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后”大学生宿舍人际关系影响因素研究
作者: 程利娜
摘 要:宿舍人际关系质量影响着大学生的学习生活、身心健康和成长发展。采用社会网络分析的方法,分析“00后”大学生宿舍人际关系的状况及其影响因素。研究发现,“00后”大学生宿舍人际关系状况不太乐观,宿舍成员间的异质性、宿舍规模、性别是影响宿舍人际关系的主要因素。
关键词:社会网络分析法;宿舍人际关系;“00后”大学生;大五人格量表;宿舍网络密度
中图分类号:G47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4)28-0025-05
Abstract: The quality of dormitory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 affected their study, mental health and development. Using the method of social network analysis, this paper analyzed the situation of dormitory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 and its influencing factors.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situation of dormitory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 was not very optimistic, the heterogeneity of dormitory members and dormitory size were the main factors affecting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 the quality of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 in female dormitories is generally lower than that in male dormitories.
Keywords: methods of social network analysis; dormitory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 "post 00" college students; Big Five Personality Inventory; dormitory network density
近年来,因宿舍人际关系问题而发生的触目惊心的恶性事件引起了学者的关注和思考。宿舍是大学生学习生活的主要阵地。大学生从中学进入大学,远离了能给予他们情感满足的家人、朋友,进入到了宿舍这个大家庭,此时宿舍在一定程度上就是自己在大学的新家,代替了原来的家庭,他们希望在这个新家庭中获得情感满足和心理安全感。因此,宿舍人际关系的好坏影响着大学生的学习生活、身心健康和成长发展。尤其“00后”的大学生所处的生活环境较为特殊,主要表现:在“00后”成长过程中,我国经济发展水平有了大幅度提高,群众的生活水平明显改善,“00后”大学生所生活的家庭环境相对较为优越。另外,“00后”大学生绝大多数都是独生子女,他们在成长过程中,得到了父母、爷爷奶奶等更多人的关心和宠爱,是全家的核心人物,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几乎很少遭遇挫折,也缺乏与兄弟姐妹朝夕相处的经历。这样的生活环境赋予了“00后”学生独特的心理特点以及人际关系的特殊性。所以,研究“00后”大学生宿舍人际关系及其影响因素有助于其身心健康、学业成就发展,促进整个学校团结与和谐,维护社会稳定。
一 文献述评与问题提出
关于宿舍人际关系影响因素的探讨,有学者从实证角度分析了年级对宿舍人际关系的影响,这方面的结论存在不一致性。有学者认为,一年级的宿舍关系最差,其次是大二和大三,最后是大四[1];有学者认为,大二宿舍关系好于大三、大一[2];有学者认为大二的宿舍关系质量最差[3];有研究表明宿舍人际关系在年级上不存在显著差异[4]。性别影响宿舍人际关系的观点也不一致,有学者认为男生宿舍关系好于女生[5],有学者认为女生宿舍关系好于男生[6],有学者认为男女生宿舍人际关系质量无显著差异[7]。性格对宿舍人际关系的影响表明,外向性、神经质、宜人性显著影响宿舍人际关系[8]。陈青萍[1]的研究表明,不同性格特征组合的宿舍气氛好于相同性格特征组合的宿舍,不同专业混合的宿舍,其人际关系的融洽程度优于同班学生宿舍。关于家庭背景对宿舍人际关系的影响,有学者认为城市大学生的同伴关系质量高于农村大学生[9],另一种观点认为城市和农村大学生在宿舍同伴关系质量上不存在差异[10]。有学者发现,自评经济状况处于中等的大学生,其同伴关系质量最高,最低的是自评经济状况处于下等的学生[11];有研究得出家庭经济收入对宿舍同伴关系没有影响[4]。
综上,在宿舍人际关系影响因素的研究中取得了一些成果,但还存在有待完善之处:①理论阐述过多,实证研究偏少。少量学者从实证角度分析了某些人口统计学变量对宿舍人际关系的影响,但这些研究层次性不太高,重复性研究较多,研究深度还不够。②造成上述结论不一致的主要原因可能在于,研究者使用的测量工具不一致,缺乏从客观角度分析。现有研究都是学者们各自从不同角度编制适合自己的研究工具,其测量工具主观性较强,导致得出的结论不一致。③测量宿舍人际关系的方法有一定局限性。量表调查法是目前测量人际关系使用最频繁的一种方法,这些量表能在一定程度上了解宿舍人际关系状况,但量表中的所有项目为同一被试回答,违背了人际关系的双向性选择,不能客观真实地反映宿舍人际关系的实际情况,会影响结果的真实性。本研究从生态学视角,引入社会网络分析法,客观还原现实情境中发生的实际情况,量化分析影响宿舍人际关系的因素,有助于改善研究结论的生态效度,提高研究结论的外部效度。
