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赋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高质量发展耦合逻辑与实现路径

作者: 侯永雄 钟伟森 黄明睿

摘  要:人工智能正成为引领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战略性技术,为创新创业教育变革提供历史性机遇。推动二者深度融合,形成协同发展的良性生态,对提升高校人才培养质量、服务国家创新驱动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该文在梳理分析二者融合发展的内在逻辑基础上,剖析高校在体制机制、资源配置、创新生态等方面存在的问题短板,提出顶层设计、改革体系、创新机制等一系列推进路径。这为高校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培养引领未来的创新型人才提供思路借鉴。

关键词:人工智能;创新创业教育;高质量发展;人才培养;高等教育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4)26-0075-04

Abstract: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is becoming a strategic technology leading a new wave of technological revolution and industrial transformation, providing a historical opportunity for the reform of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Promoting the deep integration of the two to form a virtuous ecosystem of collaborative development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for improving the quality of talent training in universities and serving the country's innovation-driven development. This paper,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the internal logic of their integrated development, dissects the problems and shortcomings in university systems and mechanisms, resource allocation, and innovation ecosystems. It proposes a series of advancement pathways such as top-level design, system reform, and innovation mechanisms. This provides valuable insights for universities to deepen the reform of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and cultivate innovative talents who will lead the future.

Keywords: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talent cultivation; higher education reform

人工智能技术的迅速发展,深刻改变社会经济和人类生活。高等教育作为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的阵地,正在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指出,教育、科技和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在此背景下,创新创业教育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综合改革的突破口和人才培养模式变革的关键。然而,传统的创新创业教育在理念、课程设置和实践训练等方面已经难以适应智能时代的新要求。人工智能正在为创新创业教育变革提供历史性机遇,多维度影响着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型升级。人工智能的多主体共创效应、跨学科创新效应和开放创新效应正在为创新创业教育提出新要求[1]。同时,元宇宙技术以其沉浸性、交互性、融合性和共创性等特征,正在重构创新创业教育的时空边界、资源配置和育人生态[2]。在智能技术的推动下,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构建的重要性日益凸显,亟需构建动态协同的人才培养新模式[3]。特别是随着以ChatGPT为代表的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的突破,高等教育正面临前所未有的重塑。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正从教育场景、教学流程、思维范式等“三层面十维度”全方位重塑高等教育形态,涉及课堂教学、课外实践、在线学习等多元场景,教学目标、资源、模式和评价等关键流程,以及学生素养、教师能力、管理者领导力等主体思维[4]。生成式人工智能正在从教与学全过程入手,加速创新创业教育的范式变革。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正面临理念更新、模式重构、生态重塑的多重变革,亟需从战略和行动层面系统谋划,培养德才兼备、勇于创新的时代新人。本文从耦合逻辑、现实障碍和推进路径三个维度,探讨人工智能赋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理论逻辑与实现路径,以期为相关领域的研究与实践提供参考。

一  人工智能与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耦合的内在逻辑

人工智能作为新一代信息技术的集中体现,代表了未来科技和产业发展的主流方向。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工智能是引领这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战略性技术,具有溢出带动性很强的“头雁”效应。将人工智能技术引入创新创业教育,深度融合“智”与“创”的内在规律,能够有效激发高校人才培养和科技创新的原动力,这种融合具有多重内在逻辑。

(一)  人工智能助力创新创业教育模式变革

在知识传授方面,以 ChatGPT 为代表的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正在重塑教学范式。这种新技术促进了教学从“以教为中心”向“以学为中心”的转变,增强了创新创业教育的互动性、实践性和个性化[5]。教师需要适应这一变化,提升利用智能技术进行教学设计、学习辅导和过程评估的能力,构建人机协同的教学新生态[6]。一些高校已经开始探索将生成式人工智能工具用于创新创业课程实践,改变了传统的“满堂灌”授课方式,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促使教师更新教学理念和方法。

在能力培养方面,虚拟现实、增强现实等沉浸式交互技术为创新创业实训提供了新的可能性。这些技术可以打造逼真的虚拟创业环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地体验创业全过程,从而克服传统实训中场地和经费限制的问题。“元宇宙”概念的兴起更是开辟了创新创业教育的新空间,学生可以在虚实交织的世界中进行社交、协作和实践,实现从被动接受到主动创造的转变。一些高校已经开始搭建集虚拟教室、实验室、创业孵化于一体的沉浸式学习平台,为学生提供了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新场景。

在价值塑造方面,人工智能的发展也带来了一系列伦理问题,如隐私泄露和算法歧视等。因此,高校创新创业教育需要加强人工智能伦理教育,引导学生树立“以人为本”的技术应用观。一些国际知名大学已经开设了相关课程,从多学科视角剖析人工智能发展中的伦理困境,培养学生运用伦理原则指导人工智能创新应用的意识和能力。中国高校也应顺应这一趋势,将科技伦理教育融入创新创业课程体系,为人工智能的健康发展提供精神动力和道德规范。

