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建设的理论探索

作者: 吴亚子 袁丽丽

摘  要:近年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建设受到高度重视,然而课程体系建设尚不成熟,在课程体系的目标、结构和内容方面存在诸多问题需要得到澄清。为完善健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充分发挥心理健康教育实效性,该研究通过定性研究方法,从理论层面探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建设的未来发展方向,即准确把握心理健康教育价值理念,准确定位课程体系目标;优化组合课程要素,科学搭建课程体系结构;创新教学内容和实践形式,促进课程体系内涵建设。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建设;理论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4)28-0105-04

Abstract: In recent years,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curriculum system of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has been highly valued, but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curriculum system is not mature, and there are many problems in the goal, structure and content of the curriculum system that need to be clarified. In order to improve the curriculum system of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and give full play to the effectiveness of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this study discusses the future development direction of the curriculum system, accurately grasping the value concept of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and optimizing the curriculum elements, constructing the curriculum system structure; innovating the teaching content and practice form, and promoting the connotation construction of curriculum system.

Keywords: college students;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curriculum system; construction; theory

近年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建设受到高度重视,然而课程体系建设尚不成熟,还存在一系列的问题。比如,随着时代、社会的新发展和新形势,大学生群体心理健康状况出现新变化,课程教学目标需要与时俱进的调整,然而授课环节中具体的教学目标还不清晰,因授课教师个人兴趣而设课的现象已然存在。尽管课程教学内容以心理学基本理论和大学生心理发展规律为基础,然而对学科前沿,新近研究成果的融合还不多,教学内容显得比较随意。实际教学过程中,尽管越来越多的教师尝试使用体验式、活动式、互动式等方式来授课,然而这些授课方式也被质疑缺乏理论依据和科学技能的支撑。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包括三个核心部分,即目标建设、结构建设和内容建设。针对当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的不足,需要在目标、结构、内容方面做调整和完善。

一  准确把握教育价值理念,科学定位课程体系目标

课程体系的目标建设本质上是解决培养什么人才,如何培养人才的问题。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目标的建设不仅在宏观层面上要体现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价值理念,同时在微观层面上也需要体现高校的人才培养目标。

(一)  把握社会转型特征是课程体系目标建设的社会背景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建设需要体现社会发展要求,符合社会发展需要。当前我国正处于从传统型社会向现代型社会迅速发展的转型时期,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内发生着根本性的变革,社会主要矛盾也变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整个社会环境呈现出快速的变化。与此同时,信息化、高科技迅速发展,网络、社交软件加快了信息的更新,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在社会生活变得更加透明的同时,各种信息也变得更加鱼龙混杂、真假难辨。处于这样一个社会转型、文化变迁背景下的大学生群体,心理健康状况受到较大的负面影响。当代中国经济水平的迅速提高、社会多元化、环境不确定性等因素使得青少年过度关注物质财富的重要性[1],与传统规范、传统伦理的矛盾冲突加剧,消极情绪体验增多,幸福感和生活满意度降低,心理矛盾冲突加剧,“阶层焦虑”和身份认同的问题凸显出来[2]。而网络社交媒体的普及,不仅引发了青少年网络骚扰、睡眠问题、较低的自尊水平、不良的身体意象等问题,甚至造成了网络和手机成瘾、网络欺凌、网络暴力等严重问题,对青少年的人身安全和生命安全造成相当大的危害[3]。

(二)  尊重学生发展是课程体系目标建设的根本出发点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建设需要以生为本,满足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大学生群体处于成年早期,生理发育逐渐成熟,认知和人格发展日趋完善。然而,这个年龄段的年轻人情绪波动起伏比较大,抗挫折能力有待提高,此外大学生还需要面对处理人格发展的重要议题,即获得亲密感,避免孤独,形成爱的品质。一些精神疾病,诸如抑郁症、焦虑症、双相情感障碍、恐怖症和酒精依赖等在大学阶段也开始多发。因此,从发展心理学角度来看,大学生这个年龄段的心理发展本身就呈现出极速变化的特点,而加之当前中国社会发展背景的影响更使得近年来我国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状况不容乐观。据一项对中国内地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检出率的元分析研究结果显示,2010—2020年间,睡眠问题、抑郁、自我伤害在大学生中较为突出,大学生焦虑、抑郁、睡眠问题和自杀未遂的检出率显著上升,自我伤害的检出率显著下降[4]。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体系的目标建设就要遵循大学生群体心理发展的规律,要根据当前大学生群体心理健康状况和内在需求来设置。

(三)  坚持立德树人是课程体系目标建设的价值导向

教育部办公厅印发的《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基本建设标准(试行)》(教思政厅〔2011〕1号)通知文件中提到“高校应充分发挥课堂教学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的主渠道作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作为心理育人的重要载体,必然要落实好立德树人的根本目标和全过程育人的基本要求,这应成为课程体系目标建设的价值导向,使得课程思政在大学生心理课程体系建设中水到渠成。立德树人的价值导向包括立德树人、以生为本、生命至上、责任为重四个方面[5]。立德树人是价值体系的首位,需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建设的全过程,引导学生准确理解和把握其深刻内涵和实践要求。以生为本要求课程体系建设要面向全体学生,坚持正面教育,根据大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教育教学规律,聚焦学生的主要心理社会发展任务。生命至上要求课程体系建设中要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生命意识和生命至上的价值观念,不仅关爱自我、珍惜自我生命,同时也尊重呵护他人的生命。责任为重要求课程体系建设需要引导学生从关注自我、他人,转向关心社会、国家和民族,不仅激发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更要促进学生社会责任践行。

