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高校教学督导现状探讨
作者: 罗清海 孙冰 涂敏 刘源全摘 要:地方高校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主力军。教学督导是人才培养质量的过程性保障,但是地方高校在转型发展过程中,教学督导的体系、机制和成效与人才培养目标需求可能一定程度上不相称,主要表现为职能定位需要更清晰,工作机制需要更优化,督导权威需要更充分,主体协调需要更通畅,内容体系需要更全面,信息化水平亟需提高。遵循立德树人和“三全育人”指导思想,发挥现代教育技术、大数据技术的优势,全面提升教学督导研究、监督、引导、咨询和参谋等服务水平,是督导体系改革和发展的必然方向。
关键词:和谐督导;教育共同体;质量保障;地方高校;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4)28-0097-04
Abstract: Local universities are the main force of application-oriented personnel training. Teaching supervision is the process guarantee of talent training quality,however, in the transformational development of local universities, the system, mechanism and effectiveness of teaching supervision may be incommensurate with the goal of talent training, and themainshow as follows, unclear functional positioning, imperfect work mechanism, insufficient supervision authority, disharmonious subject relationships, incomplete content system, and insufficient information construction. It is the inevitable direction of the reform and development of the supervision system to practice the guiding ideology of cultivating people by virtue and educating people in three complete educations, to give full play to the advantages of modern educational technology and big data technology, and to comprehensively improve the service level, such as research, supervision, guidance and consultation.
Keywords: harmonious supervision; education community; quality assurance; local universities; talent training
胡瑗,北宋学者,理学先驱、思想家和教育家,在《松滋县学记》中说:“致天下之治者在人才,成天下之才者在教化,教化之所本者在学校。[1]”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和国际交流与合作是我国新时期高等教育的五大功能。对于大学来说,这五项功能应是一个有机整体,但人才培养是核心,其余四者应该围绕人才培养而开展,人才培养要通过其余四者来实现[2]。当中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的中央,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谋求更大贡献时,对具有家国情怀、文化自信、国际视野和业务精湛的创新型人才的渴求愈加强烈。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指出,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3]。建设中国式现代化,中国教育必须给予全面应答,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都要承担起相应的责任,学科专业、教育教学、课程教材和评价体系等都要做出相应的调整[4]。
我国高等学校的教学督导是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逐步建立和发展起来的,迄今为止已有近30年的历程[5]。教学督导几乎遍及所有高校,日益成为高校从事教学质量管理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不可或缺的有生力量。在教育信息化引领教育教学改革的形势下,高校教学督导工作的信息化建设成为必然发展趋势,也具有无可替代的核心优势[6]。
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重心已由以规模扩张为特征的外延建设转向以质量提高为特征的内涵建设。地方高校是我国高等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应用新型人才培养的主力军。地方高校发展水平各有千秋、参差不齐,但在人才培养和满足地方社会需求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地方高校中青年师资比例较高,但工程经历、社会实践相对不足;本地生源比例较高,生源质量参差不齐;就业去向区域、行业集中度较高;办学经费远不及直属院校,相互之间差别也较大。教育教学资源的特点与约束不仅制约了学校发展目标与规划,也深刻影响人才培养模式与质量。地方高校应重视对教学督导工作的研究,发挥其信息反馈和质量监控的职能,为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管理水平提供保障,增强地方高校的发展竞争力。地方高校在转型发展过程中,教学督导体系与学校人才培养目标需求可能一定程度上不相称。
一 督导职能定位需要更清晰
