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组织力建设为重点创建高校党建工作标杆院系
作者: 钱利安摘 要:该文以文献资料法、逻辑归纳法、比较研究等方法,分析加强组织力提升对创建高校党建工作标杆院系建设的价值与意义,就高校党建工作标杆院系创建中组组织力建设的实践路向进行阐述,以更好推进高校基层党组织“示范创建”和“质量创优”。
关键词:组织力建设;创建;高校党建工作;标杆院系;思考
中图分类号:D26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4)28-0101-04
Abstract: With the method of literature,logical induction and comparative study,this paper analyzes the value and significance of strengthening the organization to build benchmarking institutions of Party construc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and expounds the practical direction of group organization construction in the establishment of benchmarking institutions of Party construc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so as to better promote the "demonstration establishment" and "quality excellence" of grassroots party organization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Keywords: organizational force building; creation; Party building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benchmarking department; thinking
《中共教育部党组关于高校党组织“对标争先”建设计划的实施意见》(教党〔2018〕25号)(以下简称《意见》)的总目标中指出[1],高校党组织“对标争先”建设计划要“按照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坚持以政治建设为统领,统筹推进高校党的政治建设、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纪律建设,把制度建设贯穿其中,深入推进反腐败斗争,严格对标看齐,勇于改革创新,努力争创先进,有效提升基层党组织组织力,突出政治功能……,为加快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提供坚强的政治保证、思想保证、组织保证”。提升组织力建设无疑是高校党建工作标杆院系建设的应有之义。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指出[2],增强党组织政治功能和组织功能,坚持大抓基层的鲜明导向,把基层党组织建设成为有效实现党的领导的坚强战斗堡垒,激励党员发挥先锋模范作用,保持党员队伍先进性和纯洁性。作为高校院系党组织努力要以高度的政治自觉、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认真贯彻好党的二十大精神,以组织力建设为重点,发挥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肩负起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重要使命,为实现教育强国、人才强国战略而履职尽责。
一 高校基层党组织组织力的内涵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强调,基层党组织建设“要以提升组织力为重点,突出政治功能”。高校基层党组织作为党对高校领导的基本组织,其组织力的内涵是[3-5]指党组织以加强自身建设和运用多方资源的优势,高质量完成政治使命和领导高校实现办学职能的综合能力,具体包括政治领导力、思想引领力、组织覆盖力、自我革新力、群众凝聚力和发展推动力等。加强和提升高校基层党组织的组织力是党组织建设的重要内容和基本要求。
二 以组织力为重点创建高校党建工作标杆院系的价值和意义
高校院系党组织是学校办学治校的中坚力量,在学校党组织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以提升组织力为重点创建高校党建工作标杆院系,对加强高校基层党组织建设,有着十分重要的时代价值和现实意义。加强组织力建设是坚持和加强党对高校全面领导的迫切需要,是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的客观需要,是破解高校基层党组织建设弱化提高自身建设的内在需要,是推进高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有效路径,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本质要求,是传承中国共产党组织建设优良传统的历史需要。
(一) 加强高校基层党组织组织力建设,是新时代坚持和加强党对高校全面领导的迫切需要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加强党对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是办好教育的根本保证”[6]。高校基层党组织是党在高校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承担着将党的教育方针、决策路线和党中央重大决策部署在高校的贯彻落实和执行。高校基层党组织是坚持和加强党对高校全面领导的基础和关键,党的力量来自组织,高校基层党组织组织力是党的战斗力和凝聚力、影响力在高校的直接体现,事关党在高校的领导地位和核心作用的确立和彰显,事关党的事业能否在高校高质量推进,事关高校能否坚持正确的社会主义办学方向,事关高校能否担负起“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崇高使命,事关高校能否创建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的建设。加强高校基层党组织组织力建设,突出政治功能,才能确保坚持和加强党对高校的全面领导。
(二) 加强高校基层党组织组织力建设,是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客观需要