二 研究过程
(一) 研究对象
选取两所本科院校,为保证样本代表性,根据学校的文理工比例和专业设置情况,采用整群抽样原则,分别在文科类、理科类和工科类抽取部分院系。然后,对被抽取院系的学生进行测查。共发放问卷1 500份,回收有效问卷1 353份,问卷有效回收率为90.2%。其中男生684人,女生669人;文科生436人,理科生497人,工科生420人;城市户籍546人,农村户籍807人;大一、大二、大三和大四学生分别为391、383、374、205人。本研究中涉及到的宿舍,有宿舍是套间,每个套间大约有2到4人不等,非套间宿舍的人数在4到12人之间。在计算宿舍时,将套间宿舍看成一个宿舍,按照这个标准,共有211个宿舍,4人间占总宿舍的15%;5~6人间宿舍占总宿舍的42.3%;7~8人间宿舍占总宿舍的36.5%;9~10人间宿舍占总宿舍的4.3%;11~12人间宿舍占总宿舍的1.9%。由于大四学生在填写宿舍情感网络问卷时,缺失数据太多,故在分析时,删除了大四学生数据。
(二) 研究工具
1 宿舍人际关系质量的测量
采用整体网络分析法测量宿舍成员之间的人际关系结构。整体网络分析法侧重于研究社会网络结构,有一定的群体边界。本研究是以宿舍这个封闭群体为研究对象,有群体边界,且宿舍规模也不大,适合采用整体网络分析法。在借鉴罗家德与叶勇助编制的虚拟空间的整体社会网络问卷的基础上[12],编制了宿舍整体人际网络问卷,让学生评价自己与宿舍其他成员的交往状况,共有5道题:“你会和哪些舍友分享快乐和忧伤?”“你会和哪些舍友一起吃饭?”“你会和哪些舍友一起休闲娱乐?”“你会和哪些舍友一起上自习?”“你会和哪些舍友进行学习上的交流和帮助?”采用5级计分,即从不、很少、有时、经常和总是。
采用网络密度反映宿舍人际关系质量。网络密度是反映网络中社会行动者之间关系的紧密程度。网络密度越大,反映群体成员间互动频率高、关系越密切;相反网络密度越小,反映群体成员间互动频率低、关系越松散。网络密度得分越高,说明网络密度越大。
2 人格的测量
采用王树青等修订的大五人格量表[13],该量表共有60个题目,主要测量内外向、神经质、尽责性、宜人性和开放性五个维度,每个维度各包含12个题目。采用5点计分,得分越高,表明个体在某一维度上的倾向越明显。在本研究中,神经质、外向性、宜人性和尽责性的一致性信度系数分别为0.829、0.745、0.714、0.781,而开放性的一致性信度系数为0.338。由于开放性维度的信度较低,所以在后续分析中就没有考虑开放性维度。
3 家庭社会经济地位的测量
采用父母受教育程度、父母职业和家庭收入测量家庭社会经济地位[14]。将父母职业分为五类,第一类是农民、失业、无业、下岗工人等;第二类是是普通工人和个体工商户;第三类是一般专业技术人员、事务性工作人员、商业服务人员;第四类是中层管理人员与专业技术人员等;第五类是企事业高层管理人员、私营企业主等,依次编码为1到5[15]。将教育程度分为小学以下,初中、高中或中专、大学(专科或本科)和研究生(硕士或博士)五类,从低到高依次赋予1到5。分别测试父亲和母亲的月收入,将月收入选项为1千元以下、1千到2千元、2千到3千元、3千到5千元、5千到8千元,8千到1万元,1万元以上,分别编码为1到7,得分越高,父亲或母亲月收入越多。采用因子分析法计算出家庭社会经济地位总分,分数越高,家庭社会经济地位越高,其分布范围在-2.3至4.81之间。
4 学习动机的测量
采用 Amabile(1994)等编制经池丽萍、辛自强翻译修订的《学习动机量表》[15],该量表共30个题目,采用4点计分,得分越高,学习动机越强。在本研究中,该量表的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846。
5 其他变量的测量
高考成绩、性别、 高中是否住校和宿舍规模等信息由学生填写。
(三) 数据处理
采用统计软件SPSS17.0和UCINET进行数据处理。在数据分析过程中,由于宿舍人际关系网络问卷是采用5级计分的,而UCINET善于处理0和1的数值,所以将5级计分的数值转换成了0和1,转换的规则是“从不”“很少”“有时”转换成0,“经常”和“总是”转换成1。
三 研究结果
(一) 宿舍人际关系的基本状况
由表1可知,不论年级还是性别上看,宿舍人际网络密度均在0.5以下,说明宿舍成员之间的交往联系程度较低,因为网络密度理论的最大值为1,网络密度值越大,反映群体成员间关系越密切。可见,本研究中宿舍成员之间彼此交往的程度还不到50%,这反映了宿舍人际关系状况还需进一步改善。宿舍人际网络密度在年级上存在显著差异。事后检验发现,大一宿舍网络密度分别和大二、大三之间存在显著差异(t=4.26、3.89),大二和大三宿舍网络密度差异不显著(t=1.54)。从均值看,大一宿舍网络密度高于大二和大三,这说明大一宿舍成员间交往程度高于大二和大三。独立样本t检验发现,男女生的宿舍人际网络密度存在显著差异,且女生宿舍人际网络密度低于男生。
(二) 影响宿舍人际关系的因素
以宿舍规模、性别、在高中是否住校、同一宿舍的社会经济地位差别、性格特征的差别、高考成绩的差别、学习动机的差别为自变量预测宿舍网络密度。表2显示,宿舍规模显著负向影响宿舍网络密度,即宿舍规模越大,网络密度越低;宿舍规模越小,网络密度越大。社会经济地位差距、神经质性格上的差别、学习动机上的差别、高考分数的差别对宿舍网络密度有显著负向预测作用,即宿舍成员在以上方面的差别越大,宿舍网络密度越小;宿舍成员在以上方面的差别越小,宿舍网络密度越大。尽责性格上的差别对宿舍网络密度有显著正向预测作用,即宿舍成员在尽责性格上差别越大,网络密度越大。高中是否住校、宿舍成员在宜人和外向性格上的差别对宿舍网络密度没有显著影响。这些因素对宿舍人际网络密度的解释力度为4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