人才培养是现代大学的核心职能,地方高校大多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主要发展目标。“三全育人”理念之下,从教学、教辅到后勤,从一线、管理到决策,所有教学主体都应明确学校发展定位,通过系统化的分工和协同,服务于这一共同目标。教学督导一般作为校内教学咨询、督查、评估机构,作为联系学校管理者、教师和学生的纽带,为领导决策提供参谋,为教学管理提供协助,为教师发展提供服务,为人才成长提供引导,但比较普遍的现实是,地方高校在转型发展中,对自身资源条件和外部竞争的认知不深入,整体发展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不确定,督导机制认知不透彻,督导文化培育不深厚,督导职能定位可能定位不清晰。
高校教学督导具体任务主要有监督检查、分析评价、指导激励和服务协调等,但实际工作中,督导主要局限于教学督查,包括常规性的教学、考试秩序检查,教学进度、教学档案审查等。督导组织在不少一线师生看来成了“监察组织”,可能在“依规督导”中注重审查教学组织、内容体系、秩序表现和材料范式等的不足,而忽视对其内在因果、逻辑、动态的分析、评价,以及基于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为目标的教育教学全过程的研讨、指导、协调和服务。
监督检查必然关乎个人利益、声誉,与评优、绩效乃至职称等切身利益密切相关,职能定位不当可能导致对督导价值期待的错位,难以构建和谐教学共同体。教学督导的价值应在于基于有效的数据分析、案例分析,精准把握学情、教情和校情,通过得当的督查、咨询、引导和协调等服务,激发全主体的教学潜能、责任意识和协作效能,为人才培养质量提供过程性、顾问性保障。基于“三全育人”理念,对于督教,督导应着重兼顾督查和咨询;对于督学,督导的职能应着重兼顾督促和引导;对于督管,督导应着重兼顾衔接和协调;对于决策,督导应着重兼顾参谋和服务。
二 督导工作机制需要更完善
科学的工作机制是提高督导成效的基础,应体现为明确的权责界定,完善的制度规范,畅通的反馈流程,有效的激励资源。督导职能定位不明确、不恰当,则会导致关联主体责任模糊,甚至互相扯皮。督导规范模糊,标准笼统,会导致督导行为的随意性,使督导活动失去内在支持,难以构建和谐督导关系。反馈信息的笼统性、模糊性和迟滞性可能导致督导工作的形式化和流程化。督导组织管理权限、激励资源、教学权威缺乏,会导致督导工作几头不讨好,督导工作可能呈现低效率的重复。
现实督导工作较多停留在教学秩序、档案等事务性核查方面,而对微观层次的课堂师生互动、课外消化和拓展,中观层次的学科和专业建设认证、评估,以及教学单位、职能部门协调,宏观层次的决策机构的人才培养目标和发展定位,缺乏督导,难以形成从案例研讨、数据分析、决策优化到贯彻实施的闭环式的人才质量保障的递进服务体系。另外,督导组织成员构成流动性强,成员履职经历、现实影响力往往各有千秋,对督导工作认知的差异大,影响实际督导工作的规范性、连续性、系统性,实际督导工作程序上基于一定的制度、规范体系,但分析、评判难免受到督导人员个人职业素养、风格的影响。
如果督导目标、标准缺乏针对性,被督导方可能从专业、课程等方面的差异性角度规避某些督查、评估约束。督导指标体系应体现学科和专业差异,体现课程类别和教学环节的差异,体现教师级别和岗位性质的差异;反馈建议应体现学校人才培养的目标导向和教育教学资源约束,应有利于教育教学全主体、全过程、全方位协调实施。无论是一级还是二级督导体系,完善反馈体系是提高督导工作成效的关键途径。畅通的反馈体系,不仅可以激活教育主体的积极与互动,缩短督查—总结—协调—提高的教学质量递进提升的工作路径和时间周期,更可以降低学校内部组织、机构等子系统之间的种种内耗,提升教育资源效益。
三 督导工作内容体系需要更全面
重督教轻督学,重督查轻引导,重审核轻协作,对一些地方高校教学督导而言,可能是现实性无奈,督导内容和方式的窄化使督导工作显得乏力,两级督导设计,督导主体互动欠缺,也可能导致教情、学情传递失真。
偏重教学督查是教学督导片面化的主要表现。以听课的方式对教学秩序、教学水平、师生互动等状态进行督查,缺少对教学全过程的整体把握,但人才培养方案、教学计划难以从课堂中得到全面的反映,教师的专业素养、创新意识和价值理念也难以得到综合评判。在应对督导听课、核查时,教师都会针对性组织教学内容,或调整教学方式,尽可能按照督导标准呈现,所以仅从课堂表现并不能获得足够准确、全面的教情、学情信息。听课、评课可操作性强,但督导的业务水平和个人倾向也容易影响评判的客观性、真实性、全面性。
督学与督管欠缺是教学督导片面化的普遍表现。中小学持续十余年的灌输式教育、保姆式管教累积的学习倦怠甚至抵触情绪在大学入学后集中表现出来,不少学生没有了升学压力,学业规划欠缺,日常学习、生活比较散漫。督管是为确保教学过程通畅高效,人才培养决策落实到位,对学校学工、教务、科研和后勤等职能部门与教学直接相关事务的督导,由于职权、资源的局限,督管往往是教学督导的最薄弱环节。
明确学校发展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研判教情、学情和校情现状和发展动态,促进教育教学全主体、全程、全方位的协调互动,提升有限资源的人才培养效益,是督导体系的职责所在。特别是一些新建本科院校,在高职、高专等基础上合并、升格、发展而来,面向操作岗位的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惯性影响不可忽视,与面向行业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相匹配的师资队伍建设也难以一蹴而就,督导更应提供教育教学全主体、全过程、全方位的评估、决策基础数据和典型案例。
四 督导队伍权威性需要更充分
督导人员影响力主要取决于其对教学目标的贡献力,其对督导对象的影响力,其学识、人格、风格等个人特质,其对督导职责的驾驭和对资源的控制。督导的权威性不仅需要行政授权来树立,更需要督导人员本人风格、素养、贡献来维系。工作配合、权力认同不代表互动协调、权威尊重,如果一个被行政授权的督导人员在学识水平、教学贡献上远不及督导对象,那么其工作处境很可能是十分尴尬的,其被行政赋予的权力也难以形成被内心敬重的权威。
地方高校校级督导人员主要是退居二线的中层以上领导,院级督导人员则主要是高职称的资深教师,这种安排本身或许是为了提高督导队伍的影响力,但工作职能的转变可能引起自身角色的定位偏差,专业素养的参差不齐也可能降低督导对象对其工作价值的预期。督导岗位比较注重身份和级别,但年龄结构偏老,岗位再教育欠缺,任务分配难以保证学科、专业契合度。退居二线的领导、资深教师或有丰富的阅历,但在年龄、心态、理念等方面与中青年教师往往差异明显,特别是驾驭现代教育技术以及与学生的融合互动等方面落差较大,仅凭经验和职权难以令人内心信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