(二)  创新创业教育反哺人工智能持续进步

创新创业教育与人工智能的融合是一个相互促进、循环上升的过程,不仅人工智能赋能创新创业教育,创新创业教育也能反哺人工智能的持续进步。

首先,高校创新创业教育鼓励跨学科融合,这为人工智能技术应用开辟了新场景。学生在打破学科壁垒、开展跨学科项目研究的过程中,往往能发现人工智能技术的新需求和新应用方向。例如人工智能在教育领域的应用催生了智能教学、智慧校园等新业态,在心理健康领域的应用则带来了人工智能心理咨询、情感计算等新方向。这些由创新创业实践萌发的新应用场景,反过来又为人工智能基础理论和关键技术的突破指明了方向。

其次,创业实践为检验和完善人工智能应用方案提供了宝贵机会。当前,人工智能领域的创新成果虽然层出不穷,但真正成功转化、形成可持续商业模式的企业还不多见。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许多技术与产品缺乏在真实应用场景中的打磨和升级。大学生创业恰恰能够弥补这一不足。通过鼓励学生将最新的人工智能技术应用于创业实践,在动手过程中发现技术问题,在创业中寻找解决方案,形成一个反复迭代、持续优化的过程。这种实践不仅能促进技术与需求的精准对接,还有助于发现和修正人工智能技术转化中的“幼稚病”,推动人工智能应用方案的不断完善。

最后,创新创业教育培养的人才是推动人工智能产业良性发展的关键力量。当前,人工智能产业面临的最大瓶颈之一是紧缺既懂技术又懂创业的复合型人才。高校创新创业教育通过系统化的课程体系和实战化的训练模式,能够持续培养和输送既具备扎实人工智能理论功底,又富有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的“高精尖”人才。这些人才不仅能成为人工智能企业发展的中坚力量,也是驱动整个产业生态良性发展的原动力。通过创新创业教育构建的校企协同育人机制,既拓宽了企业的人才选用渠道,也为高校人才培养提供了宝贵的实践场景,形成了人才培养与产业发展的良性互动。

二  人工智能与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耦合的现实障碍

尽管人工智能与创新创业教育融合发展潜力巨大,但在实践中仍面临诸多掣肘。当前,制约二者深度耦合的瓶颈主要体现在体制机制、资源配置和创新生态三个层面。

(一)  体制机制障碍:二者发展缺乏统筹规划

虽然人工智能与创新创业教育的融合前景广阔,但在实际推进中也遇到了一系列挑战。国家和高校在推动融合时缺乏统一的顶层设计,政策和规划各自为政,缺乏必要的协调与整合,导致资源和项目重复建设,难以形成合力。高校在人工智能技术应用于教育方面缺乏系统规划,课程和项目零散分布,未能构建系统化的人才培养框架,限制了学生对人工智能技术的深入理解及其创新和创业能力的培养。人工智能学科与创新创业学院之间的分离,跨部门沟通协作机制的不健全,进一步阻碍了人才、项目和资源的有效配置,限制了人工智能技术在教育中的潜力发挥,影响教育质量和效率。人工智能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应用引发了一系列制度性问题,其中尤其以伦理审查和隐私保护最为突出。在运用人工智能技术收集和分析学生数据的过程中,如何有效保障数据安全和学生隐私权,已成为亟需解决的关键问题。高校在创新生态建设上也存在不足,缺乏有效机制支持学生创新创业项目的孵化和发展,限制了学生创新精神和创业热情的激发。

(二)  资源配置障碍:高校智能基础设施建设滞后

人工智能发展对算力、数据、场景等信息基础设施提出了极高要求。目前,我国高校在人工智能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存在明显短板,主要表现为“三缺”:一是算力资源缺乏,缺少超算中心支撑人工智能教学科研;二是数据资源缺乏,受限于政策和渠道,高校难以获取有标注数据,数据孤岛问题严重;三是场景资源缺乏,人工智能实验室局限于计算机技术实训,缺乏跨学科综合项目平台。高质量的创新创业教育需要多样化的实践环境,让学生在不同场景下感知人工智能技术的“痛点”和“难点”。除了硬件瓶颈,软件资源也是制约因素。高校普遍缺乏既懂人工智能又懂创新创业的复合型师资,现有教师在将前沿技术转化为教学内容和创业项目方面的能力不足。人工智能课程体系和教材开发滞后,特别是面向非计算机专业学生的通识性课程资源匮乏。许多高校尚未建立健全人工智能学生社团和科技创业团队,跨学科交流与项目孵化机制不完善。高校也缺乏将人工智能技术转化为创新创业成果的中试基地和成果转化平台,无法为师生的研究成果提供便利。资源禀赋不足导致高校人工智能创新“源头活水”不足,难以支撑高质量的创业实践。

(三)  创新生态障碍:产教研深度合作机制未形成

创新创业教育的活力源于校园内外的互动,但高校与地方政府、企业在人工智能领域合作不足。体制和利益因素导致产学研合作不常态,资源整合不畅,影响成果转化和项目孵化。校企联合实验室和创新中心缺乏实质性项目。信息不对称使高校创新成果难以对接产业需求,企业难以获得所需人才和技术。高校缺乏专业孵化载体和配套措施,导致技术难以市场化。创业导师缺乏行业经验,创业扶持政策不健全,影响项目的资金支持和成功率。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