中心性都对大学生的创业意向产生积极影响,但网络规模会对其创业意向产生消极影响。研究结果对创业意向的提升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关键词:大学生;社会网络;创业意向;网络中心性;创业经历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4)26-0061-05
Abstract: In order to clarify the factors affecting college students' entrepreneurial intention, this study takes the perspective of social network relationship to explore the internal mechanism of its effect on entrepreneurial intention. This study established a theoretical model between social network, individual characteristics and entrepreneurial intention, and conducted an empirical survey on 615 college students by questionnaire method. The results show that, short-term entrepreneurial experience has a significant effect on entrepreneurial intention, while participation in entrepreneurial competitions and winning awards do not have a significant effect on entrepreneurial intention. Individual social network has a significant positive effect on the entrepreneurial inten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Specifically, relationship strength, heterogeneity and centrality in the social network dimensions have a positive effect on the entrepreneurial inten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but network size has a negative effect on their entrepreneurial intention. The findings have important theoretical significance and practical value for the enhancement of entrepreneurial intention.
Keywords: college students; social networks; entrepreneurial intentions; network centrality; entrepreneurial experience
教育部公布2023届全国高校毕业生预计达到1 158万人,同比增加82万人,再次引发公众对大学生就业问题的关注。为了能够增加就业机会,鼓励高校的学生通过开展创业活动来解决就业这一大难题,因此对于如何提高潜在的大学生创业意向是非常有必要进行研究的。行为源于意识的驱动,对行为的意图可以成为该行为的有力指标[1]。因此,创业意向是组织创立的一系列行动中的第一个行动,对创业和组织涌现至关重要。已有相关研究表明社会网络关系能有效预测创业意向。已有研究从个体内部和外部两个方面探究了创业意图的影响因素,从外部环境出发,如地区、地区的政治和经济背景,都会影响创业意图。从个体内部特征出发,仅针对其中一种进行研究并不能获得全面、客观的结果,因此,有研究从“社会嵌入视角”出发,将创业者个体和创业环境进行了有效的联系和结合,有研究从“社会嵌入视角”出发,成功地将创业者个体的多元特征(如年龄、性别、教育背景等)与创业环境紧密地联系和结合起来,深入探讨了这些个体因素如何在特定的社会环境中发挥作用,并影响创业过程和结果[2-3]。然而,两类特征相互交织、相互影响,使学生都嵌入到一定的社会网络关系中,社会网络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嵌入其中的个体,其嵌入性特征可以对创业意向的形成提供良好的解释[4]。因此,本研究借鉴高校学生发展研究中的“社会网络”概念,尝试探究其对大学生创业意向的影响机制,以期为政府和高校提供有针对性的创新创业教育方案的参考,同时为预测大学生创业行为并指导其实践提供实证依据。
一 创业意向与个人特征和社会网络的关联
(一) 个体特征与创业意向
创业意向(Entrepreneurial Intention,EI)最早由Bird提出,他认为创业意向是指引创业者追求某一目标而投入大量精力和行为的一种心理状态。此后经过不断发展与总结,创业意向被表达为潜在创业者对未来创业的一种心理状态和主观态度的倾向,是个体是否创业的态度[5]。Moriano等[6]认为创业意向指向的是行动之前的一种有意识的心理状态,它将注意力引向创业行为,如创办新企业或成为企业家。彭正霞等认为其是未来投入创业事业的态度、欲望、愿望等的心理倾向。虽然各学者的概念阐释各有差异,但总体而言创业意向被认为是预测创业行为的关键观测指标,即创业意向强度越大,创业活动的可能性就越高。
