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类通识教育课教学改革路径探究
作者: 包红梅摘 要:通识教育旨在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根据课程类别,社科类通识教育课可分为通识教育必修课和通识教育选修课两类;根据授课方式,可分为课堂通识教育课和实践通识教育课两类。社科类通识教育课具有人文性、趣味性、非专业性和多元包容性等特征。当前,社科类通识教育课在教学过程中存在通识意识不强、课程形式与内容较为单一、课程设置系统性不够、课程缺乏个性化和实践类课程偏少等问题。应引导学生树立通识教育理念、完善通教育识课结构、提高通识教育实践课比重和完善通识教育课反馈渠道,对社科类通识教育课教学进行改革完善。
关键词:通识教育;社科类通识教育课;教学改革;实践能力;课程体系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4)26-0131-04
Abstract: General education aims to cultivate high-quality, versatile talents with comprehensive development in morality, intelligence, physique, beauty, and labor. According to the course category, social science general education courses can be divided into two types: compulsory general education courses and elective general education courses; according to the teaching method, they can be divided into two types: classroom general education courses and practical general education courses. Social science general education courses have the characteristics of humanism, interestingness, non-professionalism, and pluralistic inclusiveness. Currently, in the teaching process of social science general education courses, there are some problems such as weak general education awareness, relatively single course form and content, insufficient systematicness in course setting, lack of personalized courses, and a shortage of practical courses. It is necessary to guide students to establish the concept of general education, improve the structure of general education courses, increase the proportion of practical courses in general education, and perfect the feedback channels of general education courses, so as to reform and improve the teaching of social science general education courses.
Keywords: general education; social science general education courses; teaching reform; practical ability; curriculum system
在高等教育体系中,通识教育作为培养学生全面素质的重要途径,一直备受关注。社科类通识教育课肩负着引导学生认识社会、理解人文、提升综合素质的重要使命,然而,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知识的不断更新,传统的社科类通识教育课程已逐渐显露出其局限性,因此,对社科类通识教育课进行改革势在必行。社科类通识教育课教学改革应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创新能力、实践能力,通过引入新的教学理念和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社科类通识教育课教学质量。
一 通识教育的内涵解读
现代大学的通识教育起源于19世纪。欧美学界因反对知识被严重割裂和严格的学科分类,提出了通识教育概念。通识教育在于通晓所有学科知识,使学生成为一名“全才”,站在不同维度认知整个世界。哈佛大学1945年发布的《自由社会中的通识教育》报告中明确提出教育可以分为专业教育和通识教育两部分[1]。通识教育课程通常包括选修课、公共课等课程类型,课程内容广泛,趣味性较专业课更强,融合人文历史、哲学艺术、科学技术等精华,是培养兴趣爱好、拓宽知识广度、提升个人素质和促进高校学生全面发展的一种现代化教育方式。
《礼记·中庸》倡导“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这与通识教育旨在培养学生独立思考、促进知识结构优化,使学生最终成就健全人格,成为一名高素质公民具有一致性。梅贻琦先生在《大学一解》中提出“通识为本,而专识为末,社会所需要者,通才为大,而专家次之,以无通才为基础之专家临民,其结果不为新民,而为扰民”的见解,充分说明了通识教育对培养高水平和高素质人才的重要性。当前,通识教育已成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识教育重“育”而非生硬的“教”,通识教育推动“融合”理念,培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对社会的稳定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对于社科类专业,与其他学科交流融合不仅能更好地发挥人文社科的理论优势,还可以借鉴自然科学的逻辑性与科学性,推动学科交流,有利于多学科融合发展。因此,大学教育的价值并不仅仅在于学习本身,也并非在于单纯地传授基础知识,而在于训练思维、培养技能,带给学生的也不仅仅是书本知识,更多的是一种思维和习惯。通识教育本质上是公民教育,具有终身教育的属性,着重培养学生作为现代社会合格公民所应具备的综合能力,使学生能自如应对现代社会的要求[2]。