立德树人是高校立身之本,也是教师立身之本。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把立德树人的成效作为检验学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7]”高校基层党组织是面向师生最直接、最基础的组织,是开展“三全育人”的战斗堡垒,更是高校做好教书育人工作的核心关键,是着力解决好高校党建工作和育人工作的“最后一公里”,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思想引领力、价值引导力,加强党性教育和高校党员教师师德师风建设,提升广大党员教师的育德意识和育德能力,守好课堂教育主阵地,加强价值引领和育人导向,增强党建对团建、学生组织的引领,以培养学生优质成长与成才。高校基层党组织只有加强组织力的建设,发挥思想价值引领的作用,才能确保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三) 加强高校基层党组织组织力建设,是推进高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有效路径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了“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思想,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体现,实现高等教育现代化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内容,这必然要求高校加快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高校基层党组织作为党对高校领导的基层组织,是落实学校各项目标、任务和措施的领导者、组织者、实施者和考核者,是推进和落实高校治理体系现代化的重要组织、基础性力量,对构建现代大学治理体系有着重要的作用[8]。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政治领导力和群众凝聚力及发展推动力,使高校基层党组织更好地融入社会、融入地方、融入行业企业等,发挥高校基层党组织的引领作用,是推进高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保障和有效路径。
(四) 加强高校基层党组织组织力建设,是破解高校基层党组织弱化提高自身建设的内在需要
党的十八大以来,高校基层党组织建设工作取得了新成绩,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得到发挥,基层党组织组织力得以不断提升,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得到彰显,党的建设总体上呈现全面过硬、全面进步的方向前进。但对照《中国共产党普通高等学校基层组织工作条例》、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及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部分高校基层党组织存在着党建弱化的现象,主要表现为政治领导力不足,“四个意识”不强,落实党内政治生活不严;思想引领力不够,表现为用党的最新理论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的自觉性和实效性不够,对广大师生的思想引领、凝聚共识上的态度不够坚决;党组织自身建设不够强,主要是部分党员干部和骨干的引领作用不强、奉献精神不足,有些党务干部专业能力不突出,存在重专业、轻党建的现象;基层党组织自我革新能力不强,主要表现为创新意识不足,对待存在的问题有力化解的力度不够,从严治党和管党举措不实;基层党组织的发展推动力不足,主要体现在党的工作与学校教育教学等专业建设融入不深,引领推动作用不够等。造成高校基层党建工作弱化的主要因素是基层党组织组织力不强。因此,提升基层党组织组织力是破解高校基层党组织弱化提高自身建设的内在需要。
(五) 加强高校基层党组织组织力建设,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建设的本质要求
马克思主义认为,党的力量来自组织,当无产阶级处于一盘散沙时是没有任何力量的,只有组织起来才有力量,才能在争取自身利益的斗争中获得胜利。马克思、恩格斯把无产阶级组织成为独立政党作为无产阶级革命的首要条件,马克思主义政党自诞生之日起,就高度重视党的组织建设,把“组织”作为党的“最重要武器”,把组织建设作为党的建设的重要基础,通过严密的组织体系来实现力量倍增。列宁也强调:“无产阶级在争取政权的斗争中,除了组织,没有别的武器”[9]。尽管马克思、恩格斯并未明确提出党的“基层组织”和“组织力”等有关概念,但是从其对政党和支部提出的一系列要求看,如政党和支部都要具有严格的组织和纪律性,要明确自己的地位和作用,政党要积极发挥动员和组织群众的作用等思想,都对基层党组织组织力建设起到了“原始性启发”的作用,在思想理论上作出了重大的贡献。加强高校基层党组织组织力建设既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建设的本质要求,也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建设规律的内在要求。
(六) 加强高校基层党组织组织力建设,是传承中国共产党建党宝贵经验的时代发展需要
基层党组织是党执政大厦的地基,是党的力量之源。只有党的基层组织坚强有力,党的根基才会牢固,党的领导、党的执政、党的建设才能有可靠的基础。所以,中国共产党自建党以来一直十分重视对基层党组织组织力的建设和提升。1929年4月,毛泽东在《红军第四军前委给中央的信》中,首次提出“党的组织力”的概念。他还在《论持久战》中深刻分析阐述了“政治组织力”是影响抗日战争进程的重要因素,并认为政治组织力的强弱构成了战争主动权的基础[10]。
在基层党组织建设的实践探索上,中国共产党始终根据革命斗争的具体实际,通过把支部建在连上等方式和途径,使基层党组织建设与军队建设紧密结合,与革命根据地的政权建设深入结合,与各类群众团体建设广泛结合,基层党建组织用“结合”的方式设置与覆盖在革命战争时期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作为党建的优良传统,在新中国成立以后,更加深入推进基层党组织“结合”的设置形式,如在高校与学科、专业建设等紧密结合,使基层党组织不仅成为基层单位的教学或管理组织单元,在政治领导方面更是成为基本的组织单元。在改革开放阶段,中国共产党结合新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不断对基层党组织的建设机制和工作制度进行了适时调整[11]。
进入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党的组织建设进行新的理论与实践探索,对基层党组织建设提出了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强调党的工作最坚实的力量支撑在基层,要把抓基层打基础作为党的建设的长远之计和固本之举,要把基层党组织建设成为精制坚强的战斗堡垒,这些新的思想为高校基层党组织组织力建设提供了基本遵循,更需要通过基层党建工作的实践加以继承和发扬光大。
三 高校党建工作标杆院系创建中提升组织力的实践路向
《意见》明确要求高校党建工作标杆院系创建要做到“五个到位”:即党组织领导和运动机制到位、政治把关作用到位、思想政治工作到位、基层组织制度执行到位、推动改革发展到位。加强院系党组织组织力提升要紧紧围绕“五个到位”扎实推进,确保收到实效、取得成效。
(一) 加强组织政治领导力,确保院系党组织对高校的领导和政治把关到位
高校院系党组织要积极引导广大师生党员,提高政治站位,坚定政治信仰。在政治原则和政治立场上要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坚决做到“两个维护”,不断增强“政治三力”(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要及时准确地将党的教育路线、方针、政策、决策部署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等宣传给广大师生党员。通过健全院系党政班子,明确分工职责,坚持集体领导,坚持民主集中制,完善党政联席会议制度、党组织委员议事制度等,建立协调运行的工作机制,确保党组织领导和运行机制到位;要严格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切实加强对教师师德师风、课程建设、教材选用和学术活动等重大问题上的政治审核与政治把关,要严格管理各类宣传思想文化阵地,坚持正确的政治立场、政治方向和政治原则,确保政治把关作用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