(四)  融入高校人才培养目标是课程体系目标建设的具体落脚点

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体系目标建设不仅要贯彻宏观层面的教育理念和价值导向,也需要融入微观层面的高校人才培养目标,而这个方面正是课程体系建设中容易被忽略的部分。在我国,不同层次的高校育人目标存在明显差别,研究型大学和应用型大学办学目标是不同的,本科院校与高职院校也存在明显差异。这就要求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建设要关注到学校具体的人才培养目标,有意识地将人才培养目标有机融入课程体系目标中,促进教育教学效果充分发挥。然而,目前在此方面的实际情况却不容乐观。一项调研结果显示尽管39.5%的教师认为心理健康课程应体现具体的育人目标,然而实际上仅有43.2%和35.4%的教师认为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与心理健康教育教材体现了职业教育特点,28%的高职学生认为学校心理健康与课程符合他们的心理特点和发展需要,65.9%的大学生认为在心理教育过程中应该具有的自主性特色还凸显不够[6]。因此,在课程体系建设中还需要有意识地融入高校育人目标,促进不同层次学校课程体系特色的形成。

二  优化组合课程要素,科学搭建课程体系结构

课程体系的结构是由不同系列或性质的课程要素所组成的关系或序列。一个合理优化的课程体系结构,能够顺利地将课程体系目标转化成良好的教育成果,能够发挥各种课程要素的合力,进而充分发挥课程体系的整体功能。科学搭建课程体系结构需要优化组合课程的各个要素,尽管形式可以多样,然而却不能脱离以下几个原则。

(一)  遵循现代课程观促进规范化发展

《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明确要求把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纳入学校整体教学计划,规范课程设置,对新生开设心理健康教育公共必修课,大力倡导面向全体学生开设心理健康教育选修和辅修课程,实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全覆盖。公共必修课程原则上应设置2个学分、32~36个学时。这是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建设的最基本要求。此外,现代大课程观强调要协调好理论课和实践课的关系,将理论和实践有机结合。要协调好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的关系,协调整合课内课外课程资源,开设讲座、活动、竞赛、社会实践等多层次、多形式的第二课堂,与学分挂钩,纳入课程体系中。要协调好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的关系,在显性课堂教学的基础上,也需要有组织、有计划地通过隐性的良好校园文化、人际关系氛围的营造来全方位发挥教育教学的效果。以上政策要求和理论指导实际上都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结构建设的基本原则要求,在此原则基础上,当前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呈现出多种设置模式,主要有“原理课程+健康课程”“认知性课程+活动性课程+矫正性课程”“主干课程+延伸课程+热点课程+活动课程”等。

(二)  遵循心理健康服务模式促进一体化发展

国内外心理健康模式先后经历了医学模式、教育模式和服务模式,近年来,从心理健康教育模式转向心理健康服务模式已经成为必然趋势。心理健康服务就是以心理健康理论、原理为依据,在对一组已知事实和经验结果进行理解和解释的基础上,结合心理健康的方法与技能,预防或减少各种心理行为问题,提高心理健康水平的专业活动。

2018年的《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就明确要求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总体目标是基本形成“教育教学、实践活动、咨询服务、预防干预‘四位一体’的工作格局”。“四位一体”即服务模式的具体体现。在“四位一体”中最基础的、首要的环节便是“教育教学”,首要任务就是推进知识教育,课程教学又是知识教育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由于教育教学、实践活动、咨询服务、预防干预四个方面有机联系,因此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建设时也需要将实践活动、咨询服务、预防干预这三个方面也一并考虑,以此充分发挥实践活动、咨询服务、预防干预对课程教学的实际指导,如学生心理咨询、危机预防干预工作中普遍性问题、关键性问题可以作为课程内容的来源,心理咨询的案例在遵守伦理原则的情况下,也可以成为课程内容案例的参考。

课程体系建设一体化也要求心理健康课程教学要满足各年龄段学生的实际需求,实现各阶段教育教学内容的有效衔接。首先,需要重视中学到大学阶段的过渡衔接,实现促进课程体系建设大中小一体化发展。由于中小学阶段心理健康教育的缺失,中小学生心理问题、潜在的心理危机未能得到应有重视,导致学生的心理问题在大学阶段爆发出来,大学生更容易在人际交往、恋爱婚姻、就业创业与生涯规划等方面出现心理困惑。中学阶段到大学阶段学习生活环境的较大改变,学生在中学阶段自我发展的滞后,使得学生进入大学后较容易出现心理适应问题,这要求在课程体系各要素设置时充分考虑到大学阶段与中学阶段心理健康教学内容的有效衔接。其次,需要重视大学各年级段的过渡衔接,实现各年级段一体化发展。除大一学生外,其他年级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也持认可和需要的态度。然而从高校实际教学情况来看,绝大多数高校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开设在大一年级,对于其他年级学生的学习需求要么考虑得不多,要么通过开设公选课的方式来解决,难以满足各年级段大学生心理发展需要。有针对性地满足各年级段大学生心理发展需要也是课程体系建设一体化发展的要求。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