二 社科类通识教育课的构成与特点
(一) 社科类通识教育课的构成
从课程类别看,社科类通识教育课可分为通识教育必修课和通识教育选修课两类。通识教育必修课是各高校根据本校人才培养计划制定的面向全校学生,统一要求、统一考核的课程。通识教育选修课大多采用任选+限选的方式,考核形式也灵活多样,大约占总通识课的20%~30%。
以内蒙古大学通识教育课程设置为例,学校共开设人文修养与艺术鉴赏(A)、社会发展与文化理解(B)、哲学思维与人生领悟(C)、数学方法与自然认识(D)和工程技术与科技创新(E)五个选修课模块,其中A、B、C三个模块共修6学分,D、E两个模块共修6学分,为培养全面人才,学校规定本院学生不得选修本学院开设的通识教育课。社科类通识教育选修课主要由人文社会科学各学院开设,例如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开设诗经、《楚辞》与生命家园、批判精神与鲁迅的文学世界和世界史诗名篇选读与欣赏等课程;公共管理学院开设社会保障与公众生活、民族发展的公共政策、城市发展与城市问题等课程。社科类通识教育课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通才”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社科类通识教育课授课形式也在不断创新,涌现出线上教学、翻转课堂、慕课等新形式,丰富了通识教育课的教育教学方法,促进了教学效果的改善。
从授课方式看,社科类通识教育课可分为课堂通识教育课和实践通识教育课两类。课堂通识教育课以课堂讲授为主,师生互动,传授基础理论知识。实践通识教育课注重培养学生的课外创新与实践能力,增强社会认知,提高自身专业技能。相较于课堂教学,学生走出教室,通过与他人的合作交流拓宽认知视野,为未来职业发展打下坚实基础。例如,为服务“一带一路”倡议,清华大学创办了全球胜任力海外实践课程,清华师生先后赴埃塞俄比亚、阿联酋、巴西、南非、俄罗斯和匈牙利等国开展实践教学,通过“参访式、体验式、讨论式”的教学方式,增进了学生对文化多样性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认知,强化了学生对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和当代中国青年使命的认同。
(二) 社科类通识教育课的特点
一是人文性。相较于自然科学类通识教育课,社科类通识教育课更具人文色彩,旨在培养具备远大眼光、通融识见、博雅精神和优美情感的人才,打造高层次的文明教育。社科类通识教育课涵盖范围较广,学科互通性较强,专业界限易于跨越,学生对社科类通识教育课的接受难度较自然科学和技术科学都更小,人文色彩更为浓厚。
二是趣味性。相较于专业知识教育,社科类通识教育课的通俗性与趣味性更强,探讨的问题具有启发性和引导性,其从学生感兴趣的问题入手,激发学生的求知欲。问题的设定也不以学生修读的专业知识为前提,讲授方式深入浅出,借由问题探讨不断深化思维认知,具有较强的趣味性。例如,内蒙古大学社科类通识教育课经济学的思维方式,其以日常生活中的经济学现象为切入点,讲述日常生活中如何具备经济学思维与沟通能力,讲授内容趣味性强,深受学生喜欢。
三是非专业性。通识教育是一种“非专业、非职业性的教育”,更注重培养一种理念,是对大学生的“通才”教育。从通识教育的目的看,通识教育在于培养健全的个人和自由社会中健全的公民。而社科类通识教育同专业课教育最大的区别就在于其具有更多的随意性和非专业性,专业课程较为学术化,理论性更强,而社科类通识教育课的非专业性特点增添了授课内容的通俗性,使许多知识不再晦涩难懂,教育更为人性化。
四是多元包容性。在通识教育中,学生被鼓励结合自身实际跨学科、跨专业自由选课,以学到更多其他学科的知识。人们普遍认为,随着社会经济高速发展,通识教育也应以多元化作为发展理念,对哲学社会科学素养、人文素养、自然科学与技术素养、美学艺术素养和实践能力素养五大模块进行交叉学习与研究[3]。其中,社科类通识教育课因理论性与主观性较强,也应借鉴自然科学与技术科学的逻辑与方法,不断鼓励学生从自身兴趣和专业培养角度出发自主选课,增强学生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全面提高素养与技能,把学生培养成为追求真理和正义的人才。
三 社科类通识教育课教学过程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一) 通识教育意识不强
一是对通识教育课的重视程度不够。很多高校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时,受“专业至上”观念的影响,对专业课程的设置极为谨慎,但对通识教育课重视不够,设置得较为随意,对学生通识教育课的选择指导也不足。许多学生不了解社科类通识教育课的意义和具体内容,学生为修满学分,经常选择自己并不感兴趣的通识课程,或者有从众心理——什么课程好通过或大部分同学选什么课程。在开课后发现和自己的预想并不相符,便出现逃课和旷课等现象,致使一学期毫无收获,甚至挂科,影响之后的升学与就业,不利于高校的专业建设和教育发展。
二是教师的通识意识和教学能力有待提高。为考察通识教育课教学质量与教师教学水平,很多高校都建立了通识教育课评教系统。调查发现,学生对通识教育课质量的满意度较低,通识教育课在所有课程体系中的评教得分排名靠后,即使在一流高校也只有32%的学生对通识教育课教学表示满意[4]。学生对通识教育课的负面评价除来自于通识教育课教学设置,也来自于对任课教师的不满意。有些社科类通识教育课教师生硬讲授教材内容,不考虑选课学生的专业背景,缺乏与学生的有效互动,无法做到分类教学与灵活教学。部分教师为减少投入时间,将社科类通识教育课简单讲授为与专业性毫无关联的“故事课”,学生无法从课堂上收获有效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