基于此,许多研究通过实证发现影响个体创业意向的因素繁多。其中有较多研究发现不同潜在创业者的个体特征会对其创业意向产生不同影响。如Esfandiar等[7]在创业意图综合模型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提出学生的自我效能感、态度对机会的感知等对其创业意向有显著影响。Athayde[8]研究发现,家庭是否存在创业背景也对学生创业意向存在影响。我国学者郭金丰[9]的研究也明确指出个体特征对其创业意向的影响存在显著差异。彭正霞等[10]通过调查发现大学生的创业态度、创业能力和创业经历对其创业意向有显著的直接或间接影响。向春等[11]通过学生的性别、专业、创业竞赛经历及获奖情况、创业活动经历等会影响其创业态度和创业倾向。大学生个体的不同特征能够对其创业意向产生不同影响,其中本文认为在个体特征中,大学生的不同学校层次、短期创业经历、创业竞赛及获奖情况能够对大学生的创业意向产生正向影响;综上,本研究提出以下假设。
假设1:学校层次对创业意向有显著正向影响。
假设2:短期创业经历对创业意向有显著正向影响。
假设3:创业竞赛对创业意向有显著正向影响。
假设4:创业竞赛得奖对创业意向有显著正向影响。
(二) 社会网络与创业意向
社会网络是由整体社会网络和个人社会网络两部分组成。社会网络基于其特征会对个体的社会行为产生重要影响,因此社会网络对潜在创业者的创业行为及创业意向也产生一定作用。本文基于大学生特点,将个体社会网络作为研究对象,以期发现其对个体创业意向的具体影响。个体社会网络是指基于个体的社会关系所形成的相对稳定的社会关系网络系统,网络系统中的其他成员是与个体产生不同联系的节点。而大学生的个体社会网络可划分网络规模、网络中心性、网络关系强度和网络异质性等特征指标,其中网络规模是网络中成员的数量。与较小的网络相比,较大的网络具有更多社会关系、信息和人际桥梁,可以激发创业意图;网络异质性是指具有不同社会特征差异的网络成员数量。网络异质性越强,可获得的异质性信息和资源就越多。而网络中心性是指与网络其他成员建立的直接与间接联系的总量[12],高网络中心性的个体通常能够通过更短的路径与其他成员联系,即直接与成员建立更多联系,更容易获取网络中的重要资源和信息。而网络强度则反映了网络成员之间的关系密切程度,可进一步分为强关系和弱关系。个体在社会中的行为受到社会网络特征的较大影响,因为个体是社会关系和社会互动组成的社会网络中的行动者。而创业活动主体更是极大地嵌入在社会网络关系中,社会网络的不同特征会对节点主体的创业意愿不断产生不同影响。已有学者通过调查发现社会网络关系的强关系和弱关系对大学生的创业意向尝试显著影响。吴晓波等学者也通过研究发现越大的社会网络规模和越高的异质性对个体的创业意向发挥作用, 而网络中心度的提高也对个体的创业意向有显著的正向影响。综合以上,为探究社会网络关系中不同维度对大学生创业意向的具体作用,本研究提出以下假设。
假设5:社会网络对创业意向有显著正向影响。
假设5.1:社会网络关系强度对创业意向有显著正向影响。
假设5.2:社会网络异质性对创业意向有显著正向影响。
假设5.3:社会网络中心性对创业意向有显著正向影响。
假设5.4:社会网络规模对创业意向有显著正向影响。
二 研究方法
关于创业意向的测量,已经存在大量成熟的量表,本文选择了孟一丹[13]在2017年开发的量表来测量创业意向,该量表在Chen,Greene和Crick设计的量表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共包含了6个题项,采用5点计分。该量表在本研究中的Cronbach's α系数为0.961,说明该量表具有良好的内部一致性信度。社会网络的测量采用的是王莹的量表,该量表包含四个维度:网络规模、网络中心性、网络关系强度和网络异质性,共12个题项,采用5点计分。该量表在本研究中的Cronbach's α系数为0.945。验证性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比较拟合指数(CFI)=0.947,Tucker-Lewis Index(TLI)=0.927,标准化均方根残差(SRMR)=0.047,说明该量表具有良好的内部一致性信度和结构效度[14]。
关于其他变量的定义,短期创业经历指大学生在校期间是否有过真实的创业相关经历,为虚拟变量,有过真实创业经历的赋值为1,不具备真实创业经历的赋值为2;创业竞赛指大学生在校期间是否参加过创业类竞赛,同样为虚拟变量,参加过创业竞赛的赋值为1,没有参加过创业竞赛的赋值为2;创业竞赛得奖指大学生在校期间参与的创业类比赛是否获奖,也为虚拟变量,获奖的赋值为1,未获奖的赋值为2;学校层次是指根据学校的综合实力分类的高校。“双一流”大学赋值为1,普通本科高校赋值为2,高职院校赋值为3。
此外,本研究选取性别、年级、专业和创业家庭作为控制变量。其中,性别为虚拟变量,男性赋值为1,女性赋值为2;年级为虚拟变量,大一赋值为1,大二赋值为2,大三赋值为3,大四赋值为4;专业为虚拟变量,文科赋值为1,理科赋值为2,工科赋值为3,农学赋值为4,医科赋值为5,艺术学科赋值为6;创业家庭指的父母是否有创业经历,有创业经历赋值为1,没有创业经历赋值为2。
本文对广东某校的在校本科生进行分层抽样,共抽取了650个学生并发放问卷,回收有效问卷615份,问卷有效率为94.6%。样本中男、女分别占比为56.4%和43.6%。
三 研究结果
(一) 描述性统计分析
表1显示了个人特征主要变量的描述性统计分析结果。结果显示,当前大学生的创业意向平均得分为18.84,仍具备较大的提升空间。这具体表现在学习者的创业经历、创业竞赛经历及竞赛获奖经历中。当前大多数学生的创业相关经历比较匮乏,在本研究所采集的样本中,仅有约20%的学生拥有创业经历,约35%的学生参与过创业竞赛,以及12%左右的学生在创业竞赛中获过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